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证影视剪辑中的幻觉第一节验证影视剪辑中的幻觉 (2)一、似动现象 (2)二、完形幻觉 (3)实训内容:验证幻觉在剪辑中的作用 (4)实训一、验证似动现象 (4)实训二、验证完形理论 (5)蒙太奇理论把镜头作为影视表意的最小单位,强调镜头之间组合的随意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影视表意的不确定性。
由此更深一步的探究影视表意的特点会发现:影像由表现对象、光线、色彩、构图、声音共同构成,影像构成的复杂性使得影视有最小的时间单位―一个画面,但没有最小的信息单位。
因为即使在最小的时间单位―一个画面里,(当然一个画面也是一个镜头,从理论上说镜头最短可以是一个画面,最长可以是无限,只要有足够长的胶片或者磁带。
)也包含了对象、光线、色彩、构图、声音五个元素。
要说明的是,由于听觉的感知特性,一个画面中的声音由于太过短促,往往无法辨认,也就不具备表意的功能,声音必须在足够长的镜头里才能进行意义的表现。
在上述元素中,除了表现对象本身是固定不变的,其他元素都可以在人为作用下发生变化,而每一种元素的变化都会影响意义的表达。
不同的光线、色彩、构图、声音组合会引起个体不同的视觉、听觉反应,从而形成不同的心理反应,影响最终的意义。
而且由于程度上的差异,光线、色彩、构图、声音本身还可以有很多的变化,根据排列组合的原理,其意义生成的可能性绝对是一个天文数字。
因此,在影视中,如何表现比表现什么更为重要。
例如同样表现月亮这个所指,文字的意义是固定的,不管是用什么颜色,什么字体来写这两个字,它们所指向的意义只有一个。
但对于影像表意而言,即使在表现对象一致的情况下,当其他四种元素发生改变后,意义就产生新的变化。
而除了表现对象是一种客观存在之外,其他四种元素都是可以人为控制的。
因此影视不单纯是“物质现实的再现”, 影视表意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不但“拍什么”由主观选择决定,“怎么拍”更具有很强的主观性,特别是在今天,影视剪辑已经进入了数字时代,由于数字技术的发展,对影像的后期处理几乎可以到达随心所欲的地步。
如果加上声音元素的变化,情况更为复杂,意义的变化就更大了。
假设是全暗的一个画面,什么都看不见,只有悠扬的琴声和渔歌互答的声音,观众的联想是渔舟唱晚。
一旦变成虎啸狮吼,狂风中树枝摇晃、断裂的声音,观众联想到的是荒山野岭。
著名的电影理论家周传基教授曾经做个一个实验,选取电影《碧海蓝天》中的一段镜头,一个女子在海中游泳。
配上不同的声音,一是美妙抒情的音乐,让人觉得那女子似乎是海中的精灵,在翩翩起舞。
另一种是配上悲哀、不详的音响,观众的感觉是那个女子即将溺水而亡。
不可思议,但又是客观的存在。
影像表意的主观性和不稳定性也就可见一般。
忽略了任何一个因素都可能使意义的表现出现偏差。
镜头构成的多元性使得在影视剪辑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上下镜头间单个视听元素的匹配,又要综合各个元素找到镜头的整体感觉,以期望给观众留下视觉和心理上的和谐。
因此,本章将通过各个视听元素的单项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各个视听元素的剪辑规律,培养良好的镜头组接的直觉感受。
第一节验证影视剪辑中的幻觉实训目的:幻觉是视听语言的基础,影视运动、立体感的形成都建立在幻觉的基础上,观众之所以能在二维的银屏上看到立体的影像,从一个个静态的画面里感觉到运动都是因为幻觉的原因。
在实际的剪辑应用中,幻觉的作用很多,本节的实训目的就是通过具体的实训内容验证幻觉的存在以及幻觉在影视创作尤其是剪辑过程中的作用。
在进行具体的实训练习之前我们先梳理回顾一下有关幻觉的理论:一、似动现象似动现象是现代心理学对影视运动的视觉解释,它强调在由静到动的幻觉形式中主体的心理认识和心理补偿机制的重要性。
雨果·闵斯特堡认为“观众所看到的运动好像是真正的运动。
实际上是他自己心中制造出来的。
连续的画面的残像,并不能完全替代尚未中断的外部刺激,这就是说,其中的必要条件是内在的心理活动,把支离破碎的局面统一起来,形成连续运动的观念”(《电影语言学导论》,黄磊磊,中国电影出版社,第23 页)也就是说观众在看到这些事实上是静的画面时,首先承认这组连续出现的姿势不断在变化的影像是同一个对象的次序运动,而两个画面之间视觉形象残缺部分则由观众根据自己的生活感知经验做了心理补偿。
而视觉残留的重要性仅仅表现为它可以使运动的幻觉更为连贯流畅。
通俗的说,就是由于人的某种视觉感知特性,会把一组连续出现的静止画面看成是运动的。
二、完形幻觉以Gestalt 为名的“完形”心理学(Gestalt psychol 昭y )于20 世纪初发源于欧洲,它主要是在研究人类知觉与意识上的问题。
认为人类对于任何视觉图像的认知,是一种经过知觉系统组织后的形态与轮廓,而并非所有各自独立部份的集合。
“完形”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认为:部份的总和不等于整体,因此整体不能分割,各部份也由整体所决定。
