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经济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通过评审2011-10-13 18:12:05经济日报我要评论(0)【字体:大中小】昨日,《临港经济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通过专家评审。
该详细规划围包括白沙街道与沙坪镇所辖区域,面积95.68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约47.6平方公里,长江岸线长度约22公里。
规划期限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10—2015年,第二阶段为2010—2020年,第三阶段为2020年以后。
经济日报记者严为远附件一、《控规》简要介绍目录一、规划背景 (2)1、规划背景及区位介绍 (2)2、规划围与期限 (2)二、主要规划容 (2)1、发展目标 (2)2、发展定位 (3)3、规模预测 (4)4、空间结构与功能分区 (4)5、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6)6、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9)7、绿地系统与景观风貌规划——珠联绿带 (10)8、市政工程规划 (11)9、环境保护与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13)10、防灾规划 (16)11、建设容量分区控制引导 (18)一、规划背景1、规划背景及区位介绍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向纵深推进,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设长江上游沿江发展带和川南经济区的重大部署,按照市委“东拓西进”发展战略要求,立足港建设,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集群发展,尽快融入长江一体化联动发展格局,增强我市区域辐射力和综合竞争力,形成我市新的经济增长极,打造长江上游一级中心城市和实现我市“双百”发展目标奠定坚实基础,根据《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临港经济开发区建设发展的意见》(宜委发〔2009〕26号)精神,由临港经济开发区组织开展了《临港经济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
2、规划围与期限(1)规划围临港经济开发区下辖白沙街道与沙坪镇,包含7个社区与26个村庄,总人口76654人。
本次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研究围包括白沙街道与沙坪镇所辖区域,面积约95.68平方公里(地形图实测数据),其中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约47.40平方公里。
长江岸线长度约22公里。
(2)规划期限本次控制性详细规划期限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近期)为2010年~2015年,第二阶段(中期)为2010年~2020年,第三阶段(远期)为2020年以后。
其中至本次规划中期:在规划年限(2020年)、建设用地面积(25平方公里)、建设围与《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相一致。
二、主要规划容1、发展目标本次控制性详细规划通过各种城市规划设计手段,确立临港经济开发区的性质特点和保护开发策略,深化城市总体规划,完善土地利用调整和交通组织,构建港口、城市与山水环境的良好关系,创造延续历史文化文脉、体现临港城市特色、展示城市标志性形象、富有生机和活力、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首善之区。
其规划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重点方面:◆遵循临港产业发展规律,再造临港特色优势,强化产业集群功能,努力打造西部发展环境最优、增长速度最快、产业集聚度最高、核心竞争力最强的现代化综合经济新区。
◆延续老城发展轨迹、与老城和谐共生、带动周边功能组团协调发展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发展新引擎。
◆各方面城市功能和谐完善、别具一格、个性鲜明,城市交通、市政、公共配套设施完备和先进的生态宜居新城。
◆以江河山色为景观生态特色的、一流的低碳绿色临港新城。
2、发展定位(1)总体定位:临港新城、首善之区综合临港经济开发区的发展背景、发展现状、发展要求,以及本次规划的设计立意和理念,上层次规划的定位指引,对临港经济开发区的总体定位为:“港口、产业、居住环境协调发展的临港新城,山河秀色与城区建设融为一体的首善之区。
”(2)区域定位:一流、西部最好的临港经济区“一流、西部最好的临港经济开发区,成渝经济区、川滇黔接合部最具发展潜力的增长极,向东扩展的新引擎”。
(3)功能划分:五大主导功能、五大辅助功能临港经济开发区未来将是集港口物流、先进制造、高新产业、商务商贸、生态居住、科研培训、旅游休闲、文化创意、商业服务、行政管理等多种区域副中心功能、城市服务功能、决策管理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新中心区。
◆五大主导功能:港口物流功能、先进新型制造功能、高新技术产业功能、商务商贸功能、生态居住功能◆五大辅助功能:科研培训功能、旅游休闲功能、文化创意功能、商业服务功能、行政管理功能(4)形象塑造:港口人居创业典、低碳生态绿色新城区围绕功能定位,通过“港—园—城”的合理布局,延续市“青山环抱、绿水绕城、灵秀柔美、上善若水”的原创气质,塑造的城市新品牌与城市名片,展现“港口人居创业典、低碳生态绿色新城区”的城市形象。
3、规模预测(1)用地规模确定通过分析地形、基本农田、地灾等三部分条件对规划区建设用地的限定,可以得出,本规划区适宜进行城市建设的用地面积约为42~48平方公里。
