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必修Ⅰ课程目标《历史Ⅰ》着重反映的是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

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们的政治活动,而政治活动又总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

人类政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重要历史人物。

因此了解这些重大的制度、事件和人物,探讨它们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与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是我们了解人类政治活动的重要教学目标。

在知识目标上,通过学习,要能够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在方法与能力目标上,要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此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要懂得从中国国情出发,学习和借鉴中外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提升民主法治意识,增强个人的公民素养。

实际上,上述三方面的目标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要基于政治制度的理解、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的了解,来掌握技能和方法,培养和熏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这样的三维目标是通过九个学习专题来承载的。

每个专题都反映了一个历史时期某个国家、区域或某一类社会形态中政治发展的实质性特征,每一个专题的学习都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来了解一种政治制度的缘起、发展、变迁及其历史影响,每一个专题的学习都可以在历史的联系中、在贴近时代的对话中获得启示,从而更好地认识国情、认识世界。

以下我们用表格具体分解《历史Ⅰ》课程目标里的九个专题的内容标准与教学要求,并将不同版本的一些有个性色彩的历史结论呈现出来。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史论共享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是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

宗法制是西周最为重要的政治制度。

它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维护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巩固。

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下,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君主理念,往往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

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

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人”和“奴才”的关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不断发展,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

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

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

这种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

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导致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

绝对的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

绝对的君主专制,又使大小官吏只能唯上是从,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

同时,它又必然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

这一切,都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

专题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史论共享在近代,中国军民抗御外敌,坚持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敌,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收回了宝岛台湾,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史论共享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也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它的失败,说明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太平天国运动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的纲常名教,破天荒地提出了近代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

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五四运动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五四运动也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五四运动又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为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扫清了障碍,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增强了世界和平力量。

它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史论共享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

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是对民主与法制的野蛮践踏,使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严重倒退。

“文革”留下的深刻教训是:必须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制度,深入持久地进行民主法制教育。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在立法方面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实现了有法可依的局面,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建设法治国家则是新时期的治国方略。

1982年宪法是对建国三十多年来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战略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香港澳门的回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并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

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贡献。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史论共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

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同时,在世界上也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与合法权利的恢复,突出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也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它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人民友好的历史潮流,极大地增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事业的力量。

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与中日建交,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

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从20世纪50年代起,因美国孤立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中日建交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历史新篇章,这对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是当代国际关系中一次重要的外交实践,它丰富了由中俄两国创始的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提供了以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对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上海合作组织在维护中亚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方面做出了贡献。

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史论共享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古希腊的历史和文化;广泛的海外贸易、殖民及其他经济和文化交往活动,使古希腊形成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并较早地接受平等互利的观念。

这一切都有助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

希腊城邦是孕育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摇篮。

希腊城邦实行的公民政治,使城邦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

雅典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在专制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充分调动了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诸多文化名人创作出许多不朽的作品,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雅典民主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这是其最大的历史局限。

罗马法公民法的实施,使平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空前提高,从而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他们的爱国热情与参政的积极性。

针对国内各地区和不同民族之间的实际差别,万民法以广泛的适用性和实用性,较好地理顺了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从而巩固了罗马政权,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罗马法中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

专题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史论共享现代英国君主立宪制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

它的主要特点是虽然保留了君主,但由议会掌权。

(18世纪以后)内阁权力开始膨胀,英国议会的黄金时代过去了。

英国实行议会制的君主立宪制。

英国国王虽是国家元首,但无实权,不负实际政治责任,因此,英国实际实行的是议会内阁制的共和制。

而美国实行的是总统制的共和制。

在这里显示出英国和美国政治制度的不同。

在德意志,世袭的帝国皇帝仍然保持封建专制时代的权威,集立法、行政、司法和军事大权于一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