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的思想世界论文

论语的思想世界论文

“《论语》的思想世界”通识课课程论文序号:
题目:浅析《论语》中的孝及其对后
世中国社会影响
学号:
姓名:
学院:
题目:浅析《论语》中的孝及其对后世中国社会影响
姓名:学号:
摘要:《论语》是中国古代著作的瑰宝,告诉我们如何“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如何“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等等。

其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完整的孝道系统,。

当今社会,面对《论语》及其背后的儒家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扬并传承这种孝道。

关键词:《论语》孝儒学孔子
一、前言
《论语》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语录,其中阐述的仁、德、学、治国之道,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以后的历史发展乃至当今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北宋初期宰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打天下”,而赵普帮助宋太祖赵匡胤打下了江山,由此可见古时《论语》作为治世之书的重要性和博大精深可见一斑。

本人现将从《论语》中对于孝道的阐述、《论语》中孝道对后世中国社会有利的影响、《论语》中孝道对后世中国社会不利的影响,这三方面并结合当今社会孝道文化来阐述个人的见解。

二、《论语》中对于孝道的阐述
《论语》全文多次出现孝字,或者谈及涉及孝的内容。

在为政篇中有“子游问孝”、“子夏问孝”、“孟武伯问孝”、“孟懿子问孝”,学而篇中亦有多处孔子弟子问孝。

而据统计,《论语》一书中出现“孝”字13处,虽然这些文字分布的比较涣散且没给“孝”下明确的概念,但每段话都从不同角度对儒家倡导的孝行作了解释说明。

综合分析来看,可以大概分为赡养、敬爱、守礼三方面。

赡养是孝道的物质标准。

为子之道,则需使老者有所衣、有所食、无所忧,这是放之四海而皆需的原则。

古代十大孝子中,仲由百里负米、每见佳肴而感双亲不能同食的故事广为流传。

民间也有“有酒食,先生馔”的优良传统。

从物质上赡养父母或长辈,即孔子所谓“能养”,这是孝应有之义。

但是,孔子认为,仅能在物质上赡养父母,这还不能说尽了孝道,孝道的关键还在于主体有一种孝敬之心,没有孝敬之心,则物质上的赡养便与对动物的“能养”一样,根本无法将人与
动物区别开来。

“任何血亲之爱都有一种混元和谐的倾向,血缘关系中天然地蕴含着‘爱’、但并不天然地蕴含着‘敬’。

人之所以为人在于‘爱’之余能‘敬’”1①。

因此,天然的“亲爱”要升华为一种道德意义上的“敬爱”。

敬爱是孝道的精神标准。

它是孝的基础,是孝的最高准则,也是最难达到的。

为政篇: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强调对父母的“敬”,是儿女对父母在感情上的真情投入,只有用真实的尊敬爱戴之心,才算是“孝”。

若“不敬”,则父母之养无异于犬马之养,孝也失去了它的本质意义。

《论语》中敬爱的表现有三,其一:于父母面前保持和颜悦色。

为政篇: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孔子在回答子夏关于孝的子夏问孝时,明确说明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有酒有佳肴让给年长的吃不算是多么孝,孝道中最难的是在父母面前保持和颜悦色,从心里尊敬父母,让父母精神上愉悦,让其人格得到尊重。

其二:正确对待父母的不足之处。

里仁篇: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孔子告诉我们,面对父母的不足之处我们要委婉的劝告,若父母没有听从,仍然恭敬地不触犯他们,保持理性的态度。

其三:父母之命不可违。

古时也有诸如“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等说法,尽管它们过于极端,但也侧面说明了父母的意愿对子女的重要性和有力的影响性。

守礼是孝道更高层次的表现,可谓大成,其孝由父母在世之时延伸到去世之后。

学而篇: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提倡的孝道是父母之后“无改于父之道”,任何时候都是以父母的行为为标准的,而封建社会也有守孝三年的说话。

父母时候必须守陵三年,不得婚嫁,不得升迁。

为政篇中也有记载: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这就要求无论父母是生是死,都要以礼相待。

