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设计背景国家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校课程多样化和个性化呼声日益强烈,教育的均衡化与优质化已成为基础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
国家相关教育改革文件中反复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同时也明确规定:“地方与学校开发或选用的课程占课时总比例的10%~12%。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学校课程开发已经成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
实施学校课程是实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发展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实施学校课程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学校课程的开发还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课程开发水平。
随着课程权利的再分配和学校自主权的加强,学校课程开发研究将会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精神。
学校背景:三大优势:1.学生素质:最大优势是学生的素养良好,有较好的家庭教育背景,家长对孩子的有较高的期望值,能够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等。
2.教师队伍:教师队伍优良,有较高的人文素养。
3.学校办学条件:新校的建立为实施课程改革提供了条件,我们有条件,也必须实施改革。
二个主要矛盾是孩子日益增长的能力培养需求与有限课程服务平台之间的矛盾。
学生较高的学习兴趣与有限课程教学手段之间的矛盾。
在这一背景下,需要在国家课程基础之上开发出能够满足孩子需求的学校课程。
为了全面实施学校学校课程的开发,进一步搞好课题研究工作,根据课改精神,编制我校学校课程设计方案。
二、指导思想从我校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出发,本着有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和开发新教育资源,依靠本校教师和专家、家长共同开发的原则开发具有26中特色的学校课程,以体现个体差异,全面育人的开发宗旨,为学生提供品德形成与人格发展、潜能开发与认知发展、身体与心理发展、艺术审美、综合实践等方面的学习经历,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发展。
三、开发目标(一)实现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培养目标学校的办学理念:厚积薄发、高端定位、科学发展、跨越提高办学目标:以制度建设为基础、民主办学为手段、人文管理为途径,建设一所让学生主动健康的成长,使教师智慧幸福的工作,促学校科学和谐发展的崇尚人文的现代化示范学校。
学生培养目标:公民意识领导素质创新精神国际视野教师发展目标:爱润点滴尽善尽美深受欢迎自成风格课程目标:在开足、开齐、开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形成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并进的多元课程格局,强调生活趣味性的价值取向、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价值取向和情感陶冶的价值取向,培育有个性的课程文化。
(二)学生目标1、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
2、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
4、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5、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
(三)教师目标1、培养教师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教育意识。
2、激发学生的潜能,积极参加学校课程开发的实验、研究。
3、鼓励教师在科研中求发展,在科研中求创新、在科研中求成长。
4、发挥教师在教科研及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四、开发原则1.主体性原则:以学校为主体,自主开发和发展的课程,应充分体现学校特色;体现教师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体现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主导。
2.自愿性原则:尊重学生的意愿,自选组制,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3.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从学生的能力、效果等差异出发因材施教,灵活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4.开放性原则:体现目标的多元性,内容的宽泛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评价的主体性、差异性,要注意充分发掘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和服务资源,服务于课程改革。
5.实效性原则:指学校课程开发中,学校不强调每门课程都必须有绝对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强调对学生有启发性,学有所思,注意结果的有效性、针对性。
五、课程结构及课时要求(一)课程结构(二)课程内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强调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体现国家(地方)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由各学习领域体现共同基础要求的学科课程组成,是全体学生必修的课程,同时要根据国家相关要求开足开齐规定的课程,完成相关课时任务。
限定选修课程:以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自我规划和自主选择能力为宗旨,着眼于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是一种体现不同基础要求,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文本的拓展,兴趣的回归)。
同时也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教研组从科学领域、体艺领域、实践领域等方面开设丰富多彩的拓展型课程。
自主选修课程:学校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根据现有的条件的资源、学生现状以及学生、学校、社会未来发展的要求所开发的各种课程。
1、教师从以下四个渠道挖掘教材资源:(1)自编教材;(2)选编教材;(3)选用优秀教材;(4)拓宽现有教材。
