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2章 土地利用规划原理和原则
第2章 土地利用规划原理和原则
第一篇 土地利用规划总论
第二章 土地利用规划理论和原则
一、土地利用规划理论
1、地租和地价理论
马克思认为一切形态的地租都是土地 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 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一切地租都是剩 余的劳动的产物, 余的劳动的产物,是以土地所有权的存在 为前提的。 为前提的。马克思依据其产生的原因和条 提出级差地租、 件,提出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 三种形态。 三种形态。
(二)韦勃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
1、区位因素及其体系:韦勃认为影响工业区位的 区位因素及其体系: 因素主要是经济方面的因素,称为“区位因 区位因素包括: 素”。区位因素包括: 按作用程度划分: 按作用程度划分:一般性区位因素和特殊性区 位因素。 位因素。 按作用方式划分:区域因素, 按作用方式划分:区域因素,集聚因素和分散 因素。 因素。 按区位因素的属性划分: 按区位因素的属性划分:自然技术区位因素和 社会文化区位因素 。
例1: A、B、C三地都可种植某种农作物,产量都为1吨/ 三地都可种植某种农作物,产量都为1 亩 , 在城市的市场价格都为 800元 / 吨 , 生产成本都为 在城市的市场价格都为800 元 600元 600元/吨,单位运输价格10元/吨公里。 单位运输价格10元 吨公里。 A距城市10公里 , B距城市20公里 ,C 距城市30公里 距城市10公里 距城市20公里 距城市30公里 计算利润公式:利润=农产品销售价—生产成本— 计算利润公式:利润=农产品销售价—生产成本—运输费 用 (1)运输费用: A:10公里*10元/吨公里=100元 10公里*10元 吨公里=100元 B:200元 200元 C:300元 300元 (2)利润: A:800元-600元-100元=100元 800元 600元 100元 100元 B:800元-600元-200元=0元 800元 600元 200元 C:800元-600元-300元= -100元 800元 600元 300元 100元
(2)分散因素
若干工厂集中于一个地点, 若干工厂集中于一个地点,会引起房 地产价格上涨, 地产价格上涨,从而导致各工厂的租金支 出增加。因此, 出增加。因此,一些工厂宁愿离开工业集 中区,搬到或新建在工厂较少的地点去。 中区,搬到或新建在工厂较少的地点去。 但前提条件是看集聚给企业带来的利益大 还是房地产价格上涨造成的损失大。 还是房地产价格上涨造成的损失大。 韦氏确定合理工业区位的过程:根据 韦氏确定合理工业区位的过程: 运输指向来确定工厂的运费最小点; 运输指向来确定工厂的运费最小点;根据 劳动指向修改上述结果, 劳动指向修改上述结果,造成工业区位的 第一次形变;根据集聚(集中和分散) 第一次形变;根据集聚(集中和分散)因 素指向修改上述结果, 素指向修改上述结果,造成工业区位的第 二次形变,得出合理的区位。 二次形变,得出合理的区位。
(二)适度规模和适度规模经营
根据上述规模经济变化的规律,就 根据上述规模经济变化的规律, 要在生产资源投放总量上做到适度, 要在生产资源投放总量上做到适度,即 要求“适度规模” 要求“适度规模”。
3、土地区位理论
所谓区位 所谓区位,就是从空间的观点确定
地理现象位置、 距离、 规模、 地理现象位置 、 距离 、 规模 、 结构的合 理性。 理性 。 区位研究的目的是寻求地理事物 存在的地域内在规律。 存在的地域内在规律 。 区位是空间区域 的综合体, 包括自然地理区位、 的综合体 , 包括自然地理区位 、 经济地 理区位和交通地理区位。 理区位和交通地理区位。
2、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一)报酬递减规律含义
报酬递减规律是在一定条件下,生 报酬递减规律是在一定条件下, 产过程中投入生产因素(资源) 产过程中投入生产因素(资源)的量与所生 产的产品量之间的关系受自然限制的一 条定律,它适用于一切生产活动。 条定律,它适用于一切生产活动。
平均报酬,因此,平均报酬一直处于递增状态 。 平均报酬,因此, 的D点,变动资源投入量Q点至边际报酬等于零的 变动资源投入量Q K点。 报酬变化的第三阶段。 报酬变化的第三阶段 。 其主要特征是边际报酬为 负值,即增加变动因素的投入, 负值 , 即增加变动因素的投入 , 反而使总报酬减 显然,变动因素的投入不能推进到第三阶段。 少 。 显然 , 变动因素的投入不能推进到第三阶段 。 变动因素的投入既不能停留在第一阶段, 变动因素的投入既不能停留在第一阶段 , 又不能 推进至第三阶段, 推进至第三阶段 , 则一定在第二阶段存在最佳投 入量。 入量。
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A、B、C三地种植同一种农作物,农 产品销售价、生产成本都相同(生产能力、经 营能力相同)而利润不一样,A 100元(赢 营能力相同)而利润不一样,A为100元(赢 利), B为0元(不赚不亏), C为—100元 100元 (亏本)。这种利润的差异仅仅是因为产地到 市场的距离不同(引起的运费成本的不同)而 导致的。在此作为一个经济人,他就要根据利 润决定种植什么,不能种植什么,也就决定了 农业的土地利用。在B点利润为0 农业的土地利用。在B点利润为0,就应是种植 该作物种植的临界点, B点以远就不宜种植该 作物,也就是B 作物,也就是B点以远不会出现该农作物的利 用类型了。
