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年级数学上册表格教案-(新)

二年级数学上册表格教案-(新)

学生回答问题
通过提问回答的方式复习了以前所学的知识,从而引出本课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明白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用厘米量
(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①教师在黑板上贴上一张纸条(这是书上放大的纸条),你知道它有多长吗?
(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
②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2)统一测量的方法。
介绍:量物体的时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
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作业设计
完成课本练习一的1-2题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1厘米,2厘米,3厘米,5厘米
教学反思
小学教学设计方案
年级
班级
人数
时间
执教人
学科
数学
课题
认识米和用米量
教学课时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直到1米=100厘米。
二、认识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2、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再看另一端对着几。
3、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过程与方法: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并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
教学准备:米尺、软尺、绳子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的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学准备:尺子、小剪刀、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
课 型:新授
教 学 过 程 与 方 法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1、情境设置,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师:今天是新学期的第一天,大家桌面上都摆着崭新的数学课本,你知道你的这本数学课本有多长吗?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学会了什么本领。
请同学们拿出直尺,摸一摸,看一看。学生观察后汇报,教师在黑板上贴出直尺放大图,使学生了解尺子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重 点
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今天我们认识了厘米,初步学会了用尺子去测量物体的长度,测量时要注意把尺子0刻度对准所量物体的左端,看有段对准尺子上的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让学生分成两组测量,可以用学生准备的东西比一比,量一量。
帮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二、探究新知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一、揭示课题,介绍尺子
我们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是经常用到什么工具?(尺子)下面我们就来认识尺子。请同学们拿出直尺,摸一摸,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交流中使学生明白:赤字上有很多数字,这些数字都分别对着一根长的刻度线,是数字几,我们就把它叫做刻度几,也就是几厘米。字母“cm”,表示厘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长度单位:厘米。
班级
人数
时间
执教人
学科
数学
课题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单元所在教材
二年级数学上册
计划人
单元名称
长度单位
计划课时
4课时
教学时间
第1周
单 元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3、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课 型: 新授
教 学 过 程 与 方 法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1、提问
(1)量物体的长度用什么工具?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3厘米呢?
(2)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应注意什么?指名两名学生量下面纸条的长度.
(3)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来量讲台桌的长(学生用自己的刻度尺量,很不方便,不容易得出结果).因此,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认识米、用米量
难 点
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 学 进 度
教学内容
课时
课型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1
新授
认识米和用米量
1
新授
认识线段
1
新授
解决问题,确定长度单位
1
新授
小学单元教学计划
小学教学设计方案
年级
2、提出测量中的矛盾问题。
在刚才的实际测量中,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6颗回形针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1根铅笔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2把小刀那么长。
师:为什么我们都是测量的数学课本的长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得出结论:虽然都是测量数学课本的长,但是每个人所用的测量工具不一样,所以量出的长度也不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