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助学贷款论文

助学贷款论文

增强还贷意愿和能力,全面完善资助管理体系——浅谈大学生助学贷款拖欠问题摘要:在我国新的资助政策与措施中,国家助学贷款是一项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惠及面最大、资助力度最大的主体性资助形式。

在助学贷款在惠及万千贫寒学子的同时,国家助学贷款的违约率已经逐渐成为制约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良性发展的瓶颈问题。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拖欠贷款问题的调查分析,阐述对此问题的原因分析和解决方案。

主题词:大学生助学贷款拖欠偿还能力偿还意识资助管理正文:在我国新的资助政策与措施中,国家助学贷款是一项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惠及面最大、资助力度最大的主体性资助形式。

国家助学贷款是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财政和高校共同给予银行一定风险补偿金,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的专门帮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银行贷款。

借款学生不需要办理贷款担保或抵押,但需要承诺按期还款,并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借款学生通过学校向银行申请贷款,用于弥补在校学习期间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的不足,毕业后分期偿还。

随着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持续开展和获贷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国家助学贷款的违约率已经逐渐成为制约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良性发展的瓶颈问题。

如何减小国家助学贷款违约率,提高学生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成为了影响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落实的关键性问题。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于2001年开展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先后与工商银行南京新街口支行、工商银行南京军管支行、中国银行南京玄武支行合作办理国家助学贷款业务;截至2007年10月,我校学生已有4684人获得新机制国家助学贷款,合同金额累计达7790.29万元。

2004年国家助学贷款新机制的运行以来,我校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进展迅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困难得到了极大的解决,平均获贷率达到96%以上,新机制实行以来的放贷人数是老机制实行时的7倍,放贷金额是25倍。

在实践中,我校积极探索助学贷款质量管理服务体系,加强实施助学贷款系统化管理,注重对各个环节的过程控制,我校学生每年的逾期违约率控制在5%以内,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助学贷款管理与服务工作受到了贷款经办银行的赞誉和学生的好评。

为进一步实现降低贷款风险,提高按期还款率,促进高校助学贷款工作良性循环的目标,我校在国家助学贷款的组织、管理、服务体系等方面实践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做出了有益的创新与探索。

我们认为应按助学贷款相关群体(学生、学校、社会)分别重点解决如下难题:学生角度:难题一:部分大学生为什么不能如期还款?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分析,我们总结了如下几点:1:还贷意识充足,但客观环境因素影响(身不由己型)部分同学在国家贷款到期后,有充足诚信意识和还贷能力,但却因学习生活中的相关事宜暂时耽搁如留学,旅游,出差等等。

这种学生处在以上两种能力之外,具有道德上的可行性,但制度上的违约性,贷款规定的时间以制度形式存在,就要求学生不能推迟一分一秒,这样做也是为了整体学生还贷的大局。

所以,在尽量控制的前提下,必须采取相应的违约处理措施,让学生正确的平衡利益相关性。

让学生意识到还贷不仅仅是能力和意识上的问题,还是制度上的义务和必要性。

2:诚信意识充足,但实际还贷能力制约(力不从心型)在诚信道德并不缺失的情况下,一部分学生仍面临很实际的问题——还款能力不到位,这主要体现在还款时间不能到位,还款资金无法满足,新困难的产生造成时间和资金双重困难。

在如此情况下,除了要在制度允许范围内延长学生还贷时间或分期还贷的资金安排,还要尽可能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如学校推荐就业,后勤补贴工作等等,及时性的帮助学生提高还款能力。

3:主观意识故意,且能力充足不予配合(诚信缺失型)部分学生,在刚开始的申请贷款中,就抱有歪曲的不愿还款意愿,认为贷款是自己应得的款项,或是为满足一时需要而仓促贷款后,因制度宽松不愿还贷。

表现在有意拖欠贷款,采取各种理由相关措施拒绝履行义务。

对于这种学生可以加强两方面工作力度。

一:贫困生认定初期就否定相关学生的贷款申请,要严格执行管理工作,避免急躁和主管因素判断,要有客观的贫困证明和诚信证明等材料。

二:加强制度的约束力如诚信记录、就业防范等,让学生意识到故意拖延贷款的危害性代价大于保留财产所带来的利益。

难题二:如何提升学生诚信还贷意识和还贷能力?学生的助学贷款的主要形式可分为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贷款为学校协助鼓励银行办理,后者贷款则主要依靠当地的县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进行,高校没有开展相应诚信教育等,而通过其他的方式催促学生还款。

两者不一样的贷款形式决定了针对不同学生贷款群体不同的措施。

对于国家助学贷款学生,我们归纳总结了如下几点借贷管理措施:一:(恩)感恩诚信教育,激发诚信还贷动力。

诚信教育不能局限于课堂灌输,要有抓手和载体。

目前,高校仅把助学贷款当成一项“发放贷款,催还贷款”的机械工作,忽视了其诚信教育抓手的作用。

事实上,高校完全可以将助学贷款工作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载体,把助学贷款工作和诚信教育结合在一起。

在开展诚信教育时,融入现实工作中的真实例子,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促使诚实守信内化为学生的道德品质,外化为学生自觉守信的行为,使学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的同时,认识到拖欠助学贷款的危害性。

这样既能成功地实现诚信教育的目的,又能无形地遏止拖欠助学贷款的不良现象,可谓两全其美。

二:(威)利用制度约束,明确违约危害性。

国家助学贷款的目的是帮助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支付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以保障其顺利完成学业。

