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简介】本课主要是根据新高中历史课程的变化,运用新的教学理念,结合新高中历史的教学内容,引导学员认真钻研历史课程标准,按照课标的要求进行备课,解决好教学中的一些难点问题。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有很多新的变化,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大好处理的问题,如何应对新历史课程的教学,搞好高中的历史教学,是需要我们进行深入思考的。
本课旨在引导教师思考一些备课中遇到的问题,结合教学的实例提出一些建议。
本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梳理核心要素,即针对教学内容所反映的史事,将基本的、核心的、主要的要素整理出来,使所讲的史事更加清晰和准确;二是构建历史联系,即将知识所反映的史事建立起多层次、多方面的联系,以避免孤立地、分散地讲述历史;三是归纳历史特点,即对历史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突出特征进行归纳和概括,以加深对历史事物的认识;四是深掘历史意义,即探究历史的影响、作用及意义,使学生提高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要求】1. 了解新高中历史课程的变化。
2. 掌握新高中历史教学的特点,能够运用新的教学理念进行高中历史备课。
3. 结合新高中历史的教学实践,在备课和教学时关注一些重要的问题并能够加以顺利地解决。
【正文】2001 年起,我国开始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 2004年后,又开始了新的高中课程改革,历史课程也以全新的面貌问世,逐步在各地进行试验。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同以往相比,有着很大的变化,主要是:确定了课程目标,使学生的历史学习有了明确的指标;拓展了课程类型,有必修课和选修课、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多种类型;融入了新的史观,试图用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等阐释历史;建构起专题体系,改变了以往的通史体例,古今中外合编教材;体现新教学理念,突出学生在教学关系上的主体地位;改变了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对教学参与,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尽管新历史课程在改革创新方面有了重要的突破,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教学中老师们会感到有不少的难处。
在课程编制方面的问题包括:知识结构生疏,不熟悉新的专题体例;内容跳跃性大,连贯性不强;有些内容过偏,新增的内容不熟悉;有些内容太深,难以讲清楚;有的知识重复,同一知识点在不同的模块中出现;线索不甚清晰,对历史的整体把握上有些困难。
在教材方面的问题包括:课文含量过大,有些课有七八页之多,难以在一节课上完成;层次不甚清晰,有的版本教材叙述一大片,不好把握;史事叙述笼统,尤其对历史背景、过程、情节的叙述往往太过简单;要点不够突出,课文的面铺得广,但重点有时不够明确;有些内容缺失,如有的版本教材对中国古代的科技,只写了四大发明,不够完整;前后衔接不足,课与课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跨度较大;版本差别明显,四个版本往往对同一个历史问题的叙述不大一样。
此外,学生在学习新高中历史课程时出现的问题包括:知识基础薄弱,难以顺利接受和理解高中的学习内容;习史兴趣不高,多数学生要学理科,对历史采取敷衍的学习态度;理解能力较差,难以理解新高中历史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不强,自主学习的能力不高;认同上有困难,对有些政治方面的内容不好理解,认同方面也存在着困难。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的历史教师应该怎么办呢?的确,新课改对一线的教师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
积极应对挑战,投身到新课改的大潮中,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与学生一起搞好高中的历史教学,这是每一个历史教师的愿望。
我们首先要在观念上,理解和把握新课程改革的思路,这就需要认真研读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从而搞清楚新历史课程的设计理念和思路。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写道:“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这就是要通过专题式历史的教学,引导学生对历史进行思考和探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正确认识历史,提升多种能力和素养。
这样,历史的学习就不再是学习一种对过去的记忆,而是学习怎样看历史,从而显现出历史认识上的教育意义,也就更具有学习的价值。
围绕着新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历史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专题式教学内容的特点,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即:梳理核心要素、构建历史联系、归纳历史特点、深掘历史意义。
这是本次讲座要与大家交流的四个问题。
一、梳理知识的要素我们知道,每个具体的历史知识,都有其基本的、核心的要素,是由这些要素构成知识的。
备课时不但不能忽略了核心要素,而且要将核心要素加以梳理,以使其更为清晰。
尤其是新高中历史课程是以专题模块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的,这就要求教师尤其要重视知识的核心要素的梳理和把握。
尤其是新高中历史课程分为多个模块,同一件史事可能会以不同的角度出现在不同的模块中,但只要我们将这件史事构成的基本的、核心的要素把握好,掌握了知识的整体架构,就可以自如地从不同的侧面来阐释这一史事。
例如,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其构成的基本要素是:( 1)灭六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2)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 4)统治残暴,滥用民力,刑法严苛。
掌握了这些要素,无论是在必修一模块中,还是在选修四模块中,都可以应对自如了。
举一个例子,又一次我听一位老师的课,讲的是改革开放,在讲到经济特区时,任课老师是先说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然后说开放了 14个沿海城市,再说设海南经济特区、上海浦东开发区。
