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及疏导方法

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及疏导方法

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及疏导方法[摘要]空巢老年人因退休和子女“离巢”心理上易产生孤独寂寞、空虚失落、抑郁忧伤、焦虑恐惧、自卑无助、内疚自责等负性情绪感受,作者试图帮助老年人学会用认知疗法、行为疗法和构建家庭情感支持系统三方面进行自我心理疏导,帮助空巢老人提高心理健康程度。

[关键词]空巢老人,心理问题,心理疏导随着社会发展,人口的老龄化速度加快,空巢老人的数量也急剧上增。

我国最近10年空巢家庭的比例一直呈上升趋势,北京市空巢家庭的比例为34%,上海市为34.8%,广州市为30%,天津市为36.5%;除大城市外,随着农民工子女外出打工数量的增多,农村空巢老人的额数量也不断增多;据统计空巢老人已占老人总数的40%以上[1]。

一、空巢老人的界定本文将空巢老人界定为:子女因忙于工作、学习或结婚离家,只剩下自己独自生活的老年人。

空巢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真空巢,即没有子女,夫妻老两口相依为命或鳏寡独守空房;第二类是形式上的空巢,主要表现为子女在外地求学或工作,或虽在同一城镇,但分开住;第三类是“无形”空巢,即儿女虽与老人同住,但因工作繁忙或存在矛盾而缺乏沟通[2]。

二、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表现存在个体差异,不同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和不同年龄阶段的老年人的心理问题表现不同,另外,老年人心理健康程度还受身体健康、人际交往、家庭关系满意度、以及生活和文体活动满意度等因素的影响[3]。

但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其心理健康总体呈下降趋势,各种心理问题表现也趋于明显化,通过现实生活的观察及相关研究的总结,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孤独寂寞感孤独寂寞感指老年人因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及子女不在身边,引起的冷清、孤苦伶仃等孤独寂寞的感觉。

例如,绝大多数老人都过着“出门一把锁,入门一盏灯”,“两个老人伴条狗”的生活,假如老伴去世一人独居,其体会到的寂寞感会更强[4]。

老人的孤独寂寞感与性格因素有关,内向的老人可以集中于感受自身的内心世界,体会到孤独寂寞感比外向的人更少;独居的老年人比有老伴的老年人体会的孤独感更深。

2、空虚失落感空虚失落感是指老年人因退休或无有意义的事情可做等原因引起的一种无聊和价值感下降的感觉。

例如,有的空巢老人退休以前是政府的重要领导干部,各种重大事务集于一身,很多人也慕名而来,但退休后整日在家无事可做,子女孙辈又不在身边,好长时间都无人问津,感到非常空虚失落。

空虚失落感与老人的认知有关,与其能否正确认识对待退休的现实与直接联系;其次空虚失落感还与老人的行为相关,退休后也可老有所为。

3、抑郁忧伤感抑郁忧伤感是指老年人因缺乏与周围人的交流,得不到子女及周围人的关心等因素,导致其情感低落、兴趣下降、意志减弱,总感到高兴不起来的一种心理状态。

抑郁忧伤主要与老人的气质类型和认知因素有关。

抑郁质的老年人比其他老人更易感到抑郁情绪;能正确对到子女的分离也可以减少老人的抑郁有伤感。

4、焦虑恐惧感焦虑是指老年人整天忧心忡忡的心理状态,如经常担心子女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担心孙辈的安全健康,担心自己患病等。

恐惧是指老年人毫无根据而害怕,而且这种害怕与其处的情境并不相称,如没有相关医院检查下,自己对患癌症的极度恐惧。

焦虑恐惧感是老人是对子女、孙辈及自己不恰当过分注重的心理表现,是缺乏安全感的体现。

子女不在身边就觉得一起都不安全,觉得子女或孙辈时刻有意外产生,对死亡也会产生异常的恐惧。

5、自卑无助感自卑无助感是指老年人因生理年龄导致各种生理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减弱引发的自我否定或因子女不在身边而得不到帮助的心理状态。

例如,独自照顾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伴。

自卑无助感与老人的家庭结构和生活条件密切相关,但与其直接相连的还是老人的身体状况,如果老人被疾病缠绕,其自卑无助感会更强。

6、内疚自责感内疚自责感是指老年人因疾病、经济生活负担等给子女和他人带来负担而引发的自我责备的一种心理状态。

例如,一位老人冬天不小心摔了一跤,需要家里的人照顾,老人感觉他们添了很多麻烦。

内疚自责感与同自卑无助感相同,都与老人的身体状况密切相关,但如果老人的子女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会适当降低老人的内疚感。

三、空巢老人心理疏导方法空巢老人作为全社会的较大的弱势群体之一,其问题需要政府、社区及非营利组织等全社会的支持,但心理问题最重要是要学会心理疏导的方法,因此,空巢老年人预防心理障碍需要从学习心理疏导的方法开始。

1、认知疗法(1)心理上接受家庭“空巢”期老年人要认识到“离巢”是每个家庭发展中必然要经历的阶段。

家庭都有生命周期,当子女结婚成家时则意味着一个家庭“空巢”期的到来,这不仅是单独个体要面对的问题而是所有家庭中的老年人都要面对的,因此,空巢老年人自我心理疏导的前提是坦然接受儿女“离巢”这个现实。

