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怎样做小课题研究
小课题是以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课题,运用科研的方法,由教师个人或不多的几个人合作,在不长的时间内共同研究,促进对问题认识的提高或解决的小型的教育科学研究。
我们能够想象得到每位中小学教师每天被大量琐碎、无序、繁杂的各种问题所包围。
越是这样就越不能选择题目偏大的课题,以免出现课题大题小做的现象。
为了做好课题研究,我们应该是基于“小现象”、“小问题”的研究,其实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师做小课题研究重在选题,选题要切中要害,不能太大,要有实际意义的小问题才能算小课题研究。
怎样进行小课题研究呢?
1、选题切口要小。
这是开展小课题研究的基本点,新课改提出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合作、探究三大学习方式,你是就哪一种学习方式转变谈这个问题?这三种学习方式虽有区别,却有联系。
是怎样区别,又是怎样联系的?基层老师做课题,最好不要做这样的大课题,而应该选择预习、课堂听讲、作业等学习环节的一个方面来研究。
有老师选择“下课前五分钟的教与学”、“怎样提高教师发问的有效性”等选题是比较合适的,这是从教学过程的一个要素、一个环节、一个章节、一个案例、一个方面、一种现象等入手,简单明了,易于操作。
2、研究内容小处着眼。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应该从小处着眼,研究内容一般只针对教育教学实际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展开,可以是在班主任工作或在任教学科方面存在的问题,或只是一个教育教学细节。
例如“学生怎样倾听同学的发言”或者是“怎样培训学生的倾听能力”,
其研究的范围就让人一目了然。
3、着力小问题。
小课题研究目的是解决是教师遇到的一些细小问题,它贴近实践,扎根班级,扎根课堂,扎根学生,课题应在实践中不断修正。
例如“怎样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怎样指导学生背课文”、“学生上课懒得举手发言怎么办”等这样的小课题,以小见大,耐人寻味,解决的都是教师身边的小问题,好操作,易出成效,还可以尽快让教师体会到小课题研究的好处。
因此,在课题研究方案设计时,要根据研究课题的性质不同,操作方法应有不同的侧重:对于总结性的课题,要根据自身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或案例设计一套可操作性的模式和策略;对于问题性的课题,要着力分析问题的成因,阐述问题解决中所运用的方法以及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并对问题解决中的方法、过程详细阐述;对于应用性课题,即优质教育教学模式、方法的应用和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应用,首先要着眼于使这些模式、方法与理念的本土化改造,以适合于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然后再对这些方法、模式或理念进行分解和具体化,形成本地区可操作的模式与策略。
进行小课题研究的人员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几个人,如一个备课组,或是教师自愿组成的一个团队。
人员构成应尽量简单。
我们从杂乱无序的教育教学中梳理出科研着手研究的真切问题,是一项从事课题研究的重要能力。
而且从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提炼和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对教师和学校来说都是一件有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