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中小学校食堂推进“五常法”管理的建议
“五常法”即常组织、常整顿、常清洁、常规范、常自律的简称,是当今餐饮行业广为推崇的先进的自身卫生管理模式,也是强化餐饮经营卫生意识,提高卫生管理水平,促进员工自律,消除餐饮卫生安全隐患的一种有效手段。
“五常法”的要义是“工作常组织,天天常整顿,环境常清洁,事物常规范,人人常自律”。
运用“五常法”管理能对餐饮行业的安全、卫生、品质、效率、形象等进行科学有效地提升,是生产高品质产品、提供高品质服务、杜绝减少浪费、提高效率、树立形象的最佳途径。
目前我国已有少部分地方的中小学食堂度试行了“五常法”管理,而较多的地方特别是农村中小校都未开展。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学校食堂餐饮管理上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基础设施条件差,房屋陈旧,场所窄小,无法与用餐规模相适应;
2、卫生条件较差、设施设备陈旧,室内地面排水不畅,污物不及时清理,存在有蜘蛛网、铁锈、霉斑、苍蝇、蟑螂及老鼠屎等现象,冷藏设备达不到要求;
3、通道及功能区存在交叉污染,粗加工、切配、饭菜存放、出售、清洗消毒间未单独设立或功能不清,与垃圾、废物、养殖场等距离较近,污水排放沟未加密封不及时清理;
4、餐具消毒、留样、索证索票、食品制作操作等管理制度不规范、执行不到位,肉类未能索取、保存检疫证,豆腐制品基本都是未经QS认证的无证产品,有的还存在违法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现象;
5、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低,素质不高,培训不位甚至有的未经任何培训即上岗,缺乏卫生及营养知识,法律意识淡薄,有的还未取得健康证;
6、物品未按规定存放、记录不规范,大米、佐料、干品等物品存放间无防尘、防潮、防虫、防鼠、通风等设施,存在冷菜、剩菜随意摆放等现象
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食堂管理,提高学校食堂餐饮卫生管理水平,强化学校管理者及食堂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确保广大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防止群体性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建议在中小学食堂推进“五常法”管理: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实施“五常法”管理是促进学校食堂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需要。
为此,各学校要站在对学生和学生家长负责的高度,充分认识“五常法”管理对餐饮食品安全保障重要性的现实意义,积极推广实施“五常法”管理模式,形成齐抓共管、分工负责、上下联动的学校饮食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2、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学校是推进食堂“五常法”管理工作的责任主体,建立和完善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明确校长
为第一责任人,要将“五常法”管理列入对学校考核的重要内容。
各学校要成立学校“五常法”管理组织机构,具体负责“五常法”管理各阶段工作的开展,制订内部管理制度和考核机制,定期开展检查评比,确保“五常法”管理取得实效。
餐饮监管部门要将量化分级管理与“五常法”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把“五常法”管理纳入量化分级管理评估体系,切实构建食品卫生安全管理体系。
3、加强培训,积极实施。
学校要在餐饮监管部门指导下开展工作,餐饮监管部门要积极做好培训、指导、监督工作。
学校要组织食堂员工学习规章制度,理解规章制度,遵守规章制度,切实使每位员工形成良好工作习惯,努力营造人人“五常”,事事“五常”,时时“五常”的氛围。
为使全市学校食堂“五常法”管理工作有一个较高的起点,原则上要求,各学校食堂需制作的五常资料、五常表格、五常制度、上墙标识、宣传画册等要做到整齐划一。
实施“五常法”过程中,食品容器、地面标线、物品标签等要做到统一整齐,经久耐用。
4、密切配合,监督管理。
教育部门、卫生部门、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对学校的“五常法”管理工作进行的考核和督查,定期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查,把此项工作作为学校年终评先的重要内容之一,确保“五常法”管理在学校食堂稳步、有序、有效地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