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导学案 全册教案

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导学案 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认识生物第一章奇妙的生物现象第一节生物的基本特征【学习目标】1.描述身边的生物,区别生物与非生物。

2.举例说出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

3.关注身边的生物。

【问题导学】探点一我们身边的生物一、自主学习观察课本第3页的几幅图片,回答下列问题:1.你能说出图中生物的名称吗?2.你能将上述生物进行恰当的分类吗?3.你还能说出哪些熟悉的生物?二、习题追踪1.下列物体中,属于生物的是()A.智能机器人B.变形金刚C.溶洞中不断长高的石笋D.石头上的青苔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是元代马致远的名曲《秋思》,你能说出其中所包含的生物吗?探点二生物有哪些生命现象?一、合作互助观察课本第4页六幅图片并阅读第5页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每幅图片说明生物具有哪种生命现象?这些生命现象是生物共有的吗?2.任选一种你所熟悉的生物,分析它是否具有上述生命现象?3. 生物的基本特征有哪些?二、习题追踪1.“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诗句说明了哪一生物特征()A.呼吸B.排出体内废物C.对刺激作出反应D.生长和发育2.含羞草受到碰触后,展开的叶子会合拢,与含羞草反应相同的生命现象是()A.子女与父亲不同C.人手被针刺后缩回C.母鸡下蛋D.大豆由小长大【归纳整理】【反馈检测】1.下列哪组选项全部属于生物()A.金鱼、月季、机器狗、海带B.长颈鹿、电脑病毒、海豚、海马C.仙人掌、钟乳石、香菇、小草D.细菌、丹顶鹤、水杉、鲨鱼2.“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该诗句描述的生命现象主要体现的是()A.生物能够由小长大B.生物都需要营养C.生物能够繁殖后代D.生物能够适应环境3.下列不属于生物基本特征的一项是()A.能进行呼吸B.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映C.能生长繁殖D.能动4.下列哪项不是生命现象()A.种子萌发,长出幼苗B.人体出汗C.蛇的冬眠D.石灰岩洞中的石笋逐渐长高5.下列属于新陈代谢现象的是()A.松鼠不断寻找食物吃B.大树提供木材C.含羞草的叶子会合拢D.鲸能游泳6.蘑菇属于()A.细菌B.真菌C.病毒D.非生物7.鸡能产蛋,并孵出小鸡,这说明鸡具有的特征是()A.需要营养物质B.能由小长大C.能繁殖后代D.能排除废物8.下列哪种现象属于生物体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A.松鼠不断寻找食物吃B.钟乳石由小变大C.小狗排尿D.人晕车呕吐9.下列哪种现象是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 ()A.兔子发现狼之后迅速奔跑B.种子萌发长成幼苗C.绿色植物的叶由小长大的现象D.鸟产卵10.生物能够生长、发育并繁殖后代的基础是()A.遗传B.变异C.应激性D.新陈代谢11.一般来说,一种生物不会由于个体的死亡而导致该物种的绝灭,这是因为生物具有A.遗传性B.生长现象C.繁殖现象D.应激性12.请将左右两列中相关联的内容用线段连接在一起。

动物的取食应激性向日葵朝向太阳生长植物的开花结果营养人体的排汗繁殖蘑菇由小长大排泄第二节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学习目标】1.概述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

2.体验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

【问题导学】探点一:仔细体会巴斯德关于“使肉汤变酸的微生物是来自空气还是来自肉汤本身”的科学探究的过程,思考:(1)巴斯德的研究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他根据提出的问题和先期的研究,作出了什么样的科学假设?(2)巴斯德在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用两套实验装置?如果只用B实验装置可以吗?为什么?(3)根据研究结果,巴斯德可能得出什么结论?探点二:巴斯德证明自己假设的过程,就是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由此可总结出:(1)科学探究可分为哪几个过程?(2)体会每个过程的意义: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是探究成功的前提。

