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老人身心健康存在的问题及护理莫丽萍关键词:空巢老人;空巢综合征;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人文关怀;社会支持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424748.2009.11.078文章编号:167424748(2009)4B21028202 老年空巢家庭是指身边无子女共同居住,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其中包括单人空巢家庭和夫妇两人的空巢家庭,将这些家庭中的老人称为空巢老人[1]。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空巢家庭发展迅速,所带来的空巢家庭问题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老年人的生活照顾、医疗保健、情感和心理需求等。
关注空巢家庭,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将成为新世纪社区医疗护理关注的热点。
1 我国空巢老人的现状由于我国的老龄高峰是和计划生育政策以及社会转型相伴随着的,所以与子女减少、家庭小型化并行,将会出现大量独守空巢家庭的老人。
据2000年全国第5次人口普查,全国家庭中有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家庭户占全国家庭户总数的20.09%,而空巢家庭户占到有老年人家庭的22.83%[2]。
从发展看,未来10年内空巢家庭将成为老年人家庭的主要形式。
专家预测, 50年后,我国老年人家庭的空巢率将达到90.0%。
2 空巢老人身心健康存在的问题2.1 空巢综合征 长期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在子女纷纷离开之后,面对空荡的房子和漫长的独居生活,会产生各种心理反应。
空巢综合征的核心是缺乏爱。
爱作为一种心理感受状态,是生命质量的组成部分。
老年人缺乏爱,其身心健康会受到影响,将会导致生命质量的低下[3]。
空巢综合征可导致内分泌、中枢神经和免疫系统功能的紊乱、失调和减退,抵抗力下降。
空巢老人面临着身体状况差、患病率高、行为不便等问题。
空巢老人大多抑郁、惆怅、孤独、寂寞及行为退缩,对自己的存在价值表示怀疑,陷入无趣、无欲、无望、无助的状态,甚至容易引发老年痴呆症。
2.2 患病率增高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机体各项生理功能逐渐减退,容易患病。
而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等都是老年人的常见病,这些疾病一旦形成,则很难治愈,且常伴有不可逆的并发症,需要终生治疗及护理,既损害了老年人的躯体健康,又影响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2.3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躯体功能逐渐减退,做饭、购物等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甚至起床、穿衣、洗漱、进食、室内活动等简单的日常生活事件也无法自理。
日常生活无法自理的老年人其生活质量必然下降,使得健康状况急剧恶化,造成恶性循环。
2.4 社会适应能力降低 老年人退出工作岗位后,与社会和同事朋友的接触日益减少,生活由以事业为重心转向以家庭为重心,由面向社会转向面向家庭。
老年人闲暇时间多了,与子女之间距离的拉大和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的差异,使老年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下降,产生了离退休综合征、空巢综合征等不良情绪。
3 护理3.1 建立多层次的空巢老人关怀体系3.1.1 老年人应自我调适,克服空巢心理 老年人无事可干是诱发心理问题的一大因素,所以老年人应培养兴趣,广交朋友,充实生活。
其次,积极投身到社会中去,关心社会,重新确立追求目标,发挥余热,老有所为。
参加社会活动是充实心理、克服空虚的较好方法。
重新确立新的生活追求目标是老年人克服空巢心理的最佳方式。
一个人一旦有了一个坚定的追求目标,其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之大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第三,建立有规律的生活,老年人最好请医生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为自己制订科学的生活作息时间表,按时间表起居,有利于保养身体、克服心理问题。
3.1.2 子女应敬老养老 子女应在可能的条件下,担负起赡养老年人的义务。
尽管存在多种养老方式,但大部分老年人喜欢与子女生活在一起,不愿意住在敬老院。
许多发达国家的社会养老机构很发达,但绝大多数老年人还是选择家庭养老。
对于老年人来说,家庭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华民族素来有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作为子女应尽可能的照顾老年人。
如果条件不允许老年人与子女生活在一起,经常的探望、电话问候也是必需的,儿女的关心常常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快慰。
研究表明,提高老年人从家庭和亲友中得到支持是进一步改善心理健康状况的关键[4];而当家庭亲密度下降,子女对老年人的态度不良易引发老年人自觉幸福度的下降。
3.1.3 完善社会支持 健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提高社会的养老意识,发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化养老机构,如敬老院、养老院、老年公寓等,并提高这些机构的环境设施和服务功能,以提高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
而老年人对社会化养老机构的要求最集中的是有定期的体格检查、多组织社会活动。
因此,必须着重建立社区服务网络,建立社区家政服务站,大力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协助老年人做家务,采购生活用品,协助完成日常生活活动,如饮食、起居等。
建立老年公寓、福利院,接纳生活不能自理的空巢老人。
3.2 加强健康教育3.2.1 做好慢性病健康教育 很多老年人不去就医,是因为他们认为身体出现症状是正常衰老所致,而不是疾病所致,尤其是听力损害及泌尿生殖系症状。