这是党和国家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关怀,但这终究是贷款,不是救济,是要还款的。

而学生的诚信度和毕业后的流动性给还贷造成了困难。

因此,在诚信教育的前提下,还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助学贷款信用制度,加强信用管理,利用制度约束催促学生主动还贷。

在学生贷款前后实行风险提示制度,让学生自身了解欠贷、拖贷的危害性;以及在贷款前期进行学生的自主承诺制度,让学生以书面制度形势保证还贷顺利进行。

同时按制度规定的程序和贷款流程,把好审批关,做到宽严适度,合情合理。

既不能放宽条件,不讲原则,给不该贷款的人发放贷款,也不能严格过度,把经济困难的学生拒之门外,使经济困难学生失去学习机会。

三:(评)风险评估,筛选违约高危人群。

那么如何开展评估?我们认为具体的借贷学生筛选工作如下1:全面梳理千余个典型案例。

在以往的助学贷款管理工作基础上充分总结出以往违约学生特点、动机等。

2:梳理违约学生典型特征。

利用调查分析整理违约学生主观和客观的违约因素及典型特征。

3:比照分析确定违约指数。

在评测基础上确定每一位学生的违约指数,做到管理上的筛选工作。

而对于申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学生而言,贫困认定是地方级工作。

而如果将高校认定与地方认定结合起来则能充分做好资助管理工作。

学校角度:难题一:学校如何做好助学贷款管理工作?1、进行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利益相关方的细分,构建全员化的协同管理体系,为国家助学贷款良性运行提供组织制度保障。

在实践中,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认识到要明确主要利益相关方在助学贷款管理工作的关键控制功能,发挥政府在公共政策制定与服务上的主角作用、银行与学校在政策执行与诚信教育上的核心作用、获贷学生在自强诚信、成才发展上的自动自发意识,建立了银校合作开展诚信教育活动制度、案例警示教育制度、银校定期交流制度,逾期学生的信用档案制度、逾期提醒制度等;我校注重发挥其他利益相关方在贷款服务、贷后管理的协同效应,建立了与逾期学生家长联系制度,就职单位联系函制度、学生服务组织的直接咨询服务制度,就读学院的逾期通报制度、逾期学生家庭走访调研制度等,为有效降低助学贷款风险、提高回收率提供了制度保障。

2、进行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过程的细化,构建全程化的服务体系,为国家助学贷款良性运行提供工作机制保障。

(1)、完善多渠道的政策宣传教育平台,提高国家助学贷款的知晓度。

我校在招生过程中积极宣传国家与学校的资助政策体系,并通过录取通知书向所有学生邮寄《国家助学贷款指南》,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通资助热线咨询电话;在新生报道期间,学校专门设立专门的国家助学贷款咨询台,与报到新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同时积极利用展板、横幅、电子屏、多媒体查询系统、校园广播、校电视台等介绍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在开学后,学校助学中心联合经办银行专门开展国家助学专题咨询会与政策解读会,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向学生进行详细解读;(2)完善全方位的诚信与信用教育体系,提高学生诚信还贷的自觉度。

为让获贷学生头脑中诚信警钟长鸣,诚实意识常存,提高履约还贷的自觉度,南航每年10月份与5月份分别集中面向新申请贷款学生与获贷应届毕业生开展信用教育专题活动,联合中国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处开展专题讲座、利用校电视台播放教育部《贷款助学信用助人》宣传片,进行个人征信知识普及宣传工作,开展国家助学贷款诚信案例展与图片展,向学生发放诚信书签、征信知识手册等,并通过各个年级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如诚信征文、《贷款助学信用助学》影片观后感交流汇报、诚信主体班会等,抓好了日常性与集中性并进的诚信教育与宣传。

(3)完善全程化的素质培养体系,提高获贷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就业率。

获贷学生能否还款的关键是学生能否顺利毕业,获得稳定经济来源。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也就意味着提高还贷率。

围绕获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还款能力,我校高度重视对获贷学生能力提升与素质教育工作,不断加强对获贷学生的精神资助工作。

我校每年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了以“双手擎起一片蓝天”为主题的团队辅导,主要目的在于使获贷困难学生更好地接受现实、悦纳自我,并且通过活动促使他们树立自信、自强、自立的坚定信念。

社会角度:难题一:社会应如何谋求较为科学、完善的高校贫困生的资助模式?归问题本身,“不知恩,不感恩”实质上是受助者、资助范式以及社会传导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以上在分别介绍针对资助者,资助群体的措施方法后,下面着重讨论社会的资助模式问题。

随着高校招生和收费制度的改革,高额学费和生活费越来越成为学生家庭的沉重负担。

高等学校中因家庭贫困等其他缘由难以维持学业的学生正在逐渐增多。

高等教育是非义务教育。

国家与社会为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做了大量的努力,基本建立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勤工助学为主导、“奖、贷、助、补、减”联动助学资助体系。

但我们仍需要一个更为健全的社会资助模式:资助多样化,制度规范化,社会诚信化。

资助多样化:实行贷款方式多样化与多品种。

多样化、多品种的贷款方式是完善助学贷款体系、降低风险的重要举措。

要积极完善多渠道的贷款来源。

(1)国家助学贷款,这是最重要的贷款形式。

(2)高校靠自有资金和财政补贴,举办短期无息或低息生活费贷款。

(3)银行形成自发助学信贷市场,方便贫困生和部分追求自立的非贫困生提供个人信贷。

在担保形式上,针对不同贫困状况的大学生,可采取完全无担保贷款和有担保贷款两种形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