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冲压模具设计基础复习题

冲压模具设计基础复习题

冲压模具设计基础复习题一、选择题1.为使冲裁过程的顺利进行,将梗塞在凹模内的冲件或废料顺冲裁方向从凹模孔中推出,所需要的力称为( B )A. 推料力B. 卸料力C. 顶件力D. 压料力2.模具的合理间隙是靠( B )刃口尺寸及公差来实现。

A.凸模B.凸模和凹模C.凸凹模D.凹模3.模具的压力中心就是冲压力( C )的作用点。

A .最大分力 B.最小分力 C.合力4.冲孔时,其刃口尺寸计算原则是先确定( D )。

A.凸、凹模尺寸公差B. 凹模刃口尺寸C. 凸、凹模间隙 D.凸模刃口尺寸5.有关压入式模柄说法正确的为( C )。

A. 同轴度和垂直度较差B. 同轴度和垂直度较高C. 不适用于各种中小型模具D. 精密冲模6.旋入式模柄是通过( B )与上模座连接。

A.过渡配合B.销钉C.螺钉D. 螺纹7.导向性能最好的模架结构是( A )。

A. 四导柱模座B.后侧导柱模架C.中间导柱模架D. 对角导柱模架8.有关刚性卸料装置说法错误的为( C)。

A. 可靠性与安全性高B. 卸料力大C. 有压料作用 D.推件可靠9.中小型模具的上模是通过( B )固定在压力机滑块上的。

A. 导板B. 模柄C. 上模座 D.打杆10.导正销常用于( A )上。

A.级进模具B.单工序模具C.复合模具D.无正确答案11.为了避免弯裂,则弯曲线方向与材料纤维方向(B )。

A. 平行B.垂直C.重合D.均不正确12.弹性卸料装置除起卸料作用外,还有(C )的作用。

A. 平直度低B. 卸料力大C. 压料作用 D.简化模具结构13.拉深时,在板料的凸缘部分,因受( B )作用而可能产生起皱现象。

A. 径向压应力B.切向压应力C.厚向压应力D. 径向拉应力14.不对称的弯曲件,弯曲时应注意(B )。

A.防止回弹 B.防止偏移 C.防止弯裂 D.防止畸变15.有关确定压力机规格应遵循的原则说法有误的为( D )A.压力机的公称压力必须大于冲压工序所需的压力B.压力机滑块行程应满足制件的取出与毛坯的安放C.模柄孔的尺寸与滑块的配合尺寸应相适应D.压力机规格的确定与生产率和冲件的变形速度无关16. 材料( A ),则反映该材料弯曲时回弹小。

A.屈服强度小B.弹性模量小C.经冷作硬化D.屈服强度大17.对步距要求高的级进模,采用(B )的定位方法。

A.固定挡料销B.侧刃 + 导正销C.固定挡料销 + 始用挡料销18.能进行三个方向送料,操作方便的模架结构是()。

A.对角导柱模架B.后侧导柱模架C.中间导柱模架19. 需要多次弯曲的弯曲件,弯曲的次序一般是( A ),前次弯曲后应考虑后次弯曲有可靠的定位,后次弯曲不能影响前次已成形的形状。

A.先弯两端,后弯中间部分 B. 先弯成 V 形,后弯成 U 形 C. 先弯中间部分,后弯两端20.弯曲过程中不可能出现的现象( D )。

A. 回弹B. 变形区厚度减薄C. 偏移D. 变形区厚度增加21. 弯曲件在变形区的外侧部分(A )。

A. 受拉应力B. 不受力C. 即受压应力又受剪切应力 D.受压应力22.拉深时,在板料的凸缘部分,因受( B )作用而可能产生起皱现象。

A. 径向压应力B.切向压应力C.厚向压应力D. 径向拉应力23.用等面积法确定坯料尺寸,即坯料面积等于拉深件的( B )。

A.投影面积B.表面积C. 截面积D. 没有正确答案24.弯曲件毛坯展开长度计算的依据是( A )。

A. 中性层长度不变B. 体积不变C. 表面积不变 D.质量不变25. 冲裁变形过程中的塑性变形阶段形成了( A )。

A.光亮带B.毛刺C.断裂带26. 当冲裁间隙较大时,冲裁后因材料弹性回复,使冲孔件尺寸( A )凸模尺寸,落料件尺寸( A )凹模尺寸。

A.大于,小于 B .大于,大于 C .小于,小于 D.小于,大于27. 有关冲裁件的工艺性说法有误的为( B )A.冲裁件的形状力求简单对称,有利于材料的合理利用B.尽量设计成带有凸出的悬臂和凹槽的冲裁件C.冲裁件内形及外形的转角处应以圆弧过渡D.孔边距和孔间距不能太小,保证一定的强度28. 由于级进模的生产效率高,便于操作,但轮廓尺寸大,制造复杂,成本高,所以一般适用于( A )冲压件的生产。