由此可见,《论语》中的孝道上升到了很高的层次,真正的孝对我们每个
人的要求也是很严格的。

1陈科华:《孔子思想研究》,人民日报出版社,2002。

第七章(为人之道〉,第177页。

三、《论语》中孝道对后世中国社会有利的影响
《论语》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著作,它其中的孝道文化也是儒家孝道的精华。

孔子围绕善事父母这一核心内涵,丰富和发展了孝文化的深刻内容,提出了“仁”的思想,使得儒家孝文化成为后世中国贤者治国、齐家的工具,也使得孝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

孝道对后世治国之利。

自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孝入政以来,孝开始走上政治舞台,被纳入封建道德体系中,成为了中国封建家长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

汉代大儒董仲舒,明确提出并系统论证了“三纲”学说,确定了父尊子卑、君尊臣卑、夫尊妇卑的伦理关系,孝开始直接服从于“父为子纲”、间接服务于“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的道德规范。

面对当今社会上频繁出现的家庭问题,我认为《论语》中的孝道也值得我们每个人借鉴学习,相信合理化的孝道可以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

孝道对后世齐家之利。

宋以后的家训族规,无一不有“孝父母”一条,尽管有些条规迂腐不堪,但是从整个历史上来看,孝对于每个家庭的和谐发展作用极大,家庭的和谐也保证了社会的和谐,从而更加利于社会科技经济的发展。

在长期的文化影响下,孝已经潜移默化的进入每个人的意识,成为约束个人行为、加固家庭纽带、缓解家庭矛盾不可或缺的准则。

试想一下,若没有孝道,老者何去,社会的伦理道德何在。

可以说,没有孝道,就没有家的存在,没有家的存在,进而也不会有国的存在。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是华夏子民的精神瑰宝。

儒家的积极事功、光宗耀祖、报效国家民族等观念,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伦理,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文化资源的原动力作用,对社会的长治久安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论语》孝道对后世之弊
关于孝道的负面视听由来久矣,固然孝道的异化乃不争之事实,但一些特例
不能以偏概全,在中国孝心网的《孝恩文库》内,有《中国传统孝道的两重性》一文,内容言及中国孝道文化其有不容忽视的消极一面,可视为反孝之说典型的代
表性说法,兹録原文并探寻其真相于下:
1、愚民性。

中国历史上的孝道文化强调“三纲五常”等愚弄人民的思想,
其目的是为了实行愚民政策。

孔子也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历代统治
者也正是在孝道思想的掩盖下,实行封建愚民政策,利用孝道思想的外衣为其封建统治服务。

2、不平等性。

儒家孝道思想中“君臣、父子”的关系以及“礼制”中的等级观念渗透着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这利不平等的关系表现为上对下、尊对卑的单向性服从,虽然也有尊老爱幼的思想,但长永远在上,幼永远在下。

无论是家庭生活、政治生活还是社会生活,充斥着捉杀平等的价值观念。

3、封建性。

儒家思、想在本质上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思想体系,并成为几千年来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意识形态。

在封建阶级处于上升趋势过程中,相对于奴隶制来说,具有进步性。

但是,在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封建阶级处于没落趋势时,儒家思想几乎成为封建阶级的最后避难所。

4、保守性。

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从政治上来说,在封建社会后期演变成为统治阶级的思想武器,扼杀创新力量,强调对圣贤的思想理念的守成;在文化上就是文化守成主义,不思进取,给中华民族文化蒙上落后的色彩,而且,根深蒂固,即便是在今天,仍然难以肃清其保守性的影响。

四、总结
《论语》是中国古代著作的瑰宝,告诉我们如何“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如何“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等等。

其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完整的孝道系统,。

当今社会,面对《论语》及其背后的儒家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扬并传承这种孝道。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
【2】《论语》之“孝”的情感基础,《陕西社会科学论丛》,2011年第三期.
【3】于丹:《于丹<论语>心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4】李泽厚:《论语今读》,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
【5】郭锋航:《论语》中关于“孝”的论述及孔子“孝论”形成,《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四期
【6】陈科华:《孔子思想研究》,人民日报出版社,2002。

第七章(为人之道〉,第177页。

【7】王丽珍《人道与孝道儒家核心伦理的省察》《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