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大心理学流派学派(19世纪末20世纪初)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研究方法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铁钦纳主张心理学研究意识(人们的直接经验)的构成成分:感觉、意想和激情。
内省法机能主义心理学(反对构造主义而诞生)詹姆斯、杜威、安吉尔主张心理学研究个体适应环境时的心理或意识功能,“意识流”反对构造主义的观点,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斯金纳、班杜拉主要心理学研究可以观察的行为,寻找预测和控制行为的途径,主张行为环境决定论。
实验法格式塔心理学(对认知心理学的产生有很大的贡献)韦特海默、考夫卡、柯勒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主要研究知觉、学习及思维。
实验法精神分析弗洛伊德、荣哥、阿德勒人的一切个体和社会行为,都受到无意识的影响,并且表现在人的正常和异常行为中自由联想、个案法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主张心理学研究以正常人为对象,人性本善,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研究人性心理学第三势力,理论体系仍不完备认知心理学皮亚杰、奈瑟、纽维尔、西蒙人脑会对所接收的外界信息进行认知加工的过程(信息加工过程)反应时记录法、口语报告法、计算器模拟二、脑机能学说1、定位说:大脑的不同区域负责不同的心理机能。
——颅相学(加尔、斯帕兹姆)——语言位于大脑额叶(波伊劳德)——运动失语症,左侧额叶受损(布洛卡)——听觉性失语症,颞叶受损(威尔尼克)——记忆定位在颞叶(潘菲尔德)2、整体说:大脑以整体发挥作用,不同部位对心理功能产生同等程度的影响。
——大脑功能的丧失与特定部位无关与受损面积有关:鸡和鸽子,局部损毁法。
(弗洛伦斯)——均势原理:大脑各部分几乎以相同程度对学习发生兴趣+总体活动原理:学习效率与受损面积成反比与受损部位无关。
3、机能系统说(鲁利亚):脑是一个动态、复杂的机能系统。
第一机能系统(动力系统):调节激活和维持觉醒;第二机能系统(信息处理系统):信息接收、加工、处理;第三机能系统(行为调节系统):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
相互作用,协同活动。
(具有早起认知的色彩)4、模块说: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是有高度专门化,并且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的。
认知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观点。
(类似电脑的cpu、硬盘、内存的组合)三、注意的认知理论注意的选择认知理论注意分配的认知资源理论过滤器理论(布罗德本特)过滤器位置介于初级分析与高级分析之间,区别在于“全或无”与“强度减弱”认知资源理论(卡尼曼)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加工任务越复杂,占用的资源越多。
认知系统的资源分配受人控制,当认知资源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刺激将得不到加工。
衰减理论(特瑞斯曼)后期选择理论(多伊奇、诺尔曼)选择发生在后期加工阶段,根据对人的重要性进行选择双加工理论(谢夫林)人的认知加工有两类:自动化加工与受意识控制加工(需要注意的参与)。
后者经过一定条件可转化为前者。
多阶段选择理论(约翰斯顿)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都有可能发生,根据不同任务而选择四、视觉理论(1)三色说(托马斯杨、赫尔姆霍茨)原型:假定人的视网膜上有三种不同颜色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一种光波敏感,从而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
改进:光刺激作用于人眼时,将在三种感受器引起不同程度的兴奋,各种颜色经验是由不同感受器按照相应比例活动而产生的。
缺点:无法解释色盲。
(2)对立过程理论(四色说)四色论(黑林):视网膜存在三对视素:黑—白;红—绿;黄—蓝;他们在光的刺激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及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对立过程理论(赫尔维奇、詹米逊):黑白细胞与明度有关(光强时,黑白视素分解,表现白色;光弱时合成后表现为黑色),红绿和黄蓝细胞与颜色编码有关。
五、听觉理论频率理论(罗费尔)共鸣理论或位置理论(赫尔姆霍茨)行波理论(冯贝克西)神经齐射理论(费弗尔)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频率运动的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蜗底较窄,蜗顶较宽,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声音刺激频率高,短纤维发生共鸣,反之长纤维共鸣。
(对频率进行编码的唯一标准)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向蜗顶推进,振幅达到最大值时消失。
频率高,最大振幅接近蜗底;反之蜗顶。
声音低于400hz,听神经的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和声音频率对应。
当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对高频声音作出反应时,神经纤维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
解释500hz以下解释1000hz以上解释500hz以上解释5000hz以下六、知觉的信息加工——模式识别理论模板匹配理论原型理论特征分析理论长时记忆中存储了各种与过去生活中形成的外部模式相对应的模板,内在模板与客观事物的刺激模式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自下而上的加工模型。
精确匹配。
记忆中储存的是一类刺激模式的原型(有关某一类事物或刺激模式的概括性表征,反映一类客观事物所具有的共同基本特性)自上而下的加工模型,近似匹配。
每一种刺激模式都能被分解成一些基本特征,同一类别模式的刺激物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
自下而上的加工模型,最佳匹配。