身边没有儿女的观察和照顾,有些老年人实际已身患疾病且出现相应症状,但由于不去就诊而耽误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因此,做好健康教育,使老年人具备有关慢性病的常见症状及影响因素等知识,使其认识到健康的生活方式对疾病预防和康复的重要意义。
3.2.2 改变空巢老人的认知观念 目前我国的家庭结构由“扩大家庭”逐渐过渡到以“核心家庭”为主,家庭赡养功能逐渐弱化,多数老年人希望的“养儿防老”模式的实现在主观上和客观上都具有困难。
为了避免面对空巢,老年人应改变观念,接受社区和社会所提供的养老机构,如敬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等,这些机构在居住环境、娱乐场所、医疗保健等方面设备较完善,可以满足老年人养护的需要。
3.2.3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身体健康状况较好的空巢老人,尤其是空巢夫妇老人,其闲暇活动的要求较为强烈,愿意发挥余热,为社会多做点事,因此应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再学习和再就业的机会,如举办老年大学,组织离退休技术人员和知识分子组成・821・CHIN ESE GEN ERAL NU RSIN G April,2009Vol.7No.4B技术咨询和学术交流队伍,为年轻人创业提供指导等。
还可通过居委会或自发组织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和体育锻炼,以增强老年人的体质,充实老年人的生活,改善老年人的精神状况,还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强化老年人的社会能力。
4 小结综上所述,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重要公共问题和重大的社会问题。
从研究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问题出发,探讨用护理手段或措施解决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提供优质的老年护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实现健康老龄化的战略目标,已成为护理领域关注的重要课题和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1] 赵黑.关注空巢:老年医学专家支招[J].家庭医药,2004(2):427.[2] 穆光宗.独生子女家庭非经济养老风险及其保障[J].浙江学刊,2007(3):10216.[3] 罗惠芳.空巢家庭问题的研究现状[J].现代护理,2006,12(7):6012603.[4] 甘建光,陈梅.绍兴市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及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9(5):3922393.作者简介 莫丽萍(1974—),女,广东省封开人,护师,本科,从事心血管内科护理研究,工作单位:510080,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收稿日期:2009202203)(本文编辑卫竹翠)家庭抚触对婴幼儿的作用廖根娣,罗金玉,林阿珠关键词:抚触;家庭抚触;婴幼儿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424748.2009.11.079文章编号:167424748(2009)4B21029201 抚触是日常所说的按摩。
抚触源于英文“touch”,是通过双手对婴幼儿全身的各部位皮肤、肌肉进行有科学、有技巧、有规则、有次序、有手法的按摩和轻柔的爱抚。
让大量温和良好刺激,并产生生理心理效应;将抚触者的情感通过皮肤接触、声音、视觉、动觉、平衡觉综合传递给婴儿,以增加与婴儿之间的情感交流,促进婴儿身心全面发展;是一种简单、易行、安全、有效的育儿护理新方法。
现将家庭抚触对婴幼儿的作用介绍如下。
1 家庭抚触的作用1.1 促进婴幼儿智能发育 越早抚触效果越为显著。
皮肤是最大的触觉器官,为中枢神经的外感受器,这种感受器可将感受器传入中枢神经系统。
抚触正是这个器官向大脑皮层一次次传达不同的强度刺激,以促进大脑、小脑的发育。
抚触过程是密切的亲情交流过程,是情感的传达和连接过程,抚触是通过皮肤这一感受器官给婴幼儿的发育以正向的刺激,可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
1.2 改善并促进婴幼儿的睡眠 由于婴幼儿大脑皮层的发育还不完善,比较容易兴奋,在夜间经常会出现入睡困难、易惊醒、哭闹。
抚触对睡眠方式多变及睡眠障碍的婴幼儿有良好的帮助,能够促进婴幼儿正常睡眠节律的建立[1]。
婴幼儿经抚触后较易安静、易入睡,且睡眠时间延长。
1.3 促进婴幼儿生长发育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通过抚触对皮肤产生刺激,使婴幼儿产生安全感,消除婴幼儿孤独、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减少了哭闹,增强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正常儿从新生儿期开始进行抚触,其体重和胸围增长都明显高于没有接受抚触的婴幼儿。
1.4 提高婴幼儿对噪声的承受能力 通过抚触将抚触者的情感通过皮肤接触、声音和视觉、动觉、平衡觉综合传递给婴幼儿,可提高婴幼儿对噪声的承受能力并能够使婴幼儿安静下来。
1.5 培养婴幼儿良好的情绪 当婴幼儿出现入睡困难、易惊醒的现象时,及时给予安抚,可通过皮肤接触、声音等使婴幼儿安静下来,婴幼儿的情绪也会变得更好。
1.6 提高免疫力 抚触可刺激婴幼儿的淋巴系统,提高婴幼儿的免疫力,减少感染[2,3]。
经过抚触的婴幼儿较少出现烦躁、消化不良、感冒并且多数排便规律,反应灵敏。
2 小结婴幼儿对不同温度、湿度、物体的质地和疼痛有触觉能力。
触觉是婴幼儿安慰自己、认识世界及和外界交往的主要方式。
抚触是一项成本低、效果好、简单易行的新型护理技术,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抚触并不是一项要求非常精确的技术,是通过抚触者双手对婴幼儿的皮肤和部位进行有次序、有手法、有技巧的抚摩,以促进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及免疫能力的提高。
抚触不是一种机械的操作,也不仅仅是按摩,是源于心灵的安抚和交流。
目前,每个家庭都可以在一段时间的练习之后亲自在家里给孩子做抚触。
通过触觉刺激对婴幼儿身体和心理健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抚触应尽早开始,可一直持续到孩子长大,即使对于较大的孩子,抚触依然能够起到消除紧张的作用。
抚触更重要的一个作用是能够增加抚触者与婴幼儿的情感交流,它不仅促使婴幼儿身体和智力上的发育,也满足了婴儿肌肤渴望爱抚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