(2)树立正确的“退休”认识观老年人通常不能接受“退休”后的碌碌无为,也不能接受“退休”后的过分冷清,才会产生孤独、寂寞、空虚感。

因此,空巢老人应做好“退休”生活的心理准备。

首先,老人需要认识到“退休”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阶段,是每个人为社会贡献后应享受到的权利;其次,老年人在体力和精力都允许的前提下,可以“老有所为”;最后,老年人退休后也可以建立自己的交友圈子,在退休后的朋友中互相交流沟通,享受丰富多彩的老年生活。

2、行为疗法(1)转移情感重点子女离家老人夫妻终于又回归二人世界,因此,老人空巢期可以看作夫妻的第二“蜜月期”,但是很多老人会忽略这点,长期以子女为重心的老年夫妻已习惯子女在身边的生活,即使子女成家“离巢”后还像原来那样依恋于子女。

老年人为了使自己和子女都生活得美满,应进行“情感重心转移”。

“情感转移”是指老年人将情感投入的重心从子女转移到配偶身上。

步入老年期后,老伴的照顾突显得很重要,这不仅能弥补子女“离巢”后生活照料,还能弥补感情的缺失。

老年夫妇在单独相处的中充分体会不一样的两人生活,在相依相伴中渡过充实而幸福的时光,对于丧失另一半的老年人可以重新寻找个老伴,满足老年的情感需求。

情感转移可以疏解老年人因对子女过度思念引起的孤独寂寞及抑郁等消极情感。

(2)培养兴趣爱好不管是老年人还是其他年龄阶段的人,没有事情做是会引发各种心理问题。

因此,如果以前有兴趣爱好的老年人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寻找快乐;没有兴趣爱好的老年人应开始多培养自己的兴趣,如象棋、种植花草、打太极、;练剑、跳舞等等。

在做喜欢的事情中,老年人会集中想自己的做的事,也有了生活内容和精神生活,这样不容易胡思乱想,可舒缓老年人的空虚失落及其他负性情绪情感。

(3)广交朋友,倾诉情感空巢老人最大情感依靠除老伴外,当然是子女,但是由于与子女距离相隔等原因经常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因此,空巢老人在小区附近广交朋友,互相帮助,不仅可以解决自己的紧急需求,对他们更重要的是多了一份感情的寄托。

老年人与同龄人有众多相似的感受,聚在一起进行情感的交流和倾诉,一方面舒缓了自己长久压抑的情感,另一方面也获得了尊重、信任等情感方面的满足,丰富了自己内心的情感内容。

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对子女情感和客观照料方面的过分依赖,舒缓老年人的焦虑自卑无助感和因自身为子女添麻烦而感到的内疚自责感。

(4)合理与他人比较许多空巢老人存在不合理的比较,如拿现在与以前的身体相比、自己短处与他人的长处比、自己失败与他人的辉煌比等,这样越比越气,最后还可能因生气而引发疾病。

因此,空巢老人应学会合理比较,平衡自己的心态。

首先,空巢老人应不与年轻人比较体力上占优势的项目,而且在相应的因年龄增长而减弱的功能上都不与之前相比,老年人要意识到这是纵向发展的必然趋势,无法更改。

其次,空巢老人要合理得与他人比较,学会宽容得接受他人的成功和优势,并同时认可自己的成就和长处。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空巢老人需要看到人各有不同的特长和优势,在老年期积极发挥自己的优势,有利于获得自我肯定和价值感,减少失落和自卑感。

最后,空巢老人拿自己子女与他人子女比较时,减少盲目与他人比较,学会接受子女的当今状况,缓解因过度担心子女带来的焦虑情绪。

(6)合理转换生活目标空巢老人在退休前以完成重要任务、得到他人认可和自我实现为主要目标,但退休后需要将生活目标转移到自己为未完成的理想上及相关的业余爱好上。

老年期也可老有所为,但目标必须合理、可行,老年人才能获得动力去实现目标,并在其过程中继续发挥自身的价值。

空巢老人合理得转换生活的目标有助于其重新点燃生活的热情,减少空虚寂寞及忧郁失落情绪3、构建良好的家庭情感支持系统空巢老人有良好的情感支持可以防止负性情绪的产生,其中家庭情感联结是其他情感所不能替代的,子女给予老人精神的慰藉,是老人精神支持的主要来源。

但是子女“离巢”后忙于工作,无时间回家探亲,空巢老人家庭情感急剧空缺。

因此,家庭子女工作繁忙,但子女也要抽时间常回家看看,尽力多给父母关爱和关怀;子女没有时间回家也要通过打电话多与父母沟通,空巢老人也可从中得到心灵安慰;空巢老人也并不能只被动等待子女关怀,空巢老人也可以主动与父母沟通或多到子女家去走动,空巢老人也可以利用中国的节假日让子女在家中集聚会餐增加交流。

总之,空巢老人应增加与子女交流的积极主动性,主动创造机会建构自己良好的家庭情感支持系统。

参考文献:[1]张天华.关爱空巢老人的心理[J].生活与健康,2010,2:36[2]钟冬红.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及社会工作介入[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报,2009,4(34):7作者单位:西南大学,重庆,40071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