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知识产权法期末考试整理

知识产权法期末考试整理

一.总论1.知识产权的概念:知识产权是人们对于自己的智力创造成果和经营标记、信誉所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

2.知识产权的概念特征(概括主义方法):*知识产权是区别于传统所有权的另类权利,是产生于精神领域的非物质化的财产权,即基于智力成果、经营标记或只是信息所产生的权利。

*知识产权不等于智力创造性成果权,以知识产权名义所统领的各项权利并非都来自知识领域,亦非都基于智力成果而产生。

*知识产权是法定之权,其产生一般须由法律认可。

3.知识产权的基本属性(1)私权*知识产权是私人的权利私人,特指名师法律关系的主体,即处于平等地位的人。

*知识产权是私有的权利私有,指民事权利为特定民事主体所享有,是特定人享有的私人权利,而不是一切人同享的公共权利。

*知识产权是私益的权利私益,与公益相对的个人利益。

(2)无形财产权:创造性成果权,经营性标记权,经营性资讯权。

4.知识产权的本质特征:客体的非物质性。

5.知识产权的基本特征(1)专有性*知识财产为权利人所独占,权利人垄断这种专有权利并受到严格保护,没有法律规定或未经权利人许可,任何人不得使用权利人的知识产品。

*对同一项知识产品,不允许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同一属性的知识产权并存。

(2)地域性知识产权受到地域的限制,具有严格的领土权,其效力只限于本国境内。

(3)时间性仅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受到保护。

知识产权与所有权在专有性效力方面的区别*所有权的排他性表现为所有人排斥非所有人对其所有物进行不法侵占、妨害和损毁,知识产权的排他性主要是排斥非专有人对知识产品进行不法仿制、假冒或剽窃。

*所有权的独占性是绝对的,即所有人行使对物的权利,既不允许他人干涉,也不需要他人积极协助,在所有物为所有人控制的情况下,且无地域和时间的限制。

知识产权的独占性是相对的,这种垄断性权利受到权能方面的限制,同时该项权利的独占性只有在一定空间地域和有效期限内才发生效力。

6.知识产品的概念:人们在科学、技术、文化等精神领域所创造的产品,具有发明创造、文学艺术创作等各种表现形式,它是与物质产品相区别而独立存在的客体范畴。

7.知识产品的基本特点:*创造性创造性是知识产品取得法律保护的条件。

专利权,技术先进性(非显而易见性);著作权,独创性(原创性);商标权,可识别性(易于区别性)。

*非物质性知识产品的存在不具有一定的形态,不占有一定的空间,是知识形态的精神产品。

*公开性公开性是知识产品所有人取得知识产权的前提。

知识产权的产生条件:知识产品所有人将自己的作品、发明创造等公布出来,使公众看到,得到其中的专门知识;而公众承认他们在一定时期内有使用、制造其知识产品的专有权利。

商业秘密不具有公开性,依靠保密来维持其专有权利,是知识产权的保护对象。

36.简述知识产权与有形财产权的区别。

(1)客体的非物质性是知识产权的本质属性,是该项权利与有形财产所有权的最根本区别。

(1分)(2)知识产权区别于有形财产所有权的一一般特征是:①国家授予性: (1分)②专有性; (1分)③地域性; (1 分)④时间性; (1 分)。

37.简述表演权与表演者权的区别。

37. (1) 表演权与表演者权是著作权与邻接权的关系。

(1分)(2)表演权是著作权人对其作品享有的权利:表演者权是表演者对其衣演享有的权利。

(2分)(3)表演权是著作权人的财产权利(或者“经济权利”)之;表演者权则包括财产权利和人身权利(或者“精神权利")两部分。

二.著作权1.著作权的性质(1)著作人身权的性质*不可转让性著作财产权是可以转让的,而著作人身权则不可转让。

*永久性我国对著作人身权的保护采取无限主义原则。

我国《著作权法》第20条:“作者的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的保护期不受限制。

”(2)著作财产权的性质*可让与性我国采用二元说,即,认为著作财产权具有可让欲行。

*有期限性*可继承性我国《著作权法》规定著作权中的财产权依照《继承法》的规定继承。

2.作品的概念:文学、文艺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创造成果。

3.作品受保护的实质条件:独创性。

我国《著作权法》在规定独创性的同时,还要求作品能以有形形式复制。

“可复制性”仅是作品的一个属性而非作品受保护的形式要件。

4.作品的类别(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文字作品,口述作品,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艺术作品,美术、建筑作品,摄影作品,电影作品以及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和模型作品,计算机软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作品。

5.著作权客体的排除领域:思想事实及对事实无独创性的汇编依法禁止出版、传播的作品法律、法规及官方文件时事新闻历法、通用数表、通用表格和公式6.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概念:在一国国土上,由该国的民族或种族集体创作,经世代相传、不断发展而构成的产品。

7.我国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将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对象从著作权法上的“作品”扩大到不具备作品条件的“表达形式”。

*将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权利主体界定为国家。

*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及表达形式的收集者、整理者和传播者的权利,尊重他们在收整理和传播过程中所付出的创造性劳动。

8.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归属的一般原则:谁开发谁享有著作权。

9.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内容: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翻译权,应当由软件著作权人享有的其他权利。

