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历史走势分析
一、历年股市走势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
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
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
年
2007年 2008年
年
2009
二、历年股市走势小结
1、从1991年到2008年,单边上扬的有5年,分别为1991年、1996年、2000年、2006
年、2007年
2、从1991年到2008年,单边下跌的有2年,分别为2004年、2008年
3、从1991年到2008年,振荡市有11年,分别为:
1)先涨后跌1年:1992年(5月25日高点)
2)先涨后振荡4年:1993年(2月15日、4月30日高点)、1995年(5月22日高点)、1997年(5月12日高点)、1999年(6月29日高点)
3)全年振荡4年:1998年(6月1日全年高点)、2002年(7月8日全年高点)、2003年(4月15日全年高点)、2005年(3月8日全年高点)
4)先振荡后下跌1年:2001年(6月13日高点)
5)先跌后涨1年:1994年(7月29日低点)
在振荡市中,2月出现年中高点1次(1992年),3月出现年中高点1次(2005年),4月出现年中高点2次(2003年、2004年),5月出现年中高点3次(1992年、1995年、1997年),6月出现年中高点3次(1998年、1999年、2001年)、7月出现年中高点1次(2002年),即振荡市中绝大多数时间在上半年见顶,尤以5、6月份居多。
在振荡市中,1月出现年中低点2次(1992年、1997年),2月出现年中低点1次(1995年),5月出现年中低点1次(1999年),7月出现年中低点1次(2005年),8月出现年中低点1次(1998年)、9月出现年中低点1次(2004年),10月出现年中低点2次(1993年、2001年),11月出现年中低点1次(2003年),12月出现年中低点1次(2002年),即振荡市中绝大多数时间在下半年见底,但见底时间较为分散。
三、1999—2001VS2009—2011
1)背景分析
1999—2001:亚洲金融危机之前,我国经济增长率从1993年的13.5%回落到1997年8.8%的水平,平均每年下降约1个百分点。
1997年7月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一直持续到1998年年底,中国经济在此次危机中曾被评价为在亚洲表现最好、受影响最小。
但到1998年一季度,外贸的增长幅度明显放缓,并于5月一度出现负增长,虽以后又止跌回升,但当年三季度末出口再次大幅度下滑。
1998年上半年经济增长率仅为7%,与全年8%的增长目标形成明显差距。
同时物价水平持续负增长,出现了通货紧缩的迹象。
2009—2011:2003年以来新一轮高增长期,在2007年达到了11.9%的GDP增长顶峰。
经济偏快增长带来一系列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使得2008年年初的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着由偏快转为过热的危险。
但是,随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剧烈变化,全球金融危机持续恶化,与全球经济紧密关联的中国经济遭遇了外部环境“过山车”般的巨大波动。
同时,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和“5.12”汶川大地震,也让持续了五年两位数高增长的世界最大新兴市场感受到了意料之外的压力。
2008年4季度GDP骤降到6.8%,外贸出口大幅下降,就业困难……一系列问题让中国经济面临着近10年以来最大的挑战。
1999—2001:1998年实行预算调整方案启动积极财政政策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冲击后, 1999年,根据当年第二季度表现出来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回落、出口下降、消费需求持续不振的情况,决策层决定对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力度和具体措施作出进一步调整:第一,在年初原定500亿元长期国债发行规模的基础上,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增加发行600亿元长期国债,仍中央、地方各一半,相应扩大中央财政赤字300亿元,以保持投资需求的较快增长。
第二,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以刺激消费需求。
第三,调整部分税收政策,支持外贸出口。
2000年,在上半年国民经济出现好转表现后,为了巩固这种重大转机,并预计到其后会有一些不确定因素,决定进一步加大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在年初决定的1000亿元长期国债发行规模的基础上,下半年又实行预算调整方案,经全国人大批准,财政部增发500亿元长期国债,基本用于加快在建国债项目建设,以促使这批项目早日竣工,发挥效益。
2001年,积极财政政策继续实行。
主要内容,一是继续发行基础设施建设国债;二是发行支持西部开发的特种国债;三是适当改善居民收入,刺激消费,继续提高公职人员工资水平。
增发的长期建设国债共1500亿元,其中1000亿元主要弥补在建项目后续资金和工程收尾,另外500亿元为支援西部建设的特别国债,要支持青藏铁路等重点工程上马。
同时,继续加大设备投资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力度,包括技改贴息力度。
2009—2011:2008年 11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同时公布了今后两年总额达4万亿元的庞大投资计划,明确要求“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
两周之后,央行宣布大幅度降息1.08个百分点,调整幅度创11年之最。
十大行业振兴规划、外贸出口退税提高、医改、3G牌照发放、汽车家电下乡……为了实现全年“保八”的目标,2009年以来中央政府不断推出利好实体经济的政策。
1999—2001: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让中国经济在2000年出现止跌企稳,结束了1993年以来连续下跌的态势,但其真正走出疲软为2003年。
2003年至2007年,中国经济持续走好,年平均增长率超过10%。
2009—2011:从此轮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全球性经济衰退来看,即使今年我国经济顺利地从“前低”转入“后高”,也并不意味着会马上重新进入一个高涨阶段。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经济高涨期和低迷期每次来临,都会延续5年左右(如1992—1997年高涨,1998—2003年低迷,2003—2008年高涨,现又入低迷);而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与美国等主要贸易伙伴国的互动关系看,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中美经济走势的曲线高度一致,阶段转换上,中国比美国滞后半年至一年。
而这一轮美国经济的低迷可能延续3年以上。
结合上述这两个“经验”做粗线条的预计,我国这一轮相对低迷阶段的时间跨度大概也延续3年以上,而我国宏观扩张政策从启动到淡出,则要准备历经前后5年的时间。
4)股市走势
1999—2001:1999年的5.19行情,短短的30个交易日,沪深股市分别上涨67%和91%!但下半年,大盘震荡向下调整。
2000年宏观经济初现好转迹象,大盘再现“上半年冲高、下半年震荡”的走势。
2001年,随着宏观经济二次探底,大盘也出现震荡向下的走势。
2009—2011:?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从历史中我们可以吸取许多有益的经验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