优点:应用于人工智能的机械模式;缺点:1、模板数量大,记忆负担重;2、对模式识别缺乏灵活性和变通性;3、没有明确的模板匹配机制,难以解释迅速识别新模式的现象优点:大大减少了模板的数量,减轻记忆负担,使模式识别过程具有灵活性和变通性,与日常生活经验相符。
缺点:理论不够清晰直观,缺少自下而上的加工。
优点:1、避免预加工困难,使识别有更强的适应性;2、极大减轻记忆负担;3、是模式识别过程有更多的学习色彩。
缺点:缺乏自上而下的加工,有局部到整体,无法说明人在识别模式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七、记忆的SPI理论(图尔文)SPI理论假定存在五种记忆系统:程序记忆系统;知觉表征系统;语义记忆系统;初级记忆系统;情景记忆系统。
编码过程是串行(S)的: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存储过程是并行(P)的:一次编码会同时在多个记忆系统中存储;提取过程是独立(I)的:从一个系统提取信息是不受其他记忆系统的干扰。
八、记忆的种类记忆的类型记忆时间编码形式作用记忆容量特征感觉记忆0.25-2s 图像记忆(斯波林:部分报告法)为大脑提供对输入信息进行选取和识别的时间较大,几乎可以接受所有的输入信息1、形象鲜明2、记忆容量大3、保持时间短短时记忆:直接记忆工作记忆1-2min 视觉编码听觉编码(康拉德)是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中间环节5-9个组块(米勒)1、保持时间短;2、容量有限;3、信息是有意识的,可操作的;4、复述是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途径长时记忆长按语义类别;语言特点;主观组织内容概括化,内容完整化;内容具体化无限1、保持时间长2、记忆容量无限3、内容会发生重构4、语义编码为主九、遗忘理论理论内容备注衰退说遗忘是由于这些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消失。
普遍接受但难以证实干扰说(系列位置效应)遗忘是因为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
(前摄抑制;后摄抑制)系列位置效应:中间部位受两种抑制影响,识记和回忆较为困难压抑说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痛苦的经验会被压抑到无意识中,压抑解除便能恢复记忆提取失败提取有关信息是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十、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关系影响因素内隐记忆外显记忆加工深度无影响有影响保持时间很长长记忆负荷量无影响影响较大呈现方式影响很大几乎没有干扰因素无影响有影响十一、概念结构的几种理论层次网络模型(柯林斯)概念是以节点的形式存储在概念网络中,每个概念有一定的特征,按照类属关系形成网络扩散激活模型(科林斯)以概念之间的语义联系强度或语义相似性距离为基础将概念组成一个网络特征表理论(波纳)由概念的定义性特征和整合这些特征的规则构成鸟的定义:有羽毛+无齿有啄原型模型(茹什)以原型来表征的鸟的原型可能是麻雀十二、概念形成的假说假设检验说(布鲁纳)概念的形成过程是不断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
样例学习说(茹什)自然概念的形成是对样例的记忆内隐学习说(里伯)一些抽象概念的复杂结构是在无意识的内隐学习中获得的社会实践说(奥苏贝尔)概念是在不断地社会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共同要素说(赫尔)概念的形成是将一类概念的共同特征抽取出来,并对他们做出反应的过程十三、表象理论双重编码理论(图像文字配对实验)佩威奥表象存在论和计算模型(科斯林)表象系统:对具体事物或事件信息进行编码、存储、转换盒提取(类似于知觉);言语符号系统:利用言语听觉、抽象概念或命题形式对信息进行加工。
语言系统直接处理语言的输入和输出,同时充当非语言对象、时间和行为的符号功能。
重要原则:同时以视觉形式和语言形式呈现信息能够增强记忆和识别。
表象与现实客体的知觉相似,人们可以对表象进行操作,类似于对具体事物的操作。
表层表征:出现在视觉短时记忆中的类似图画的表征;深层表征: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用于生成表层表征。
包括本义表征和命题表征。
表征生成表象的过程:图示过程—发现过程—放置过程——表象过程。
十四、情绪维度理论三维理论冯特愉快—不愉快;激动—平静;紧张—松弛施洛伯格愉快—不愉快;注意—拒绝;激活水平普拉切克强度、相似度、两极性四维理论伊扎德愉快度、紧张度、激动度、确信度十五、情绪理论早期情绪理论詹姆斯——兰格理论(生理变化引起情绪变化)情绪是植物性神经活动的结果。
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詹姆斯);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兰格)贡献: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的作用;缺陷:忽略了中枢神经的调节和控制作用坎农——巴德学说(情绪的中心在丘脑)情绪的中心在丘脑,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冲动,传导至丘脑,向上到大脑皮层产生情绪,向下到交感神经引起生理变化,同时发生。
贡献:看到了中枢系统和脑的作用;缺陷:没有看到认知因素的作用。
情绪的认知理论阿诺德:评定—兴奋说情境刺激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需要进行评估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境—评估—情绪。
同一情境,评估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
沙赫特—辛格二因素理论情绪产生关键取决于认知因素,进而引起生理变化情绪经验来源于对刺激情境和自身生理唤醒二方面的认知。
个体利用过去的经验和当前环境中信息对自身的唤醒状态做出合理的解释。
拉扎勒斯:认知—评价理论人不仅接受环境中的刺激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同时要调节自己对于刺激的反应。
分为初评价(确认刺激事件与自己是否有利害关系及程度)、次评价(对自己反应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再评价(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有效性和适宜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