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谷杂粮四季养生

五谷杂粮四季养生

五谷杂粮四季养生春季杂粮养生法春季是一个由冬寒向夏热过渡的季节,寒去热来、阴退阳长。

在这个阳气渐升、寒阴未尽的季节里,气候多变、温差迥异、忽冷忽热、乍暖还寒,是肝病、冠心病、高血压病活跃的温床。

冬去春来,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对气候的适应力都是很弱的,加之,这个季节的流行性传染病又非常多,稍不留神就会有病影随行。

面对流行性感冒、麻疹、腮疹、腮腺炎、猩红热等疾病,人们往往无法避而远之,年老体弱、少年儿童更是它们最爱纠缠的对像。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人体各组织器官功能活跃的开始。

器官活跃了,就需要营养物质的支持,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嘛。

所以,春季滋补就显得尤为重要。

春季养生也是为了更好地迎接下一个季节的到来,这个季节没有充分养生就会使下一个季节的身体处于不良状态。

可见,春季养生,不公功在当时,而且还利在夏季呢!春季养生须知1、护体养阳、预防寒变由于春天阳气初升,人体也应随之自然之变把阳气向外疏发。

掌握春令特点,保护体内阳气,使它不断充沛旺盛起来,而不应耗伤阳气和阻碍阳气。

春生发之气是夏长之气的基础,如果,春季阳气生发不是或受损,就有可能使它在夏季发生寒变。

春季,人的皮肤腠理变得疏松阳气易于外泄,抗寒能力减弱,很容易受到寒气的侵袭,更加容易损伤阳气。

有些老年人,还有可能会使旧病复发。

所以,在春季要注意保护阳气,春天当捂,不应忙脱衣,这也是预防疾病的保健良方。

2、慎避风寒、防止春瘟“风者,百病之始也”,春季风多,增加了空气和皮肤的热量交换,体内热量过多流失易伤阳气。

正所谓,“百草回芽,百病复发“,春天疾病很容易进入人体。

所以,慎避风寒是春季养生的关键。

春季一定要注意保暖,尤其是体弱多病的人。

不注意保暖就会惹上许多疾病,人常说”春来不可令背寒,寒伤肺,鼻塞又咳嗽“。

春季也是许多致病的微生物、细菌、病毒滋生繁殖的季节,加上人体抗病能力的减弱,很容易患上流行性感冒、肺炎、流脑等传染病。

同时,春天还是许多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消化系统疾病的多发时节。

日常不仅要注意避风防寒,还要增加体育锻炼。

3、调理情志、保肝护脏春季是肝脏机能的旺盛季节,往往调理不适就会有疾病缠身。

所以,春季养生要重视对肝脏的保养,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肝气旺于春季,又很容易受风寒之邪。

肝脏的阳气受伤会导致心火不生,到了夏季就容易发生寒性病变。

同时,肝脏本身也容易产生疾病,由肝气郁结南明导致肝炎等疾病。

肝脏还有储存血液、调节血量的功能。

春季,人体血液循环加快,血液循环的正常与否与肝脏有着密切的关系。

所以,春季养生的重点要放在对肝脏的保养之上。

春季滋补特点1、维持人体正常消化功能春季,由于肝气的旺盛和脾胃阳气的虚弱,会导致食欲下降。

所以,平时注意进食一些偏温的食物有助于辅助脾胃阳气的振奋,维持消化系统的正常运行。

可以多食小麦、黒麦、小米、蚕豆等杂粮,而不能多食性寒的食品,如春笋,古人云”虚人食笋,多致疾也”。

2、慎食温燥食物尽管春季要养阳,可以适量的吃一些偏暖食物以达到扶助阳气使其旺盛的功效,但是,如果过多地食用这些谷物食品,就会出现助阳升火的弊病。

所以,五谷杂粮不宜多食,同时也要注意少食过于辛辣的食物及油炸、烧烤等容易上火的食物。

3、平淡饮食、宜甘减酸春季,肝气正旺,多食酸性食物会使肝木偏亢从而影响脾胃的正常消化功能。

同时,这也是慢性胃炎和消化道溃疡等疾病在春季多发的主要原因。

甘甜的食物有助于防止肝气过旺,可以多食一些富含蛋白质、糖类、纤维素、微量元素的食物,以求达到养肝护脾的功效。

饮食平淡符合春季平补原则,如荞麦、米仁、赤豆、豆浆、芝麻、山药等都能柔肝养肺,且长期食用均无不良影响。

夏季杂粮养生法关于夏季的养生,《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里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咳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夏季,人的新陈代谢旺盛、阳气外发,所以要注意保护心脏、养慢防病。

