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40903-长江证券-缠论大法好(中):看上去很美

20140903-长江证券-缠论大法好(中):看上去很美

图 3 和图 4 是一个小级别背驰转为大级别卖点的例子。图 3 中是一个两中枢(图 中绿色实线方框)的上升趋势,对第二个中枢的第一次次级别离开,站在第一个红点处 看围绕该中枢的前后两个次级别波动的力度分别是 21.32 和 16.82,如果这是最后一个 中枢的话,此处趋势背驰后边走势至少会回跌第二个中枢波动区间的高点。
[Table_MainInfo]
2014-9-3 金融工程(专题报告)
缠论大法好(中)
看上去很美
•研究报告•
[联Ta系b人le:_A覃u川th桃or]
021-68751782 qinct@ 执业证书编号:S0490513030001
联系人: 杨靖凤 (8621)68751636 yangjf@
势背驰点未必就是走势的拐点
就算当下猜对了趋势背驰点,走势也可以再创新高/新低然后盘整背驰再拐头, 这就使得趋势背驰点并不总是走势的拐点,大大削弱其重要性。
完美分类不等于完美操作
由于缠论中的分类与时间和幅度无关,一个中枢震荡可以有 30%的涨跌幅,一 个盘整的波动区间也可以大于一个趋势的波动区间,完美分类跟完美操作是两 回事。
图表目录
图 1:线段的“次级别走势”未必能包含中枢 .............................................................................................................3 图 2:M5 的笔和 M1 的线段.........................................................................................................................................4 图 3:某级别走势的拐点未必是当前级别的背驰点 ......................................................................................................5 图 4:小级别背驰转为大级别卖点................................................................................................................................5 图 5:趋势背驰的不可知性 ..........................................................................................................................................6 图 6:盘整背驰的存在削弱了趋势背驰的重要性..........................................................................................................7 图 7:一个中枢震荡可以有 30%的涨幅 .......................................................................................................................8
图 2:M5 的笔和 M1 的线段
金融工程(专题报告)
资料来源:交易开拓者, 长江证券研究部
3、同级别分析的先天缺陷决定了 M1 是最佳分析周期
如果只用某周期的图做同级别分析,会碰到这么一个问题:“日线上向上的背驰制 造一个卖点,回跌后,在 5 分钟或 30 分钟出现向下的背驰制造一个买点,然后由这买 点开始,又可以重新上涨,甚至创新高”。也就是说,如果看大周期的图做分析,在该 级别顶背驰后可以在次级别以下级别上底背驰后便重新开始上涨,对应的便是卖点出现 后没有买点,而走势又上去了。
资料来源:交易开拓者, 长江证券研究部 请阅读最后评级说明和重要声明
5 / 11
图 5:趋势背驰的不可知性
金融工程(专题报告)
用最小周期的图做分析可最大限度地避免这种“向下归咎”的 trick,在不考虑用 tick 数据的情况下,应用 M1 为分析周期。
二、趋势背驰,真的重要?
