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建设项目压覆重要矿产资源储量分割报告编写技术要求(试行)2015-06-01江苏省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编制目录、报告名称: (1)、报告文本章节、内容编写技术要求 ................................................ 1 1 前言 .. (1)1.1 目的任务 (1)1.2 建设项目地理位置 (1)1.3 建设项目压矿概况 (2)1.4 以往矿产资源勘查成果 (2)1.5 矿山设计、建设、开采及生产经营情况 (2)1.6 本次工作情况 .............................................................. 2 2 矿区地质特征 (3)3.1 含煤性 (4)3.2 可采煤层 (4)3.3 煤层对比 ................................................................... 4 4 矿石特征 . (4)4.1 矿石的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 (4)4.2 矿石的化学成分和组分含量 (4)4.3 矿石的物理机械性能 (4)4.4 矿石类型和品级 (4)4.5 矿体(层)围岩和夹石 (5)4.6 矿石的选(冶)加工技术性能 .................................................. 5 4 煤质特征(当工程建设项目压覆煤炭时) .. (5)4.1 煤岩特征和煤的物理性质 (5)4.2 煤的化学性质4.3 煤的工艺性能 (5)4.4 煤的可选性 ............................................................... 6 2.1 2.2 2.3 地层 ..构造 ..岩浆岩2.4 3 矿体(层)特征变质作用3 煤层特征(当建设项目选址压覆煤炭时) (3)4.5 煤类 (6)4.6 煤的风化和氧化 (6)4.7 煤的工业用途评价 (6)5 开采技术条件 (6)5.1 水文地质 (6)5.2 工程地质 (7)5.3 环境地质 (7)5.4 其它开采技术条件(当工程建设项目压覆煤炭时增加) (8)5.5 开采技术条件小结 (8)6 资源储量估算 (8)6.1 资源储量估算工业指标 (8)6.2 资源储量分割估算范围及对象 (9)6.3 资源储量估算方法的选择 (13)6.4 矿体(层)、采空区圈定及块段划分原则 (13)6.5 资源储量分割估算参数的确定 (13)6.6 资源储量的类型划分 (14)6.7 资源储量分割估算结果 (14)6.8 资源储量变化情况 (14)6.9 储量估算中需要说明的问题 (14)7 结论 (14)三、报告附图 (15)四、报告附表 (15)五、报告附件 (16)六、报告封面格式 (16)七、报告扉页格式 (17)八、文字摘要 (13)江苏省建设项目压覆重要矿产资源储量分割报告编写技术要求一、报告名称:XX(建设项目名称)压覆XX(矿区矿床名称)XX(矿段井田名称)XX(矿种)资源储量分割报告二、报告文本章节、内容编写技术要求1 前言1.1 目的任务简要阐述建设项目有关情况:建设项目由来、主管部门、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建设项目批准(备案)部门及文号。
阐述建设项目压覆重要矿产资源申报过程:包括建设项目压矿申请(申请单位、时间、文号)、查询(单位、结论)、查询告知函(时间、主要意见);压覆重要矿产资源评估报告编制情况(编制单位、编制时间)及审查论证意见(会议组织部门、会议时间地点、主要意见)等。
建设项目压覆有效矿业权时,矿业权人同意压覆,应说明矿业权人与项目建设单位签订的相关补偿协议情况。
说明本次压覆矿产资源储量分割报告编制目的、依据和主要任务。
1.2 建设项目地理位置阐述拟建项目选址地理位置、所属行政区划、工程规模、选址范围拐点坐标(列出北京54 坐标系和西安80 坐标系坐标对照表)、占地面积、选址安全保护距离等。
概述区内地形地貌的主要特征、类型、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主要河流的最低侵蚀基准面、丰(枯)水期流量、最高洪水位、交通情况。
根据代表性的气象资料,说明本地区的气候特征、气温变化、降水量、蒸发量、相对湿度、风力、风向、雨季和冰冻期等。
简述矿区(或建设项目选址区)所在地区的经济概况,包括燃料、电力、供水水源、建筑材料、工业、农业、牧业、人口等。
内插交通位置图(图中应有县级以上城市位置和拟建工程、矿区位置)。
1.3 建设项目压矿概况分别阐述建设项目选址和选址边界外安全保护带压矿情况。
简述建设项目压覆重要矿产的上表矿区情况:矿区名称、矿区编号、范围拐点坐标(列出北京54 坐标系和西安80 坐标系的坐标对照表)、矿区面积,建设项目选址范围与上表矿区平面上重叠程度(重叠面积占矿区面积比、占建设项目选址范围面积比)等。
简述建设项目压覆重要矿产的有效矿业权(采矿权和探矿权)情况:矿业权名称、矿业权人、证号、范围拐点坐标(列出北京54 坐标系和西安80 坐标系的坐标对照表)、面积、发证机关、发证日期、有效期、开采深度,建设项目选址范围与有效矿业权范围平面上重叠程度(重叠面积占矿业权范围面积比、占建设项目选址范围面积比)等。
内插套合图,内容包括建设项目选址范围、上表矿区范围、有效矿业权范围、以往工程压覆范围、资源储量估算矿体最大投影范围等。