夏季天气很热,如果贪凉容易受寒,从而损伤阳气,伤及心肺。

夏季不要在室外露天的地方纳凉,以免风邪入体,损伤正气。

要选择空气新鲜、流通的地方,使心静而自然凉爽。

夏季天气虽然炎热,如果仅仅贪图一时之舒畅,睡着时在风扇或空调下取凉。

风邪侵入皮肤毛孔,很容易生病。

夏季,万物葱郁,天地交气。

人们宜晚睡早起,情志愉快,适当活动,使体内阳气向外宣泄,才能与“夏长”之气相适应,达到科学的养生目的。

夏季养生须知1、警惕湿热对人体的侵害夏季天气炎热且有水潮湿,气温变化剧烈。

高温加干燥,使人体排汗过多,导致水盐代谢紊乱以及其他失调,干热风天气会使人们出现偏头痛、眩晕、烦躁、抑郁等,而且很多疾病在此时会加重。

夏季的气候除了炎热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湿”。

与气温一样,湿度也是影响人舒适感的重要因素,湿度过大会使旧病复发。

所以,夏季一定要注意湿热对人体的侵害。

2、夏季养生,顺应自然夏季是人体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

此时要顺应自然,根据“万物生长,心气火旺”的特点进行养生,注意防病强身,对延年益寿有很大益处。

立夏气候逐渐转暖,但一般还比较凉爽,不能立即换着夏装。

小满天气开始转热,但早晚还比较凉爽,应当注意预防受凉。

冬病夏治、冬病夏补,是从夏季开始的。

大暑炎气酷热,要谨防中暑。

黄梅时节,多雨潮湿,此时要注意调养脾胃,少食油腻,以免湿邪消化功能。

3、顺护阳气,以养心脾夏季阳光充足,应适量到户外活动,与自然界多接触,迎接太阳的照射,吸收其阳气、精华,补充能量,增强生命力。

人们的起居饮食要注意保护内脏阳气,如睡觉时要避免腹部受凉,吃东西切记贪凉等。

人们在夏季要更加注意节制性生活,否则会伤精耗气。

夏季多汗易伤心血,故补养心血也不容忽视。

在五脏与季节在关系中,脾与夏相对应,且与心关系密切,还与水液代谢有关,很容易受湿邪侵犯而患病,夏季要注意养脾。

4、就凉避暑,养肝肺肾夏季应采用各种方法来防暑降温,以防止中暑等病,还要注意维护人体正常的慢气,保护元气免受伤害。

养阳有助于消暑,避暑可防止阳气的消耗。

老人、儿童、体弱者,盛夏尤要预防中暑,卧室保持通风阴凉,保证充足的睡眠,膳食要清淡而富有营养,多饮水,洗温水澡,生活规律,心情愉快。

脾胃往往受湿的困阻而使消化吸收功能降低,令人胃口不开,不思饮食。

故夏季的养身一定不能忽视对脾胃的保护,使其少受或免受湿邪的伤害。

夏季保养脾胃的关键是注意饮食卫生,节制饮食,少食肥甘厚味。

心脾两脏在夏季处于强势,肝肺肾三脏,在夏季处于弱势,因此,夏季养身除重视心脾外,还应注意护助和补养肝肺肾。

夏季滋补特点1.少食油腻清淡饮食夏季炎热,食欲减退,事物选择要以清淡为主,米面,豆类等植物性食品性味清淡,能清暑解渴,健脾祛湿,有利于消化吸收。

植物中又含有膳食纤维而在动物性食物中此成分却很少。

膳食纤维能帮助其他营养成分消化吸收,能适度保地刺激肠道,使其蠕动加强,从而促进消化功能。

膳食纤维还可以在肠道中保持和吸收水分,促进大便的排出,减少粪便毒素的再吸收。

油腻食物肠胃难以消化,会助湿生热,伤及脾胃,导致肠胃湿热内蕴,痰浊内生,阻塞脉络,血脉不通,气血运行手阻,很易罹患心脑血管疾病。

所以,夏季要少食油腻,多食清淡的食物。

2.饮食有节不能过饱饮食在夏季样生保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经常饱食会加重胃肠负担,使消化液出现供应不足的现象,从而引起消化不良,胃肠饱胀不适,长久以此为习惯,会出现胃肠慢性疾病,影响人体食物营养成分的吸收。

