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之处,从而引出课题.
二、动手试一试,你就会有收获
活动2
问题:
如图,分别将木条
并把它们想象成两端无限延伸的三条直线.转动
a
,直线a 从在c 的左侧与直线b 相交逐步变为在右侧与b 相交.想象一下,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直线a 与直线b 不相交的位置呢?
生:图师生活动:
学生分组活动,动手操作,在组内交流、讨论.教师到小组参与活动,倾听学生的交流,并帮助学生,指导他们完成任务,在此基础上,教师给出平行的表示方法.
活动3 问题:
(1)展示一组图片,请同学们找出其中的平行线或请同学们在教室里找平行线.
(2)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动手画一画.
师生活动:
试画一画,同桌可以讨论. 生:两种,相交和平行.
由此师生共同小结: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只有相交、平行两种.
〖设计说明〗让学生体会图形是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通过自己动手画图,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同一平面内直线的位置关系.
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1.判断正误
(1)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叫做平行线.( ) (2)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的两直线是相交直线.( )
(3)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直线一定平行.( )
(4)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必把这个平面分成四部分.( )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垂直、平行三种
B .在同一平面内,不垂直的两直线必平行
C .在同一平面内,不平行的两直线必垂直
D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直线一定不垂直
师生活动:
学生回答,并简要说明理由.教师重点强调平行线定义中的前提条件“同一平面内”及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
活动4 问题:
我们很容易画出两条相交直线,而对于平行线的画法,我们在小学就学过用直尺和三角板画,下面请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
已知直线AB 和AB 外一点P ,过P 画直线CD ,使CD ∥AB .(如图)
线.如何表示上图中a •与b 的
平行呢?
生:a =b .
生:不行,平行的符号如果用“=”来表示,就与等于号无法区别开来.
师:的确如此,那怎么办呢?我们不妨再来看一下“活动1”中的实物图.
生:在木条转动的过程中,存在一个直线a 与直线b 不相交的位置,•这时直线a 与b 互相平行.
师:因此,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如何表示上图中a •与b 的平行呢?
生:a =b .
生:不行,平行的符号如果用“=”来表示,就与等于号无法区别开来.
师:的确如此,那怎么办呢?我们不妨再来看一下“活动1”中的实物图.
中不仅有横向的平行线,还有纵向、斜向的平行线,想一想,同学们一定有办法.
生:可以用斜画法,用“∥”来表示两条直线平行.
师:同学们的确很棒!通常,我们用“∥”来表示两条直线的平行,如图(多媒体演示).
图(1)中a 与b 平行可记作:a ∥b .
图(2)中AB 与CD 平行可记作:AB ∥CD .
握定义.为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得出平行的定义的基础上,给出平行的表示方法,体会到平行的表示方法的合理性,有助于学生
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1.画线段AB =45mm ,画任意射线AX ,在AX 上取C ′、D ′、B ′三点,使AC ′=C ′D ′=D ′B ′,连结BB ′,用三角板画CC ′∥BB ′,DD ′∥BB ′,分别交AB 于C 、D .量出AC 、CD 、DB 的长(精确到1mm ). 2.读下列语句,并画图形. (1)点P 是直线AB 外一点,直线CD 经过点P ,且与直线AB 平行; (2)直线AB 、CD 是相交直线,点P 是直线AB 、CD 外一点,直线E F 经过点P •与直线AB 平行与直线CD 相交于点E ; (3)如图,过点D 画DE ∥AC ,交BC 的延长线于E .
活动5
问题:
如图,P 、Q 分别是直线EF 外两点,过P 画AB ∥EF ,过Q 画CD ∥EF .
师生活动:
学生可在练习本上完成,教师让学生积极发表意见,然后给出正确结论.
师:我们观察图,如果AB ∥E F ,CD ∥ED ,那么,直线AB 、CD 能不能相交?
生:(观察,回答)不相交,即AB ∥CD .
师:为什么呢?同桌可以讨论.
(学生积极讨论,各抒己见)
我们观察图,如果直线AB 与CD 相交,交点
为M ,那么会产生什么问题呢?请同学们讨论.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讨论,得出结
论)
的理解和记忆.
师生活动: 学生能够很快完成,然后请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其
他学生观察他的画图过程是否正确,然后师生一同更正.教师应重点强调:
(1)在推动三角尺时,直尺不要动;
(2)画平行线必须用直尺和三角板,不能徒手画.
师生活动:
学生在练习本上按要求画图,并由两个学生在黑板上画第2题的(2)(3)题,•学生画完后,教师给出第1题的图形(提前做好的投影片)
,请同学们回答测量结果,然后共同回答第2题的(2)(3)题.
师:我们学习了“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请同学们回忆,•过直线外一点能不能画直线的垂线,能画几条?
生:能画一条,并且只能画一条.
师:平行线呢? 生:(学生动手操作,思考后总结)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师:我们把这个结论叫平
行公理(教师板书).
〖设计说明〗这组练习重
点巩固平行线的画法及理解描
述图形和位置关系的语句,•
能够根据语句画出正确图形,
要求学生用准确的几何语言反
师:同学们想得很好.因为AB ∥E F ,CD ∥EF ,于是过点M 就有两条直线AB 、CD 都与E F 平行,根据平行公理,这是不可能的,这就是说,AB 与CD 不能相交,只能平行.由此,我们可得平行公理的推论.
板书: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也就是说:如果b ∥a ,c ∥a ,那么b ∥c (如图).
师: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直线是平行的,那么不相交的两条射线或线段也是平行的,对吗?为什么?
生:(学生思考后回答)不对,给出反例图形,例如:如图所示,射线OA 与O ′A ′就不相交,也不平行.
师:同学们想一想,当我们说两条射线或线段平行时,实际上是什么平行才可以呢?
生:它们所在直线的平行.
映图形,正确理解几何语言是
画好图形的前提.
板书设计
5.2.1 平行线 (一)
(二)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三)小结
5.2.1 平行线 (一)
(二)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三)小结
在教学平行线一课时,无论是从教学设计还是实际课堂教学,我个人觉得,我是成功的,但也有不足.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作为一名从教近十年的教师,真正从过去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跳出来,变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做点拨,大胆放手,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还是有点放不开。
但是通过前一段时间的认真学习、反思,使我更加理解当前的教育形式,教师首先更新教育观念,要有创新精神,对学生在学习上要放手,培养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变被动为主动、变不会学为会学,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平行线的内容时,首先创设一个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从中发现两条直线的位置发生怎样的变化?从中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得出结论,这一设计的目的引出平行线的定义.然后重点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