A .大批量、小型B .小批量、中型 C.小批量、大型 D.大批量、大型29. 精度高、形状复杂的冲件一般采用( A )凹模形式。

A .直筒式刃口 B.锥筒式刃口 C .斜刃口30. 弯曲件的最小相对弯曲半径是限制弯曲件产生( C )。

A.变形 B .回弹 C.裂纹31.拉深时出现的危险截面是指( B )的断面。

A、位于凹模圆角部位B、位于凸模圆角部位C、凸缘部位32. 板料的相对厚度t/D较大时,则抵抗失稳能力( A )。

A.大B.小C.不变33. 为了使材料充分塑性流动,拉深时坯料形状与拉深件横截面形状是(B )。

A.等同的B.近似的C.等面积的34. 为保证弯曲可靠进行,二次弯曲间应采用( C )处理。

A.淬火B.回火C.退火二、判断题1. 审阅制件图的正确性和完整性,包括:投影关系、尺寸标注、公差、技术要求、材料等标注。

(×)2.搭边指排样时制件与制件之间、制件与条(板)料边缘之间的余料。

()3.间隙对冲裁件断面质量没有关系。

(×)4.冲压加工只能加工形状简单的零件。

(× )5.压料力的选择应在保证变形区不起皱的前提下,尽量选用小的压料力。

()6.冲裁间隙过大时,断面将出现二次光亮带。

(×)7.拉深件的精度等级主要指其横断面的尺寸精度,一般在IT13级以上。

(×)8.破裂是拉深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9.落料和弯曲都属于分离工序,而拉深、翻边则属于变形工序。

(×)10.翻边是指利用模具将工件上的孔边缘或外缘边缘翻成竖立的直边的冲压工序。

()11.拉深时,拉深件的壁厚是不均匀的,上部增厚,愈接近口部增厚愈多,下部变薄,愈接近凸模圆角变薄愈大。

()12.缩口是使管状毛坯或半成品空心制件端部的径向尺寸缩小的一种冷冲压成形工序。

()13.按冷冲压模具零部件的功用分为工艺结构零件和辅助结构零件。

()14.底部圆角半径r pg≥t,一般取r pg≥(3~5)t。

()15.冲裁件的外形或内孔的转角处避免圆角过渡,应为尖角。

(×)16.拉深件的壁厚是非常均匀的。

(×)17.在级进模中,落料或切断工步一般安排在第一工位上。

(×)18.拉深系数 m 恒小于 1 , m 愈小,则拉深变形程度愈小。

(×)19.需要多次拉深的零件,在保证必要的表面质量的前提下,应允许内、外表面存在拉深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痕迹。

()20.采用压边装置或在模具上安装定位销,可解决毛坯在弯曲中的偏移问题。

()21.弯曲件的展开长度,就是弯曲件直边部分长度与弯曲部分的中性层长度之和。

()22.弯曲件的弯曲圆角半径应不小于允许的最小弯曲半径。

()23.胀形是指利用摸具强迫材料厚度减薄和表面积增大,得到所需几何形状和尺寸制件的冷冲压工艺方法。

()24.弯曲件的直边高度越小越有利于弯曲成形。

(×)25.冲裁件尺寸精度一般在IT10级以上。

(×)26.间隙越小,冲裁力就越大;反之,间隙越大,冲裁力就小。

()27.弯曲件的选材要合理,应尽可能选择高塑性、低弹性的材料。

()28.在弯曲 r/t 较小的弯曲件时,若工件有两个相互垂直的弯曲线,排样时可以不考虑纤维方向。

(× )29.所有的冲裁工序都属于分离工序。

(√ )30. 在设计拉深件时,要同时标注内外形尺寸(×)三、案例分析题图1所示为电工器材上的罩,材料08F,料厚1mm,大批量生产;图2为垫圈,材料为Q215,料厚t=1mm,属于大批量生产。

图1 拉深件 图2 冲裁件(P20)1.对图1进行工艺性分析。

2.叙述图1拉深件的成型工艺过程。

3.对图2进行工艺分析。

4.按照要求对刃口尺寸计算(模具制造公差δ=Δ/4,自由尺寸公差值取0.046mm ,单边间隙取1.2mm )5.制定图2冲裁件冲压方案。

6.画出排样简图四、模具设计题图1为材料为一拉深件,材料为08F ,属于大批量生产;图2为弯曲件,材料为Q215,大批量生产。

图1 拉深件(P129) 图2 弯曲件(P88)1.对图1进行工艺性分析。

2. 试述图1拉深件的成型工艺过程。

3.试确定机壳的工序件直径。

(已知毛坯直径D=208mm;拉深系数m 1=0.67;m 2=0.82;m 3=0.86)4..对图2进行工艺性分析。

5制定图2弯曲成型方案,并说明理由。

6.试述该弯曲件弯曲时的回弹问题。

五、识图题1011121314151617987654321图冲裁模具装配图(P116)1.写出各个零件名称。

2.该模具用什么对毛坯进行定位,写出零件序号。

3.零件4、8、13的作用是什么?4.零件1可用什么材料制造?5.零件3和4采用什么配合方式?6.试述该模具的工作原理。

P811.写出各个零件的名称。

2.该模具用什么对毛坯进行定位,写出零件序号。

3.零件10、21、22的作用是什么?4.零件1可用什么材料制造?工作零部件常用模具钢有哪些?5.零件18和28采用什么配合?导套与上模座采用什么配合?6.该模具采用的什么卸料、出料方式,写出零件序号。

16171819202122151413121110987654321P1651.写出各个零件的名称。

2.该模具用什么对毛坯进行定位,写出零件序号。

3.零件10、21、22的作用是什么?4.零件1可用什么材料制造?工作零部件常用模具钢有哪些?5.零件18和28采用什么配合?导套与上模座采用什么配合?6.该模具采用的什么卸料、出料方式,写出零件序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