1、趋势背驰与最后一个中枢
资料来源:交易开拓者, 长江证券研究部
2、当前级别的线段与高一级别的笔基本对应
下文中我们以 M1 记 1 分钟周期,其余类推。图 2 中上图是 M5 的笔,下图黑色虚 线是 M1 的笔,红色实线是 M5 的线段,从图中可见 M1 的线段和 M5 的笔基本一致。
请阅读最后评级说明和重要声明
3 / 11
请阅读最后评级说明和重要声明
4 / 11
图 3:某级别走势的拐点未必是当前级别的背驰点
金融工程(专题报告)
资料来源:交易开拓者, 长江证券研究部
图 4:小级别背驰转为大级别卖点
我们将图 3 向上离开第二个上升中枢的走势局部放大,得到图 4。从图 4 中可见, 形成三买之后的向上离开中枢的这段次级别走势形成了两个类中枢(由笔构成,图中蓝 色虚线方框),围绕第二个类中枢的前后次级别波动的力度分别为 4.48+4.83 和 3.98, 后者的力度不如前者,红点处类背驰。之后小级别背驰转成了大级别卖点,后边的第一 次回跌直接跌回最后一个中枢里。
然而,它没有。第一个红点之后的回跌大概在 2066 点止住,之后重新上涨,这就 使得对第二个上升中枢的次级别离开未完成,后边的第二段上升应并入第一段一同分 析。站在第二个红点处,围绕第二个中枢的前后次级别波动的力度分别为 21.32 和 16.82+26.75,并未发生背驰。
后边的走势从图中也可以看到,之后的第一次回跌直接回到最后一个中枢里,也 就是说,此处虽然没有趋势背驰,但以中枢级别扩展的方式结束了上升趋势。
资料来源:交易开拓者, 长江证券研究部
请阅读最后评级说明和重要声明
6 / 11
金融工程(专题报告)
综上,虽然从理论上来说趋势背驰会终结原走势所以它很重要,但由当下“最后 一个中枢”的不可知性,所以“趋势背驰”之后如果回跌最后一个中枢的波动区间那它 有可能真是趋势背驰,如果跌不回,那当前看到的次级别波动就只是围绕该中枢的次级 别波动的一段,最终趋势背驰与否还得再看。
请阅读最后评级说明和重要声明
2 / 11
金融工程(专题报告)
这是缠论系列报告的第二个,以找茬为主要目的。找茬的对象主要包括缠论在大 周期上的不完备性、趋势背驰在当下的不可知性以及其完美分类和完美操作的不等价 性。
一、图形级别的选取
1、当前级别线段不完全等于次级别走势
虽然缠论中涉及的时间周期包括 1 分钟、5 分钟、15 分钟、30 分钟、60 分钟、日 线、周线、月线和年线,并且用中枢扩展的方法界定了如何在小周期的图上找大周期的 中枢。理论上来说,当前级别上的线段是次级别的走势。但以我们实际画图的经验看, 线段的“次级别走势”未必能包含哪怕是一个中枢。图 1 中蓝线处,构成该线段的笔未 能形成一个类中枢。 图 1:线段的“次级别走势”未必能包含中枢
报告要点
应尽量使用一分钟级别数据做分析
由于“小级别转大级别”可能性的存在,使得用一分钟以上级别数据做分析容 易错过买卖点,用一分钟级别数据做分析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这个问题。
趋势背驰在当下的不可知性
趋势背驰是针对趋势的最后一个中枢说的,由于当下对“最后一个中枢”无法 判知,只能借由事后的“是否回跌最后一个中枢”来判断是否发生了趋势背驰, 想要在当下抓到第一类买卖点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也无法藉由“趋势背驰” 发生来确定回跌的目标价位。
趋势背驰看的是围绕“最后一个”中枢的前后两个次级别波动后者的力度是否弱 于前者,但在实际应用中你无法知道当前是否是趋势的最后一个中枢,实际上可以做的 仅仅是从第二个中枢开始观察是否发生了背驰,如果“背驰”后没有回跌至最后一个中 枢的波动区间,则当前的中枢震荡延续。
图 3 中是一个两中枢的上升趋势,围绕第二个中枢的前后两个次级别波动以 MACD 柱子面积量度的力度分别为 160.53 和 116.12,后者弱于前者,暂且认为在第一个红箭 头处发生了趋势背驰,之后的回跌高于第二个中枢波动区间的高点,之后重新向上发生 了盘整背驰(连续两段向上走势力度分别为 116.12 和 84.86,后者弱于前者),此时站 在第二个红箭头上看围绕第二个中枢的次级别波动并没有发生背驰,因为围绕它的前后 两个次级别波动力度分别为 160.53 和 116.12+84.86。之后是向上的第三段,再次盘整 背驰,这一次背驰之后形成了新的同级别中枢,将该上升趋势变成了一个三中枢的上涨。 之后再看围绕第三个中枢是否发生趋势背驰:围绕该中枢的前后两个次级别波动力度分 别为 116.12+84.86 和 72.91,趋势背驰且跌回最后一个中枢的波动区间,导致最后一 个中枢扩展为更大级别中枢,终结了上升走势。
1、当前级别线段不完全等于次级别走势 ................................................................................................................3 2、当前级别的线段与高一级别的笔基本对应 .........................................................................................................3 3、同级别分析的先天缺陷决定了 M1 是最佳分析周期 ...........................................................................................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