也就是说,人们较容易也更有可能看到的是一个事件的整体,而不是构成这一事件的各个个体之和―假设这些个体式组合在一起的。
由此推论,人们在欣赏一个画面或一个场景时,画面里的每一个部份形成了各自独立之视觉元素,如果想让观者留下深刻的视觉认知,元素与元素之间必须彼此产生某种形式之关连。
作为一名电视编导,你的大脑必须根据你以往的经验和你的基因中所体现的远古祖先的经验,通过发现各个部分的最优组合,主动地构造这些“整体”。
这种组合最有可能对应于真实世界中某个物体的有关方面。
很明显,重要的是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影视剪辑是信息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组合,它可以使观看者通过组合掌握最大量的信息。
完形理论在影视剪辑中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运用完形理论可以在保证观众拥有完整感觉的同时实现影视时间和空间的省略。
因为根据完形心理学,即使中间的过程有所省略,观众仍然会根据自身的经验把被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
例如电影《巴顿将军》中有这样一组镜头。
镜头一:一个美军士兵开枪瞄准准备射击。
镜头二:被击中的秃鹜。
镜头三:士兵持枪,枪口向天。
这三个镜头的剪辑过程中省略了士兵收枪的过程,但观众仍然会感觉到这个过程的存在。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找到这个段落观察一下,看是否会产生上述的幻觉。
在正常情况下,观众都会产生这样的幻觉,原因在于影视的幻觉是建立在观众的视觉心理经验基础上的,很多时候是不受人的主观控制的。
即使告诉观众这是幻觉,比如影视实际上是由一幅幅静态画面组成的,你把这个事实告诉观众,但所有人仍然看到了运动。
利用影视的完形幻觉,就可以在固定的时间内表现或提供更多的信息量。
因此,完形理论在影视运动、时间、空间、时空结构及叙事等方面的剪辑上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实训内容:验证幻觉在剪辑中的作用实训一、验证似动现象1、实训过程(1)找一个眼睛从闭上到睁开的小景别镜头。
镜头中眼睛的运动要让人能明显感觉到。
如果没有现成的镜头可以自己拍摄一个。
(2)选择素材中眼睛完全闭上的一帧延长到一秒,眼睛完全睁开的一帧延长到一秒然后把这两段静止镜头连接,观察镜头连接后的效果。
形成的视觉效果是似乎看到了眼睛从闭上到睁开的完整动作过程。
(3)反过来,先用眼睛完全睁开的一帧延长到一秒,再接眼睛完全闭上的一帧延长到一秒,形成的视觉效果是似乎看到了眼睛从睁开到闭上的完整动作过程。
(4)举一反三,大家可以任意选择一个完整动作的开始一帧延长到一秒,然后接由动作结束的那一帧延长到一秒的镜头段落,虽然是静态画面连接但会有运动的感觉。
(5)拍摄或用Phot0Shop 制作一个圆型的图案和一个和圆同半径的等边三角形,把这两个图形以每 6 帧的长度进行连接,形成的视觉效果是圆形缩小变成三角形,三角形膨胀变成了圆形。
实训二、验证完形理论1、实训过程(1)从某一电影电视节目中选择或拍摄任意一个运动镜头,剪去运动过程其中的一部分,观察剪辑后的效果,会发现被剪去一部分的运动镜头给人的感觉仍然是完整的,只是感觉动作过程加快了。
(2)选择一个汽车出画的镜头,当汽车还有四分之一留在画框内的时候选择剪辑点和下一个镜头连接,观察剪辑后的效果;当汽车还有三分之一留在画框内的时候选择剪辑点和下一个镜头连接,观察剪辑后的效果;当汽车还有二分之一留在画框内的时候选择剪辑点和下一个镜头连接,观察剪辑后的效果。
直到镜头连接明显感觉汽车没有出画为止。
在很多位置,虽然汽车还没有完全出画框,但给人的感觉汽车完整地出画了。
这是因为根据完形心理,人会根据自身的经验把不完全的动作补充完整。
(3)选择速度不同的汽车出画的镜头,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练习,试验运动速度对出画感觉的影响。
(4)选择一些汽车入画的镜头用汽车出画的幻觉规律进行剪辑。
试验汽车入画多少感觉最好。
2、实训结论通过实训内容让学生自己证明似动现象确实存在,帮助学生加强了对似动现象理论的认识,同时,实训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模仿的技巧―可以利用似动现象这一视觉幻觉在影视作品中用静态画面剪辑出运动的效果。
完形理论实际上涵盖了很多剪辑法则的基础,这里只是用两个具体的实训内容让大家感受一下完形理论的意义。
在剪辑实践过程中可以灵活运用完形理论实现很多目地。
尤其是在广告等时间短小的节目类型中,运用完形理论意义更加明显。
比如可以用上面的方法,使每一个运动镜头都缩短一些,在确保意义表述的同时,节省了时间,可以表现更多的内容。
或者当节目时间超过规定时间,而所有的镜头又都无法删除的时候,也可以运用这一方法使节目时间适当缩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