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报任安书》复习(1)(1)
《报任安书》复习(1)(1)
李陵之祸的故事
天汉三年(前98),司马迁四十八岁。这是 《太初历》颁布后的第七年,他埋头撰述《史记 》的工作,正当"草创未就"之时,突然飞来了横 祸,受李陵案的株连被下狱受腐刑。这场灾祸使 司马迁蒙受人间的奇耻大辱而导致了重大的思想 转变,直接影响到《史记》的写作。司马迁抒愤 寄托,强烈地表达他的是非观点和爱恨感情,从 而升华了《史记》的主题。因此,对李陵之祸的 前因后果,以及司马迁受祸后的心态,都需要作 全面深入的探讨,才能说明司马迁立场、思想的 转变,以及怎样发愤著书。
体裁解说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 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 信题多为:
“报……书”《报任安书》(司马迁) “答……书”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与……书” 《与朱元思书》(吴均) “上……书” 《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 “寄……书”《寄欧阳舍人书》(曾巩)等等。
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一方 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 尽力为李陵辩护。他认为李陵平时孝顺母亲,对朋 友讲信义,对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有恩信,常常奋 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的风范。司马迁痛 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他们如今见 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夸大其罪名。 他对汉武帝说:"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 孤军奋战,杀伤了许多敌人,立下了赫赫功劳。在 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然奋 勇杀敌。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自己虽陷 于失败之中,而他杀伤匈奴之多,也足以显赫于天 下了。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 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
作业:绿皮书第387页
第二课时
【情境默写】
1.太史公写作《史记》的目的是 “亦欲以究天 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 2、《报任安书》中司马迁提出的关于生死价值 的句子是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 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 3.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表述自己惨受宫刑 而没有以死殉节的原因的句子是“所以隐忍苟 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 ,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对生死的认识
死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源自一毛,与 蝼蚁何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 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易
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 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 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 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 之分矣,何至自湛溺累绁之辱 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 况若仆之不得已乎!
安书》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史 记·滑稽列传》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 记·淮阴侯列传》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史记·项羽本纪》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史记·项羽本纪》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史记·项羽本
纪》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史记·张仪列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史记·太史公自序》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写作素材积累:
1.生命的价值在于为什么而献身:人固有一死,或重 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2. 逆境出人才,磨难出成绩:盖文王拘而演《周 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 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3.忍辱求生,必有所图:所以隐忍苟活,函于粪土之 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 表于后世也。 4.人生多顾虑,哪能自专由: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 父母,顾妻子 5.大勇不莽撞,小怯犹可为: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 慕义,何处不勉焉 6. 发愤著书:《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 作也。
李陵之祸的故事
李陵是名将李广的孙子,骑射技术有乃祖李广 之风,谦虚下士。公元前99年五月汉武帝下达了出 击匈奴的动员令。秋九月,李陵率五千骑兵出酒泉 ,击匈奴右贤王于天山。汉武帝派老将路博德率领 骑兵一万为他的后援。李陵终因寡不敌众,粮尽矢 绝,在离边塞仅有一百多里的地方,李陵全军覆没 ,投降了匈奴。老将路博德为李陵后援,汉武帝让 他别出西河,使得李陵孤军奋战而无救,这是汉武 帝调度失计演出的悲剧。
《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 史中的第一部,鲁迅赞誉它为
“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 著。
《史记》它与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合称“前四史” 。
[传世名句】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史记·留侯世家》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史记·报任
课文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先说明任安来信的内容, 再就答复迟表示歉意。(1—2)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自己的荣辱观和 生死观,说明受辱不死的原因。(3-4)
第二部分:说明完成《史记》,可偿 前辱之债。(5-6)
第三部分:是书信的结尾。司马迁再 次向任安表述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7)
一、词类活用
⑴名词活用作动词:
报任安书复习
第一课时
作家作品 司马迁和《史记》
司 马 迁 , 字 子长。西汉( 朝 代 )史学 家 ,文学家 和 思想 家。其父司马谈是汉朝 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
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元封三年任太史令, 后因替李陵 辩解,得罪下 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 著史籍。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 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 纪传体通史,对后代 史学有深远的影响。对许多历史人物的叙述,
写作背景 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
封回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 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 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 ”。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 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后任安 因罪下狱,被判死刑,司马迁才给他写 了这封回信。
4.《报任安书 》中描写古代“贤圣”历尽磨难,强 志不屈,献身著述的句子是“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文王拘而 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 ) ;屈原 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 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 篇,( 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 。” 5. 《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对古代圣贤历经磨难著述 丰富总体评价的句子是“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 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 断足,终不可用,( 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 ) ,思垂 空文以自见。”
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 括十二本纪 、三十世家 、 七十列传、
十表 、 八书 、
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 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 的历史;
本纪: 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 世家: 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 列传: 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 表: 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书: 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责
债
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以
已
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彊颜耳,曷足贵乎?
解释 遭受杖刑 用棍子或竹板子打 碰撞 法网
指下狱受刑
四、虚词
五、本文涉及到的大纲规定的文言实 词
安被诚辞从当道得殆非 复负盖故顾固国过何恨或 及假间见就弥莫亡乃迁请 穷去如若胜使识是适书私 素徒亡王望恶相信只悉行 幸修要易再诸卒走知
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自古而耻之
(耻,以……为耻)
二、古今异义 (1)、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 言。 意气:古——情意。 今——由于主观和偏激而 产生的情绪;意志和气概。 (2)、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发愤:古——抒发愤懑。 今——也作发奋, 指决心努力。 (3)、下流多谤议。 下流:古——负罪受辱的处境。 今——卑鄙 龌龊。
3、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 焉。 (3分)
4、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3分)
六、翻译下列句子: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译】:人本来会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要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要轻,( 这是)由于(他们)所追求的不一样的缘故。 2、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用了互文手法) 【译】:由此说来,勇敢或怯懦,坚强或软弱,都是由形势决定的。 3、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注意“所以……者,……也”的句式,及“恨”的意动用法) 【译】:(我)之所以能忍受耻辱,苟且偷生,被囚禁在粪土一般的牢房里却不推辞,是因为 对我的心愿尚未完全实现,平平庸庸地死了,文采不能在后世显露而感到遗憾。 4、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shēng)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译】:古代拥有财富、尊位而姓名埋没的人,数也数不清,只有卓越超群的人才为后人所称 道。 5、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译】:(此书的)草稿还没有完成,恰好碰上这件祸事,惋惜它没有完成,因此(宁愿)接 受宫刑而没有怨怒的表情。 6、身直为闺閤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注意 互文的修辞) 【译】:我自己只是一个皇宫里的小臣,怎么能自身引退、过山居穴处的隐士生活呢?所以我 姑且随波逐流,按照时代的形势行事,用来抒发我内心的悲愤。 7、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注意“无乃……乎”格式) 【译】:(这)岂不是和我的心愿相违背吗? 8、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注意“安在其不辱也”的主谓倒装) 【译】:处在像尘埃那样轻贱的处境中,从古到今都是一样,他们不受到污辱又(能)体现在 哪里呢?
衣赭衣,关三木 (衣,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