10.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期限(1)自然人对软件享有著作权,保护期为自然人的终生至其死亡后50年,截止于自然人死亡后第50年的12月31日。

(2)软件是合作开发的,截止于最后死亡的自然人死亡后第50年的12月31日。

(3)单位对软件享有著作权的,保护期为50年,截止于软件首次发表后第50年的12月31日(软件自开发完成之日起50年未发表的,条例不再保护)。

11.著作权主体的概念:依法对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享有著作权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12.著作权主体的分类:*原始主体在作品创作完成后,直接根据法律的规定或者合同的约定对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享有著作权的人。

*继受主体通过受让、继承、受赠或法律规定的其他方式取得全部或一部分著作权的人。

13.原始主体与继受主体之间的区别:*原始主体的资格基于创作行为或法律规定直接产生,一个人只要创作了符合著作权法规定的作品,便可成为院士主体。

继受主体是通过受让、继承、受赠或法律的其他规定取得著作权而成为主体的。

*原始主体可能享有全部的著作财产权和全部的著作人身权。

继受主体只能取得著作财产权的部分或全部,不能取得著作人身权。

14.著作权的原始主体:作者。

15.其他著作权人:作者以外的其他依法享有著作权的公民、法人或其他人啊组织、国家(继受主体)。

16.继受主体取得著作权的主要方式:*因继承、遗赠、遗赠抚养协议或法律规定取得著作权。

*因合同取得著作权。

17.雇佣作品(职务作品)的概念:员工在受雇佣期间和受雇范围内所创作的作品。

18.我国对职务作品之归属的规定:*一般职务作品的著作权归作者享有,但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

作品完成两年内,未经单位同意,作者不得许可第三人以与单位使用相同的方式使用该作品。

*最法律规定的某些特殊的职务作品,作者只享有署名权,著作权的其他权利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给予作者奖励。

19.著作人身权的概念:作者基于作品创作所享有的各种与人身相联系而无直接财产内容的权利。

20.著作人身权的特点:永久性,不可分割性和不可剥夺性。

21.著作人身权的内容:*发表权作者决定作品是否公之于众,何时、何地以及以何种方式公之于众的权利。

发表权只能行使一次,作品一旦以合法方式公之于众,即构成已发表作品,产生相应的法律后果。

*署名权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

署名权不得转让、继承和放弃。

署名权的保护期不受限制,作者死后署名权依然受到保护。

*修改权修改或者授权他人修改的权利(有权修改自己的作品,有权禁止他人对作品进行歪曲或删改)。

*保护作品完整权保护作品内容完整,使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

保护作品完整权的保护期不受限制。

22.著作财产权的概念:著作权人自己使用或者授权他人以一定方式使用作品而获取物质利益的权利。

23.著作财产权的内容:复制权,发行权,展览权,广播权等。

24.我国著作权的取得方式:自动取得,即,著作权自作品完成创作之日起产生,并受著作权法的保护。

25.自动取得制度的原则:无手续主义,自动保护主义。

26.著作人身权的保护期限:*作者的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的保护期不受限制。

*作者的发表权与著作财产权的保护期相同,为作者终生加死后50年。

27.著作财产权的保护期(1)一般作品①公民作品:作者有生之年加死后50年。

合作作品的著作财产权人保护期截止于最后死亡作者死亡后第50年的12月31日。

②法人作品和职务作品:50年,截止于作品首次发表后第50年的12月31日,但作品自创作完成后50年内未发表的,《著作权法》则不再保护。

(2)特殊作品①计算机软件:自然人的终生至其死后50年。

②匿名作品和假名作品:截止于作品首次发表后第50年的12月31日。

著作权自动取得原则。

答:著作权自动取得原则,是相对著作权非自动取得原则而言的。

具而言之,符合著作权法规定之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不论是否发表,都能依著作权法的规定产生著作权。

但著作权自动取得原则,并不是无条件取得原则。

一个具体的表达形式能自动产生著作权的条件是: (1) 该表达形式已经以某种方式表现出来,能被人们感知; (2) 该表达形式属于著作权法规定之文学、艺术或者科学领域内的作品; (3) 该表达式的原作者具有合格的主体资格。

什么是著作权中的合理使用?其构成条件是什么?合理使用是指在特定条件下:法律允许他人白由使用享有落作权的作品而不必得客作权人的同意,也不必向害作权人支付报栅的制度。

(2)构成条件①被使用的作品已经发表; (1 分)②使用的目的限于为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或者为了教学、科研等事业以及公共文化利益的需要,不得侵害著作权人的其他权利: (1分)③必须注明被使用作品的名称、其作者的姓名,并且不得损害作者的其他权利。

(1分)28.邻接权的概念:作品传播者所享有的专有权利,包括表演者权、录音录像制作者权、广播组织权。

29.邻接权与著作权的区别:*主体不同著作权保护的主体是作品的创作者或依法取得著作权的人。

邻接权保护的主体是以表演、录音录像或广播方式帮助作者传播作品的人。

*客体不同著作权的客体是作品。

表演者权的客体是表演活动,录音录像制作者权的客体是其制作的录音录像制品,广播组织者权利的客体是其制作的广播、电视节目。

*权利内容不同著作权人享有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