但是,经济特区的“特”是在哪里,开放了什么?老师却没有讲清。
而这些恰恰是经济特区这一概念的核心的要素,是不可丢掉的。
我们来梳理一下“经济特区”这个历史概念,应包括三个方面:( 1)特区是怎么发展的,如何有步骤地逐渐展开,这是过程要素,上面说的那位老师已经讲到了;( 2)重要的政策要素,即给予特殊的政策,如引进外资、设备和经营方式,在资金、税收、出口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3)还有格局要素,即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开放格局。
这样,特区的内容就概括的比较完整了。
新高中是专题式的编排方式,教师在对知识的核心要素进行梳理时,还要特别注意到对过程要素的梳理,从而将跳跃的、分散的核心内容串联起来。
例如,必修一讲到罗马法,内容不少,但一个比较关键的问题是罗马法的演进过程,要在这个过程中来简述罗马法的发展情况及其具体内容。
大致来说,罗马法经历了三个阶段:( 1)起源阶段:习惯法演变为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2)发展阶段:公民法演变为万民法;( 3)完成阶段:形成《民法大全》,最终建立起完整的法律体系。
此外,对历史背景的要素加以梳理亦很重要。
有的版本教科书只是列出了知识内容,但知识所反映的史事之所以产生的背景,则叙述不清或很少。
背景知识虽然不是重点知识,但学生若是不清楚,很难理解学习的内容。
而背景知识又不可能占用过多的讲述时间,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对其进行梳理,把要素整理出来,是有必要的。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将梳理后的知识核心要素及发展线索,以学案或阅读材料的方式发给学生,供学生预习,这样在课上将主要精力用于对重点内容的讲解,又可作为学生的复习巩固材料。
二、建构历史的联系历史的发生和发展,不是孤立进行的,历史的联系往往是多方面的和深远的。
通过历史的联系,可获得更深层的认识。
从认识历史的角度讲,只有将相关史事联系在一起进行考察,才能搞清楚历史的真实面貌。
从学习历史的角度讲,只有将相关的历史知识联系在一起,才能建构起系统的知识体系。
然而,新高中历史由于是专题式的编排,知识往往分散在各个模块里,相互之间的联系不甚紧密,甚至有的还有割裂的情况。
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认真加以梳理,将其中的联系建立起来,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
新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要注意加强各模块之间的联系。
如必修课的三个模块,实际上就是政治、经济与文化三方面的联系。
一方面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会在政治、经济与文化上都有所体现,现在的模块将这些分割了,就需要我们再将其组合起来,使学生最终能够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另一方面,在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变化是相互影响的,相互作用的,也需要揭示出这种相互的关联。
此外,各模块下的专题之间、课题之间的内容,也需要加以联系与沟通,这样才能搞好教学。
我们所说的联系,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史事的联系,二是认识的联系。
如政治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演变,就是史事的联系。
而通过近代历史上中国与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这就是认识上的联系了。
如必修二中有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这方面的内容,这一政策不仅与古代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经济的特点有关,也与必修一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关,即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再如,必修三中的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发展,其中有元曲、明清小说的兴盛,这不仅是文学体裁的变化问题,而且与市民阶层与大众文学的问题有关系,这就与必修二的有关内容相关,即都市经济和贸易的发展,扩大了市民阶层,而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又促进了戏曲和小说的兴盛。
这就是文化现象背后的社会因素。
建构起这样的联系,学生对历史的观察与思考就更加全面。
再如,必修三是文化史的内容,有不少地方可以同必修一、必修二的内容相联系。
如:汉代儒学,与必修一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有关;明清儒学,与必修一中明清专制主义的加强和必修二中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关;近代思想,与必修一的中国近代的民主革命有关;邓小平理论,与必修二中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关;西方的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与必修一中的雅典民主政治有关,等等。
历史的联系有多种,如前后联系、内在联系、因果联系以及中外联系、古今联系等。
在进行联系时,要通盘考虑相关的历史事物;多角度地认识事物的作用;注意史事联系中的“支点”,即史事联系发生的关键处。
三、归纳历史的特点历史特点是指某一个历史事物的特殊之处,既反映了历史事物的具体性,又显现出其所具有的特殊性。
历史事物的内在性质和外在表现都有着自身的特点,把握这些特点,是历史认识的一个主要的方面。
尤其是新高中历史模块,内容涉及多个领域的历史发展,认识历史发展的特征至关重要。
新高中历史课程采用专题的编排方式,在内容上有不少是涉及历史制度、历史现象、历史格局、历史发展趋势等。
例如,必修一的内容主要涉及政治制度、政治变革、政治发展、政治局势,目的是了解人类社会政治领域的发展进程,探讨政治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因此,必修一这一模块的教学重点,是认识政治制度和政治发展的特点,探讨其在历史上的意义和作用。
再如,必修二的教学重点是了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走向,认识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探讨经济活动在历史上的意义和作用。
对历史事物的特点进行认识,也是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要求。
在课标中多次提到特点的认识,如“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