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重要理论

心理学重要理论

基础心理学1、学派创始人内容意义⑴构造心理学:冯特、铁钦那;采用实验内省的方法,分析意识的内容;⑵行为主义:美国:华生,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是一种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是心理学上的第一次革命。

⑶格式塔心理学:德国:魏特海墨、克勒、科夫卡,建立了完形心理学,或叫格式塔心理学。

⑷机能主义心理学:杜威,詹姆士。

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

⑸精神分析学派:奥地利:弗洛伊德;心理学的第二次革命。

2、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学派、时间、代表人物、意义⑴人本主义心理学: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罗杰斯、马斯洛;心理学第三次革命。

⑵认知心理学:20世纪60年代,用模拟计算机程序建立人的认知模型。

⑶生理心理学:研究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3、需要层次理论: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1968年提出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分为5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⑵生理需要在一切需要中是最优先的。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

⑶层次越低的需要出现的越早,层次越高的需要出现的越晚。

层次越低的需要力量越强,较低层次的需要又叫缺失性需要。

高层次需要又叫生长需要。

⑷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自然禀赋的,是生物进化到人类以后出现的特征。

4、情绪理论:⑴詹姆斯-兰格的情绪外周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心理学家兰格提出。

詹姆斯认为,情绪是身体变化的知觉,即当外界刺激引起身体上的变化时,我们对这些变化的知觉便是情绪。

兰格强调血液系统的变化和情绪发生的关系。

二人都强调情绪和机体变化的关系。

⑵坎农-巴德的情绪丘脑理论:坎农认为,情绪的生理机制不在外周,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身体变化和情绪体验是同时发生的。

提出了情绪的中枢理论。

忽视了外因变化的意义,也忽视了大脑皮层对情绪发生的作用。

⑶沙赫特的情绪认知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提出:任何一种情绪的产生,都是由外界环境刺激、机体的生理变化和对外界环境刺激的认识过程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认知过程又起着决定的作用。

(4)汤姆金斯和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汤姆金斯直接把情绪看作是动机。

伊扎德认为,情绪是新皮质发展的产物。

5、气质类型学说:⑴体液说:古希腊哲学家希波克拉底提出,人体内有四种液体,即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

每一种液体和一种气质类型相对应。

希波克拉底的学说是缺乏科学根据的,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

⑵体型说:20世纪20年代德国精神病医生克雷奇米尔,美国医生谢尔顿和心理学家斯蒂文斯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

体型说和胚叶说想从生理的因素来说明气质的根源,但两种学说都没有提出生理因素和气质类型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根据。

⑶血型说:是日本的古川竹二提出来的。

也是缺乏科学根据的。

⑷激素说:美国心理学家伯曼把人分为4种内分泌腺类型。

并认为内分泌腺类型不同的人气质也不相同。

⑸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他确定只存在4种最基本的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即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抑制型。

他把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看作是气质类型的生理基础。

6、弗洛伊德把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⑴本我:最底层,原始的我,遵循快乐原则,⑵自我:中间层,现实的我,遵循现实原则,⑶超我:最高层,道德的我,遵循道德原则。

7、瑞士新精神分析学家容格在《心理类型论》一书中提出内-外向人格类型理论。

8、人格理论:⑴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是人格特征理论的创始人。

他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个人特质又分为三类: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⑵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他认为在构成人格的特质中包括共同特质和个别特质。

还把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⑶艾森克的人格结构纬度理论:他在对人格的研究中,将因素分析的方法和经典的实验心理学方法结合起来。

他把人格的类型模式和特质模式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了两种模式的特点,使得对人格的描述能够更加全面、更加系统,也更加富有层次性。

他把人格特质归结为三个维度上:内外倾、神经质、精神质。

⑷20世纪80年代,科斯塔和麦克雷提出人格大五和五因素模型,编制了NEO人格调查表。

人格的五因素包括:神经质(N)、外倾性(E)、经验开放性(O)、宜人性(A)、认真性(C)。

社会心理学1、社会心理学发展三个阶段:⑴哲学思辨阶段: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

⑵经验描述阶段: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⑶实证分析阶段:始自20世纪20年代。

社会心理学中使用实证方法的先驱是美国的特里普力特和德国的莫德。

2、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⑴社会学习论:试图通过学习机制来解释人们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变化。

起来源于行为主义。

俄国的巴甫洛夫和美国的华生是行为主义的早期代表。

斯金纳发展了行为主义。

班杜拉和沃尔特斯提出了社会学习论(1963年)。

学习的过程大致有三种机制:联想、强化、模仿。

⑵社会交换论:是主张从经济学的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的理论。

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斯曼,他提出5个相互联系的普遍性命题: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满足命题、侵犯-赞同命题。

⑶符号互动论:认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互动过程中的个人行为和活动,而个人行为只是整个社会群体行为和活动的一部分。