(2)人口规模预测综合西部城区与东部产业园区和港口区的人口容量预测,确定整个临港经济开发区的人口容量约为26~30万人。
4、空间结构与功能分区(1)港-园-城关系的构建:“东园西城中核”市中心城区目前已形成以合江门为中心的圈层 + 三轴的Y字型扩展构架。
本规划区处于向东扩展的主发展轴上,借助港区建设契机,注入高端与中心服务功能,并从构建“大”整体城市空间新框架的需要着眼,通过对核心区不同选址的优劣比较和选择,提出中央服务核概念,作为港-园-城共享的生产与生活服务中心,同时扩大为更大区域提供高端服务的总部功能,以大幅度提升本区的城市地位。
(2)规划结构:“一轴、一核、两带、多组团”一轴:沿宜南快速路(白沙路)的城市发展轴,各功能区沿该发展轴紧凑布局。
一核:中央服务核。
位于临港经济开发区中段,兼具生活服务中心与生产服务中心两部分核心容,其向西服务临港新城区,向东服务港与产业园区;与各功能片区中心通过干道系统联接,统领整个临港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建设格局。
两带:规划形成“蓝”“绿”双带,即沿长江蜿蜒的滨江城市“蓝带”和沿着北侧山体形成的生态休闲“绿带”。
“蓝”“绿”双带与城市主轴共同串联起各功能组团。
规划形成八大功能组团,分别为:休闲旅游组团、科技研发与低碳生活组团、新城生活组团、水岸创意文娱组团、中部产业组团、港口物流组团、专业市场与生活组团、东部产业组团。
各功能组团与服务核心通过城市轴线联系,使整个临港经济开发区成为和谐互动、高度融合的整体。
5、道路交通系统规划(1)对外交通规划目前规划区对外交通主要依托宜南快速路与东环路(寨子山路),伴随着志城港、宜泸高速公路以及进港铁路的修建,临港经济开发区的对外交通条件将大大提升。
快速路:东环路(寨子山路)、新宜南快速路、城南快速路与庄快速路共同构成临港经济开发区的快速环路,向东通往南溪、,东南与长宁、相连,西南与场组团、攀区相通、北与象鼻组团、市相接。
高速公路:正在修建中的宜泸高速公路从规划区东北部穿过,在旧州组团实现与宜高速公路的互通。
在规划区设置沙坪互通等高速公路出入口与规划区进行连接。
铁路:从规划区东北侧设置一条进港铁路连接志城港与昆铁路。
水运:规划区东南侧靠近长江处设置志城港,通过港口水陆运输实现通江达海的目标。
(2)道路交通系统规划1)道路路网结构规划区道路网结构主要受自然空间条件与港志城作业区两大因素影响。
在明确“东西带状路网+以港口为核心的发散型路网”的道路设置思路下,规划形成“一环、四横、多纵”的道路网骨架:一环:由东环路——寨子山路段、城南快速路、庄快速路、新宜南快速路组成环绕着规划区的快速道路环。
作为规划区与外围区域性干道的交通联系纽带,并起到快速交通疏散的作用。
四横:东西方向上规划四条主干道,分别为沿江路、白沙路(老宜南快速路)、新宜南快速路、南坝路。
其中,沿江路、白沙路、新宜南快速路作为联系“港——园——城”的三条东西向主干道分别承担着景观性、生活性与交通性等不同功能。
南坝路为规划区北侧各组团之间快速联系通道。
多纵:南北方向上形成红星路、学堂路、寨子山路、长翠路、犁湾路、商贸大道、临港纵一路、疏港大道、站前路、庄快速路等多条主干道,将临港经济开发区与旧州、象鼻、庄、盐坪坝组团连接起来。
2)道路等级与道路断面规划区道路共分为主干道(包括交通性和生活性)、次干道、支路三个等级。
交通性干道:主要是包括新宜南快速路、寨子山路(东环路)、庄快速度路,此三条快速路与长江南岸的城南快速路形成环状的交通干道系统,其中新宜南快速路、庄快速路按照双向8车道、50米道路红线宽度进行控制,两侧控制15米绿化带;寨子山路(东环路)按照双向6车道、40米红线宽度进行控制,两侧控制15米绿化带。
生活性干道:主要包括其它东西向主干道和南北向主干道,道路红线宽40米,老城区局部路段为30米,两侧控制10米绿化带。
次干道:次干道是联系区各功能区部与各片区主干道交通的道路,是主干道的延伸。
区次干道交叉口距离控制在400~700米左右,次干道红线宽度24~30米。
支路:支路是各功能区部的道路,是划分地块的主要道路,是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解决局部地区交通,支持服务各用地单位,支路网交叉口距离控制在250~300米左右,支路红线宽度控制在12~20米。
表2:临港经济开发区道路断面技术指标表注:“人”指人行道宽度;“非”指非机动车道宽度;“绿”:指绿化带宽度;“车”:指机动车道宽度。
3)路网刚性与弹性控制在临港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中,道路方面的投资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如何减少道路建设量,同时保障规划区的通达性和路网结构的完整性,是规划必须解决的问题。
同时在企业招商中,企业规模、进驻时间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硬性规定的道路网不一定能同时满足不同规模企业的需求。
为此,规划规定了路网的刚性和弹性控制原则。
规划规定:①快速路、主干道作为规划区中必要的、维护总体结构的道路网,原则上不得调整,以保证规划区路网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②支路作为主干道网络系统下的“毛细血管”,对促进整个道路系统的顺利运转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
考虑到支路主要在所处交通分区发挥重要作用,对整个路网的整体性影响不大,规划从可实施的角度出发,允许部分支路的线形走向可根据开发用地规模、进驻时间等因素灵活调整。
但一定要保证支路网的密度和所占用地面积率,以保证对相应交通流量的输导。
在市政建设上,尽量保证主管、干管随主次路网布局,次干管、支管沿支路网布局。
4)公共交通规划——大容量快速公交系统(BRT)规划为了加强临港经济开发区与中心城区的连接,方便整个市区东西向的交通,规划建议在宜南快速路设置公交快速道BRT。
公交快线以1000~1500米的距离设置站点,与普通公交网络相衔接,将极方便组团间的快速出行。
——公交首末站规划公交首末站作为常规公交线路的运营起讫点,是线路形成的关键因素和重要的保障设施。
在设置或调整线路时,必须考虑并落实首末站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