对压覆停采(闭坑)或正在开采矿区,应详细叙述建设项目选址及其安全保护带范围内采空区叠置情况。
1.4 以往矿产资源勘查成果按时间先后顺序,简述区内开展过的主要地质工作与提交的成果,重点阐述建设项目压覆的矿区历次地质勘查、资源储量核实、以往工程压矿分割等工作情况,内容包括地质勘查单位、工作时间、工作性质、采用的主要方法手段、完成主要工作量,报告评审备案(审批)情况:时间、机关、文号及备案(批准)的资源储量等,已有成果报告资料与本次资源储量分割工作的关系(可利用程度)。
1.5 矿山设计、建设、开采及生产经营情况简要叙述矿山设计、建设、开采时间:设计单位、设计规模、开拓方案、采矿方法、“三率(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综合利用率)禾I」用情况等。
说明矿山近3〜5年的经济效益情况,列表反映经济指标。
说明矿山资源储量开采动用情况(动用量、采空区分布情况、位置等)。
1.6 本次工作情况简要说明承担单位的资质、主要业务与信誉情况;本次工作过程,现场调查核实,投入的主要工作和完成的实物工作量;叙述本报告编制收集利用的主要资料和资料利用的合规性;概述本次工作主要成果。
2 矿区地质特征2.1 地层简述地层分区并自老到新简述矿区地层层序、时代、岩性组合、岩相分带、厚度、化石特征及赋矿层位等。
2.2 构造简述大地构造位置,矿区内主要构造特征及构造对矿体的破坏和影响程度(插矿区构造纲要图、矿区断层特征一览表);对于沉积型矿床,应叙述矿区的基本构造形态、地层产状及其变化情况,褶皱、断层、岩溶、陷落柱(指煤炭)等,评述构造复杂程度。
2.3 岩浆岩简述矿区内岩浆岩的种类、时代、岩性、产状、规模、分布情况;矿物组成;岩浆岩对矿体(层)破坏和影响程度、范围。
2.4 变质作用简述矿区内变质作用类型、强度,变质岩的种类、矿物组成及其对矿床形成或改造的影响。
3 矿体(层)特征阐述矿体(层)划分依据(对于沉积矿床还应叙述含矿地层的划分及各层段的特征),综述矿体(层)的总数、空间分布范围、分布规律及相互关系。
简要说明主要矿体(层)的赋矿层位(岩层)、空间位置(包括平面位置、赋存标高范围)、工程控制及见矿情况;矿体(层)的形态、产状、延展规模(或可采面积)、厚度(两极值、平均值)及其变化情况(变化系数、变化规律);夹石(层)的数量、厚度及分布情况;矿体(层)的结构复杂程度;构造对矿体的破坏和影响;评述矿体(层)的变化程度(如厚度稳定程度等)。
简述矿体(层)顶底板围岩围岩蚀变的种类、规模、矿物组成、分带性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说明被压覆矿体(层)的工程控制情况及位置关系。
插入全部矿体(层)的主要特征一览表(包括未叙述的其它小矿体)。
3 煤层特征(当建设项目选址压覆煤炭时)3.1 含煤性叙述含煤地层中煤层的分布及其组合特征;煤层的层数及可采煤层的层数、煤层的总厚度、可采总厚度、含煤系数等。
在煤层层数较多时,应插入全部编号煤层特征表,插表内容包括煤层名称、煤层厚度(两极值/平均值、见煤点数)、煤层间距、煤层结构、煤层可采点数及点可采系数、煤层可采面积及面积可采系数、煤层可采性、煤层稳定性等。
3.2 可采煤层自上而下逐层描述可采煤层的层位、间距、厚度(全层厚度、可采厚度)、结构、分布范围及可采范围、煤层可采程度、稳定程度和煤层顶底板岩性及其变化等。
3.3 煤层对比详细叙述煤层对比的方法和依据。
逐层描述所采用的对比标志。
评价各可采煤层的对比可靠性。
4 矿石特征4.1 矿石的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叙述矿石的矿物成分(包括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结构、构造及有用矿物的含量、粒度、形状、嵌布方式等特征。
4.2 矿石的化学成分和组分含量说明矿石的化学成分特征,主要有用组分和伴生有用、有害组分的赋存状态、物相种类、含量和分配率;综述主要有用组分和伴生有用、有害组分的含量(两极值、平均值)及其在矿区内的变化情况。
对伴生有用组分的工业利用价值作出评价。
插入矿石主要特征一览表,反映各矿体(层)矿石的基本分析单样品位两极值、平均值、统计样品数、品位变化系数;单工程品位两极值、平均值、统计工程数;主要共生、伴生矿产的矿体平均品位。
4.3 矿石的物理机械性能对于以物理机械性能为主要评价指标的固体矿产,详细叙述其物理机械性能。
对于其它固体矿产,本节可视情况取舍。
4.4 矿石类型和品级说明矿石自然类型、工业类型、工业品级划分的原则和依据,矿石类型和品级的种类及特征、分布情况。
4.5 矿体(层)围岩和夹石说明主要矿体(层)顶底板围岩的种类,近矿围岩的矿物成分、有用、有益和有害组分的大致含量、蚀变情况及其与矿体(层)的接触关系;说明矿体(层)内夹石(层)的岩性种类、分布规律、数量、规模,有用、有益和有害组分的大致含量,夹石(层)及近矿围岩对矿体(层)完整性和利用的影响程度。
4.6 矿石的选(冶)加工技术性能应按时间顺序叙述历次选(冶)加工试验情况(包括试验时间、试验单位);采样种类、方法、样品的代表性;加工、选矿方法及试验工艺流程,取得的各项试验成果,列表反映选矿指标;说明矿石中有用组分回收利用和有害杂质处理的可能性,共(伴)生组分综合回收利用的途径。
插选矿工艺流程图。
对于生产矿山,选(冶)加工试验内容可视情况删减,要重点说明矿山实际选矿方法、选矿工艺流程(插选矿工艺流程图)、列出近几年选矿指标,说明区内共(伴)生组分综合回收利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