制定出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则是探究成功的。

探究计划包括和,以及所需要的材料、用具等。

可供生物学探究采用的方法很多,如、、、等。

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多种探究方法并用。

(3)通过巴斯德的实验,你认为科学探究过程中,作出的假设一定会与实验结论一致吗?如果不一致,应该如何处理?【归纳整理】【反馈检测】1. 肉汤变酸是由微生物引起的,这些微生物来自于空气。

这一假设的成立是由( )证明的A. 达尔文B. 巴斯德C. 施莱登D. 施旺2. 巴斯德认为,肉汤变酸是微生物引起的,并证明这些微生物来自空气,他成功的关键是()A. 运气好B. 动脑设计了曲颈瓶C. 观察时认真D. 实验用具好看3.探究过程中需要()A. 实验法B. 观察法C. 调查法和测量法D. 以上多种方法灵活运用4.对实验结果认识正确的是()A.实验结果不一定与假设一致,但实验结论一定支持假设B. 实验结果一定与假设一致,实验结论一定支持假设C.有时实验没有结果D.实验结果不一定与假设一致实验结论也不一定支持假设5.调查是常用的科学探究方法。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B.调查时,有时范围很大,可采取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C.调查时,要仔细观察,如实记录D.调查时,必须逐个调查,因为这样数据才准确6.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想利用桑蚕详细研究蚕的发育过程,则下列方法中最好的是()A.观察法B.调查法C.实验法D.模拟法7.下列属于对照实验中的一组对照的是()A.低温和干燥B.低温和潮湿C.高温和干燥D.低温和室温8.在生活中我们看到的新鲜的肉放久了会腐烂,而且夏天鲜肉腐烂要比冬天腐烂得快些。

鲜肉腐烂与哪些因素有关?某位同学假设,鲜肉腐烂与它的含水量有关。

为此,它设计了如下实验验证他的假设:取两块瘦肉(重量相同),用烘干机将它们的水分烘干,在分别放入两个干燥的培养皿中。

甲培养皿置于冰箱里,乙培养皿放入温暖的地方,而且肉片上滴加少量水。

请据此分析:(1)你预测他的实验结果是哪个培养皿的肉先腐烂?乙(2)他的实验结果能不能验证他的假设?为什么?不能。

未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有两个变量:水、温度)(3)你认为这一实验该怎样改进才较合理?甲乙两培养皿都放入温暖的地方第二章严整的生命结构第一节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1【学习目标】1.识别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2.学会取拿和安放显微镜(1)握镜的部件是[]_____,稳定镜身的部件是[]_____,(2)调节光线强弱的部件是[]_____和_____上的_____。

(3)放置玻片标本的部件是[]_____,中央有[]____两旁各有一个[]____。

(4)使镜筒在较小范围内升降的部件是[]_____。

(6)在显微镜的结构中最主要的部件是[]_____和[]_____。

2.通过操作认识并体会显微镜各部分的作用二、合作交流(1)小组同学仔细观察目镜,找到目镜的放大倍数。

比较目镜长度与放大倍数的关系: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

(2)仔细观察物镜,并转动,使不同倍数的物镜对准通光孔,并注意观察物镜放大倍数与其长度的关系: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物镜越短,放大倍数越。

(3)你认为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应等于。

(4)转动反光镜,辨别两面的区别,可以发现,反光镜一面是镜,一面是镜。

你认为外界光线较强时应使用镜,外界光线较弱时,应使用镜。

(5)仔细观察遮光器,发现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

转动一下遮光器,让不同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你认为外界光线较强时应使用光圈,外界光线较弱时,应使用光圈。

(6)转动一下粗准焦螺旋,再转动一下细谁焦螺旋,体会一下这二个准焦螺旋对调节镜筒升降的作用。

调节粗准焦螺旋时镜筒升降范围,调节细准焦螺旋时镜筒升降范围。

探点三显微镜的整理和存放自主学习:实验后显微镜的安置:显微镜使用完毕后,应将玻片取下,将其机械部分用擦拭干净;若目镜或物镜被弄湿或弄脏,应该用轻轻擦拭干净;转动转换器,让两个物镜偏向;转动,使镜筒下降至最低点,将反光镜,然后将显微镜锁入箱内,送回原处。

