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形象的含义
2、掌握鉴赏诗歌形象的方法、技巧。
3、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鉴赏诗歌形象的方法、技巧
【教学方法】方法点拨与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考纲解读
三、高考导航题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7-8题。
(6分,每小题3分)
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7、对这首诗的一、二句写作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比的手法,诗人颂秋与前人悲秋对比。
B、拟人的手法,将秋天当作一个人来描写。
C、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秋天比喻成古人。
D、运用了对仗的手法,词义词性两两相对。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盛赞秋天的美好,反映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
B、借托鹤飞云霄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奋发向上的精神。
C、既描绘了秋高气爽,鹤飞云霄美景,又抒发了诗人积极乐观的情怀。
D、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人以秋自喻,以春喻人,表达了强烈的自信。
四、鉴赏诗歌形象
(一) 鉴赏诗歌形象的目标
(二)诗歌形象的含义
(三)人物形象鉴赏:
1、人物形象的含义
2、人物形象鉴赏的方法
方法一:知人论世,关注背景,把握人物形象。
例题:山中与幽人对酌
李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简要赏析“我”的形象特点:
方法二: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及细节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例题: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的地方。
问:这首诗塑造了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什么情感?
(四)意象的鉴赏
1、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的感情。
例题:台城(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1)、全诗描绘了哪些意象? (2)、抒发了什么情感?
2、了解传统的审美习惯,抓意象的特殊内涵。
例题:明君词(陈昭)
跨鞍今永诀,垂泪别亲宾。
汉地随行尽,胡关逐望新。
交河拥塞雾,陇日暗沙尘。
唯有孤明月,犹能远送人。
[注]明君:王昭君
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三联通过“拥”“暗”写出了边塞早晨雾气弥漫,大漠黄昏落日暗淡之景。
B、第四联赋予明月以人情,抒写出昭君对汉地无尽思念和在胡地的孤寂哀愁。
C、诗中流露出作者对名族融合的真诚向往。
D、这首诗歌咏的是王昭君初别汉宫远赴塞外的悲怨离情。
3、把握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
例题: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对这首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用花落、山空、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描写,来反衬出春山月夜的静寂。
B、诗人将静和动巧妙地统一在本诗中,构成动人的意境。
C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不堆砌典故。
D、全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而幽远的山月夜图,表达了作者对山中春景的喜爱之情。
(五)、小结
五、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两题。
梅花(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
(1)、对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写听说梅花被早上的风吹开。
B、次句写观赏已开的梅花。
C、第三句的“何方”,是“什么地方”之意。
D、末句希望每株梅前都有个放翁,以便尽情欣赏梅花之美。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点出“梅花”,有点题之妙。
B、次句写出红梅盛开,画面广阔。
C、第三句提出问题,表达愿望。
D、第三、四句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作者对梅花的喜爱。
2、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①此诗系王安石晚年所作。
此前诗人亲手创立的新法被一一废止。
陂:池塘,这里指池边或池中小洲。
A、前两句写花开。
“影”指杏花在池中的倒影。
杏花临水,岸上的杏花和池中倒影都占尽春光。
B、后两句写落花。
意思是杏花被春风吹落,如雪飘飞,坠入池中,也绝对胜过委身泥中任人践踏。
C、前两句主要写景,用的是比喻。
后两句主要是抒情,用的是拟人,后两句写落花如人一样失意,表现落花那种失意时,宁肯受贬斥也绝不甘心受辱的品格。
D、这是一首咏物写志的诗。
诗人借咏杏花,含蓄地表现自己志洁行芳,义不可辱的高贵品质。
3、请简要赏析下面词中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
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
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靠近水的地方,古时常用来泛指隐士居住之地,这里是指作者位于镜湖之滨的家乡。
备考资料:古典诗词意象特有的情感内涵
1、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
月亮是思乡念亲的代名词。
2、杨柳:“柳”与“留”谐音,古人以折柳表惜别。
3、长亭:在中国古典诗歌中,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4、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别之所。
5、班马:班马为离群之马,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
6、芳草:喻离恨
7、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8、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9、杜鹃鸟: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
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在一
起。
10、乌鸦: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11、猿啼: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
12、流水: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思连在一起。
13、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14、鸿鹄: 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
15、蝉: 以蝉喻品行高洁。
寒蝉又是悲凉的同义词
16、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17、松柏: 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18、梅花: 寄托高洁的品格。
19、莲:“莲”与“怜”谐音,借以表达爱情。
20、红豆: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21、琴瑟:(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
(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21、鸿雁:诗人常用“鸿燕”、“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
22、连理枝、比翼鸟:连理枝指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
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
古典诗歌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
23、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
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
23、楼兰“楼兰”代指边境之敌,“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近年来高考《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考点要求是:(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由此要求我们可以看出,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是诗歌鉴赏的前提,是基础。
只有正确理解诗歌中的“形象”,才能准确的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体味其中的艺术魅力。
2、学生情况分析:
分析高考考点,高考所选择的诗歌材料应会比较浅显,学生能初步读懂。
经过高三的一轮训练,学生对诗歌主观题的命题形式已经基本了解,但在真正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把相关的表达技巧与具体的
诗句联系分析,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
所以,本节课的设计把训练学生的整体鉴赏诗歌能力和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作为教学重点。
3、教学方法分析:
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等优点,由于学生文化底蕴较弱,诗词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差等特点,本节课将采用音乐、动画、图片等营造诗歌气氛,来调动学生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着力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总结和学生的朗读、讨论、训练、互动等形式来活跃课堂气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得分率的目标。
【媒体准备】多媒体电脑、自制教学软件、实物投影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