2、学校教材内容的选择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内容组织要强化活动设计和实践应用,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材内容应尽力图文并茂,并通过简要案例、对比分析、逻辑演绎等手段,促进学生理解内容。
内容表述要简明扼要、条理清晰、语言生动。
3、学校编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积极开发适合学生特点的电子教材,形成文字印刷教材、电子视听教材以及网络课程资源相结合的一体化教材。
关注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教材内容的互动性和生成性。
教材编制要重视开发和合理利用本区域所具有的教育资源七、课程的实施与管理(一)建立组织机构、明确任务职责1、成立校本课程发展委员会主任委员:1人。
副主任委员:3人。
成员:专家顾问、校长、干部教师代表、家长、社区代表等20余人组成。
2、成立学校校本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组长:校长副组长:分管副校长组员:教导处主任、学生处主任、教研组长、年级组长、高校专家、顾问、家长代表等组成职责:负责统筹规划和领导制定相关条例,加强管理和培训。
3、教导处职责:(1)在校长室领导下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组织教师申报课程。
(开设学校课程的教师,须填写申报书,撰写课程介绍,编写所开设课程的教案。
它包括以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课程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评价建议。
)(2)组织学校课程开发学术委员会成员对申报的课程进行评审,做出评价意见。
(3)提供课程菜单和课程介绍,组织落实课程表等工作。
(4)组织对教师的培训鉴定教师工作。
(5)负责建立学校课程授课教师档案,负责建立学校课程学生档案。
4、年级组职责:(1)开展学生选课指导,负责指导学生选择科目。
(2)负责向授课教师提供上课学生名单,协调、管理小组活动。
(3)建立学生选课登记表,记录学生学校课程学习情况,作为综合素质评价依据。
(4)汇总登记学生学校课程的学分。
5、教研组职责:(1)组织落实学校课程的开发与申报和实施工作。
(2)选编教研组《课程目录与课程介绍》。
(3)召集成员定期研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确定课程的具体实施方案。
(4)总结学校课程的实施情况。
6、授课教师职责:(1)撰写《课程教案》(包含以下项目)基本数据、课程情况和指导思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方式及教学方式、教材、学习评价方式等。
◎课程评价(主要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涉及评定方式、记分方式、成绩来源);(2)任课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按步实施、教导处随机听课、测评;(3)教师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学生考勤记录;(4)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5)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6) 任课教师要认真写好教学反思,及时总结经验。
(二)前期准备1、利用现有资源,征集教师意见,确定学校课程的具体内容。
2、将开发的课程纲要征求专家等代表的意见。
(三)培训师资1、学校课程理论。
内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学校课程标准及学校课程研究。
培训方式:讲座、研讨、网上自主学习、教师专业知识培训。
学校为担任学校课程的教师提供参加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培训条件或学校组织培训。
(四)撰写课程教案课程纲要阐明以下几方面内容:1、基本数据(课程名称、课程类型、使用教师、使用学生、时间、设计者等)2、课程的性质和指导思想。
3、课程的目标:(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4、课程内容。
5、学习方式及教学方式。
6、教材情况(自编、改编、借用等)7、学习评价方式(学习评价的指导思想、学习评价的方式等)(五)学校课程的实施教导处做好监控测评,参与听、评课的指导,调控学校课程实施情况,解决问题,总结经验。
(六)学校课程开设方式授课方式:每节45分钟。
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课堂组织:国家课程:班级授课制限定选修课程:班级授课制自主选修课程:由学生自主选修课程。
采取走班制。
确定选修该课程的学生后,选出一名课代表,协助授课教师做好学生考勤、作业完成等工作。
德育系列课程八、学校课程的评价学校课程开发的特殊性决定课程评价的特殊性。
学校课程开发强调学校的自主权,这就决定课程评价必然是一种内部评价;学校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是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特色的突显,这就决定了评价的多元性;学校课程开发的过程性,决定课程评价的过程性。
学校课程的评价着眼于学生的个性与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要从指导思想,师生参与程度,创造性的发挥学校办学育人的特色等方面,对学校课程和学生发展进行评价。
1、评价中的“三坚持”与“三原则”“三坚持”: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坚持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坚持评价内容的多维化;逐步建立电子化学生成长记录册,侧重学生的学习态度、能力、个性等方面的分析性、发展性评价,同时要逐步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
“三原则”:即“参与性原则”、“过程性原则”、“激励性原则”。
参与性原则:学校课程学习评价注重学生亲身参与和学生全员参与,强调课时计划规定的课时活动量的参与情况和参与态度的考核。
同时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并自觉参与评价。
过程性原则:学校课程学习评价要特别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和实践体验,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并且把对学生的评价与对学生的指导紧密结合起来。
激励性原则: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色,施展自己的才能,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勤于实践,勇于创新,不断促进学力发展。
2、学校课程评价的三个方面为了保证学校课程的开发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张扬学生的个性,彰显学校办学特色,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学校课程进行评价:课程纲要、课程实施、学生学业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