【归纳整理】【反馈检测】1.我们要换用不同倍数的物镜,需要转动()A.遮光器B.转换器C.粗准焦螺旋D.细准焦螺旋2.使用显微镜观察时,固定装片用到的结构是()A.遮光器B.转换器C.压片夹D.通光孔3.显微镜的构造中可用来调节光线强弱的是()A.遮光器和反光镜B.转换器和遮光器C.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D.通光孔和反光镜4.要使物镜的镜筒迅速上升,应当调节()A.遮光器B.转换器C.粗准焦螺旋D.细准焦螺旋5.对观察的物体有放大作用的是()A.遮光器和反光镜B.目镜和物镜C.转换器和遮光器D.通光孔和反光镜6.如果外界光线较弱,我们应当选用()A.大光圈平面镜B.小光圈凹面镜C.大光圈凹面镜D.小光圈平面镜7.显微镜的总的放大倍数是100倍,已知所用的物镜放大倍数是10倍,则目镜的放大倍数是()A.90倍B.10倍C.20倍D.5倍8.如果发现显微镜目镜上有污物,应用什么进行清除()A.干净纱布B.擦镜纸C.吸水纸D.以上物品都可以9.在使用显微镜时,必须对准通光孔的结构是()A.物镜光圈B.转换器遮光器C.物镜目镜D.反光镜物镜第一节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2【学习目标】1.初步学会规范操作显微镜2.尝试使用显微镜观察生物玻片标本3.能独立分析显微镜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问题导学】探点一如何使用显微镜?一、实验操作练习1.如何对显微镜进行对光?(1)转动,使镜筒上升;(2)然后转动转换器,使对准通光孔;(3)转动遮光器,使最大光圈对准通光孔;(4)左眼向目镜内注视,同时转动反光镜,使其朝向光源,使视野内亮度均匀合适。

2.安装装片(1)用钢笔或圆珠笔在载玻片中央写上一个很小的字母“b”,将上述装片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

(2)移动装片,使字母“b”正对的中心。

3.观察低倍物镜的使用:①用双手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徐徐下降,同时两眼从侧面注视物镜镜头,当物镜镜头与载物台的玻片相距约时停止。

②用向目镜内注视(注意右眼应该同时睁着),并转动,使镜筒徐徐上升,直到看清物象为止。

如果不清楚,可调节,至清楚为止。

③缓缓移动装片,注意物像移动的方向。

二、合作探究1.你组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字母是什么?与实际大小相比,有什么变化?这说明显微镜成像有什么特点?2.缓慢移动装片,你观察到视野中像的移动方向与标本的移动方向有什么关系?3.如果视野中的字母偏向左下方,你认为应该如何移动玻片?试试看。

4.如果视野中有一个污点,你如何判断污点到底在哪一结构上?探点二认识其他种类的显微镜想一想:除了我们现在使用的光学显微镜外,还有哪些种类的显微镜?【归纳整理】【反馈检测】第一关我夯基、我达标1.使用显微镜对光的正确排序是()①选择适宜的光圈对准通光孔②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③左只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④转动反光镜调节出一个白亮的视野A. ①②③④B. ②①③④C.③④②①D.③②①④2.在作用显微镜观察植物标本时,小明同学正在用双手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下降至接近装片,此时他的双眼应()A.同时从侧面注视物镜B.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C.右眼注视目镜,左眼睁开D.双眼同时注视目镜3.若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图像是字母“b”,则其实际应是字母()A.bB.pC.dD.q4.小明在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时,为了能观察到更大的细胞,他应选用下列哪一组合的目镜和物镜()A.10×10B. 5×10C. 10×40D. 5×40第二关我综合、我提高7.王刚同学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时,使用10×物镜时,在一个视野中看到一排细胞共有8个,当他换用40×的物镜时(目镜不变),可以看到这排多少个细胞()A.8个B.4个C.32个D.2个8.有的同学在使用显微镜时看不到白亮的视野,于是不断的调节反光镜,可仍不能对好光,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没有让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或没有使用大光圈,或光线太弱等第二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1【学习目标】1. 模仿制作临时装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