长期饱食会引起肥胖,诱发糖尿病,胰腺炎,胆石症,胆囊炎等疾病。

夏季的饮食不要太寒凉,不要吃得过饱,才是科学的养生方式。

3.根据体质辨证饮食体质不同对外界的耐受力也有所差异,如中性体质较好的耐热能力,而火旺体质情绪暴躁,容易暴怒,痰湿体质身体肥胖,爱吃油腻食品,阴亏肺虚体制形体消瘦,面色发红,气血两亏体质不耐暑热,不抵寒冰,这三种体质就难于适应炎热的夏天,容易产生各种不适的症状,重则导致疾病,因而在夏季,要注意根据体制的不同摄入饮食。

秋季杂粮养生法秋季是一个由夏热向东寒过度的季节,天干地燥、阳气日衰、阴寒日生。

人体的生理活动也日渐进入“收养”状态,此时,对肺脏的保养日居正位,要注意保养人人体阴液,避免燥邪伤肺。

秋季热去寒来、阳消阴长、气候多变,人体的代谢机能也开始由胜转衰。

这个时候,人体很容易受到外来邪气的侵袭、一些慢性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等也会不请自来、死灰复燃。

另外,还有一些疾病如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生。

秋季也是一个传染性疾病的多发季节,如细菌性痢疾、流行性乙型脑炎、伤寒、疟疾等。

所以,秋季要注意保养,避免疾病发侵袭。

秋季养生须知1.养阴护阴慎防津散秋季阳消阴长,人体阳气逐渐内敛而阴精之气日盛。

人要与季节相和,秋季要保持体内阴精。

一方面,这是适应了自然界阴生而旺的规律,顺势敛藏、内聚精气、字样五脏、抗病延年;另一方面,是一个冬季潜藏的准备,为来年阳气升发打下基础。

所以,秋季一定不能损伤阴精之气,正所谓“秋冬养阴”。

同时,秋季养生还要防止因劳伤过重而外泄阴气。

过度的剧烈运动会使人出汗过多、阳气耗散。

2.防燥防干养肺为先秋季暑热已过,燥气为主,其气清肃,其性干燥。

燥胜则干,很容易伤人津液,人体往往会出现口干、唇干、鼻干,舌干、皮干便干等症。

所以,秋季要注意养肺。

肺脏娇嫩,容易受到外来燥气的侵扰。

防止秋燥上肺,保持肺气清新是秋季的养生之道。

3.调理情志谨慎起居诗曰:”自古逢秋悲寂寞“,这说明秋季容易造成人的情绪不稳定,情绪不量会影响人体健康。

所以,保持心情清净、安宁乐观的情绪可使人体上下气通。

这样可以改善肺的技能,抵御秋燥的侵犯。

秋季温差很大,应该增减衣服、早睡早起以避风寒。

风寒最易犯肺,从而诱发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

不过,适度的“秋冻”对人体增强抗寒能力非常有益,所谓“秋不忙加衣”即为此理。

秋季滋补特点1、食物清润,少辛增酸秋季,人们往往会出现口干舌燥、干咳无痰的症状,所以,在秋季要多吃一些防燥养阴、滋阴润肺的食物,如绿豆、碗豆等以补充人体水分及水溶性维生素。

秋季要贯彻“少辛增酸”的原则,少食辛酸,多吃酸味食物。

因为,肺气秋旺,辛味入肺,肺气太旺容易伤肝。

酸味入肝可以敛阴养阴。

2、补宜甘凉,防燥养阴秋季,燥气不公损伤人体津液而且还会耗伤人体正气,造成气阴两虚,所以,秋季要补阴类食物。

补阴寒凉可以清热,阴虚易生热,所以,秋季应选用味甘、性偏寒凉的食物。

燥气最易伤阴,秋季滋补要注意选用生津润肺的食物,以降低人体水分。

冬季杂粮养生法冬季物闭藏、冰冻地裂,为适应冬季的特点,就应早睡晚起。

冬季,人们应从精神调摄、饮食调摄、药物调摄、运动调摄等多方面入手,围绕“养藏”这个中心,重视自身阳气的养护。

冬季是滋补的最佳季节。

此时,万物生机收藏,阳气潜伏,草木凋零,昆虫蛰伏,雪压风寒,大自然中的动植物处于休眠状态,以待来年春天生机勃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