源于美国学者詹姆斯和米德,始于20世纪30年代。

最早使用符号互动术语的是布鲁默。

⑷精神分析论:始于19世纪末,奥地利著名学者弗洛伊德创立的。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新精神分析论的观点。

3、控制点是美国心理学家罗特于20世纪50、60年代提出的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

4、个体归因的原则:⑴不变性原则:海德是归因思想的创始人,他认为人们归因时,通常使用不变性原则。

⑵折扣原则:凯利提出的。

如果也存在其他看起来合理的原因,那么某一原因引起某一特定结果的作用就会打折扣。

⑶协变原则:凯利指出:人们的归因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刺激客体、行为主体以及背景。

5、美国学者麦克利兰在成就动机的研究中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6、温特认为存在两种权力动机:积极的权力动机和消极的权力动机。

7、侵犯的原因:⑴本能论的解释:弗洛伊德,洛伦茨。

⑵挫折-侵犯论学说:最初由多拉德提出的。

⑶社会学习论的观点:班杜拉提出。

8、社会学家卡茨提出,态度有四个方面的心理功能,工具性功能、自我防御功能、价值表现功能、认知功能。

9、美国学者凯尔曼提出态度形成包括依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

10、美国学者霍夫兰德等人(1959年)提出了一个态度转变的模型。

11、态度转变理论:⑴海德的平衡理论:他认为,在人们的态度系统中存在某些情感因素之间或评价因素之间趋于一致的压力,如果出现不平衡,则倾向于朝平衡转化。

人们在转变态度时,往往遵循“费力最小原则”,即个体尽可能少地转变情感因素而维持态度平衡。

海德提出了一个P—O—X模型说明他的观点。

⑵认知失调论:费斯廷格认为,个体关于自我、环境和态度对象都有许多的认知因素,当各认知因素出现“非配合性”的关系时,个体就会产生认知失调。

他认为,认知失调可能有4种原因:逻辑的矛盾、文化价值冲突、观念的矛盾、新旧经验相悖。

⑶社会交换论认为决定个体采取何种态度以及转变态度的关键是诱因的强度。

12、美国学者霍尔提出了四种人际距离的概念:公众距离(12—25英尺)、社交距离(4—12英尺)、个人距离(1.5—4英尺)、亲密距离(0—18英寸)。

13、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⑴心理学家舒茨以人际需要为主线提出了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他称自己的理论是基本人际关系取向理论。

⑵人有三种基本人际需要: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6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取向:主动包容式、被动包容式、主动支配式、被动支配式、主动情感式、被动情感式。

⑶他提出了群体整合的原则。

14、社会心理学家多伊奇提出了一种解释竞争与合作化的理论——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

15、社会心理学家阿希在研究群体压力时,报告了一个经典的从众实验。

16、最早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促进的是心理学家特里普里特。

这是历史上第一个严格的社会心理学实验。

17、美国学者扎荣克提出优势反应强化说,可以比较好地解释社会促进与社会干扰现象。

18、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最早对模仿进行研究,提出了三个模仿律:下降律、几何级数率、先内后外律。

19、社会心理学家鲁宾对爱情和喜欢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20、李等人总结了六种常见的爱情形式:浪漫式、好朋友式、游戏式、占有式、实用式、利他式。

21、哈特菲尔德等人提出爱情有激情式和伙伴式两种。

22、斯坦伯格认为,爱情是由亲密、激情和承诺三因素组成的三角形。

23、罗森伯格发展了一个自尊量表。

作为对自尊的单维度测验它已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发展心理学1、科学儿童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

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是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普莱尔于1882年发表的《儿童心理》一书被公认为第一部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著作。

2、早在20世纪初,霍尔就对老年心理进行了研究,并著有《衰老:人的后半生》。

精神分析学派的荣格也在20世纪20、30年代研究个体全程的心理发展。

30年代美国先后出版了《发展心理学概论》和《发展心理学》。

3、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单因素论: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高尔顿。

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华生。

二因素论:德国儿童心理学家施太伦,美国的吴伟士。

相互作用论: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4、各主要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⑴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其学说的核心是“发生认识论”。

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是认知结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认知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概念。

皮亚杰认为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是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他把儿童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6、7岁),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泛灵论、自我中心、思维的不可逆性、未掌握守恒,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4、15岁)。

他把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前道德阶段(4—5岁),他律道德判断阶段(4、5岁—8、9岁),自律道德判断阶段(8、9岁以后)⑵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美国著名精神分析理论家艾里克森将个体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①婴儿前期(0—2岁):发展任务: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良好人格特征:希望品质。

②婴儿后期(2—4岁):发展任务: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良好人格特征:意志品质。

③幼儿期(4—7岁):发展任务: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良好人格特征:目标品质。

④童年期(7—12岁):发展任务: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良好人格特征:能力品质。

⑤青少年期(12—18岁):发展任务: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良好人格特征:诚实品质。

⑥成年早期(18—25岁):发展任务: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良好人格特征:爱的品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