(二)屠能农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
1、屠能区位论的基本经济分析: 屠能区位论的基本经济分析: P =V -(E +T ) --利润 --市场价格 --生产 P -- 利润 V -- 市场价格 E -- 生产 --运费 成本 T--运费 P+T=V-E=K K是一个常数,也就是说,利润加运 是一个常数,也就是说, 费等于一个常数。 费等于一个常数。其意义是只有把运输费 用压到最低,才能将利润增加到最大。 用压到最低,才能将利润增 韦勃就此公式阐明了三个基本原则: 第一,原材料系数< 的工业, 第一,原材料系数<1的工业, 即运进工 厂的物质总重量<运出工厂产品的总重量,为 厂的物质总重量<运出工厂产品的总重量, 节省运输费用计, 节省运输费用计,工厂应设在产品的中心消费 区。 第二, 原材料系数> 的工业, 第二 , 原材料系数 > 1 的工业 , 即运进工 厂的物质总重量>运出工厂产品的总量, 厂的物质总重量>运出工厂产品的总量,为节 省运输费用计,工厂应设在稀有原材料产区。 省运输费用计,工厂应设在稀有原材料产区。 第三,原材料系数= 的工业, 第三,原材料系数=1的工业, 即运进工 厂的物质总重量与运出的产品重量相等, 厂的物质总重量与运出的产品重量相等,工厂 应选择在工厂和原材料产地之间的某一地点。 应选择在工厂和原材料产地之间的某一地点。
2、屠能圈:根据假设条件以及基本的经济分
析,屠能在其“孤立国”一书中,提出了六种耕 屠能在其“孤立国”一书中, 作制度,每种耕作构成一个区域(见图1-2-2), 作制度,每种耕作构成一个区域(见图1 且每个区域都以城市市场为中心, 且每个区域都以城市市场为中心,围绕城市呈同 心圆状分布,称作“屠能圈” 心圆状分布,称作“屠能圈”。 第一圈——自由农作圈 第一圈——自由农作圈 第二圈——林业圈 第二圈——林业圈 第三圈——谷物轮作圈 第三圈——谷物轮作圈 第四圈——草田轮作圈 第四圈——草田轮作圈 第五圈——三圃式农作圈 第五圈——三圃式农作圈 第六圈——放牧圈 第六圈——放牧圈 六圈以外, 六圈以外,为没有或只有较小开发价值的荒 野。
4、集聚与分散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1)集聚因素
生产或技术集聚:主要通过两种方式。 生产或技术集聚: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其 一是由工厂企业规模的扩大带来的。 一是由工厂企业规模的扩大带来的。 其二是同一工业部门中,企业间的协作,使各 其二是同一工业部门中,企业间的协作, 企业的生产在地域上集中,且分工序列化。 企业的生产在地域上集中,且分工序列化。社 会集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大城市的吸引, 会集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大城市的吸引, 交通便利以及矿产资源丰富使工业集中; 交通便利以及矿产资源丰富使工业集中;二是 一个企业选择了与其他企业相邻的位置, 一个企业选择了与其他企业相邻的位置,获得 额外利益,如共同使用专门设备,共同利用市 额外利益,如共同使用专门设备, 政工程设施,共同利用劳动力市场等, 政工程设施,共同利用劳动力市场等,使工厂 生产成本降低。 生产成本降低。
1、规模收益递增。即规模扩大后,收 规模收益递增。即规模扩大后, 益增加的幅度大于规模扩大的幅度, 益增加的幅度大于规模扩大的幅度,但规模 的扩大是有限的,超过一定限度后, 的扩大是有限的,超过一定限度后,规模收 益递增将变成规模收益递减。 益递增将变成规模收益递减。 规模收益递减。即规模扩大后, 2、规模收益递减。即规模扩大后,收 益增加的幅度小于规模扩大的幅度, 益增加的幅度小于规模扩大的幅度,或收益 绝对减少而出现边际收益为负数, 绝对减少而出现边际收益为负数,这是规模 不经济的结果。 不经济的结果。 规模收益不变或“固定规模报酬” 3、规模收益不变或“固定规模报酬”。 即规模增加幅度与收益增加幅度相等。 即规模增加幅度与收益增加幅度相等。出现 这种情况通常是过渡性的,并不多见, 这种情况通常是过渡性的,并不多见,也不 可能持久。 可能持久。
3 、 劳动成本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 劳动成本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韦勃为分析劳动成本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韦勃为分析劳动成本对工业区位的影响,提 出了劳动成本指数、 出了劳动成本指数、地域重量和劳动系数的 概念。 概念。劳动成本指数是指制造一单位产品所 支付的平均劳动工资; 支付的平均劳动工资;地域重量是指每生产 一单位产品所需运输的总量; 一单位产品所需运输的总量;劳动系数则是 劳动成本指数与地域重量的比例。 劳动成本指数与地域重量的比例。 劳动系数=劳动成本指数/ 劳动系数=劳动成本指数/地域重量 劳动系数大,表示劳动成本高、 劳动系数大,表示劳动成本高、运输成本低 其工厂厂址的选择, 的,其工厂厂址的选择,应离开运输成本最 低点偏向劳动成本较低点, 低点偏向劳动成本较低点,最终使产品成本 下降。 下降。
3.1 农业区位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