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8章 儿童情绪(韩宏莉201208)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8章 儿童情绪(韩宏莉201208)


Lucas帅气可爱,在镜头前一点都不怯生
Lewis等有关陌生人的研究
时间:1974。 被试:7—19个月的婴儿。观察婴儿对不同对象的 反应。 处理水平:陌生的成年男子、成年女子、陌生儿 童(4岁的女孩)、母亲,儿童自己在镜子里的像。 结果显示:陌生人不一定让婴儿害怕,儿童与陌 生人的距离越近,消极情绪越大;儿童与父母越 近,积极情绪越大。 婴儿对陌生儿童显示了积极的、温和的反应,他 们只是对陌生的成人感到害怕。
“诱发性微笑;逗引性微笑”:
美国伊林沃思:42天为临界点,不迟于56天
(3)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4个月以后:婴儿 对熟悉的人比不熟悉的人有有更多的微笑 ,这 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性微笑。
2.哭
在乳婴儿学会语言之前,哭声是表达需要的唯一方式。 乳婴儿的哭:生理性的啼哭;心理性啼哭 乳婴儿啼哭有5种原因:饥饿、瞌睡、身体不佳、心 理不适、感到无聊。

二、婴儿的情绪表达
哭和笑是婴儿表达情绪最直接的手段,是实现情 绪交流功能最重要的手段。
1.笑:婴儿的笑是与人交往,吸引成人照料的基本手段。
笑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自发性微笑( 生理性微笑):婴儿出生1-2天就有 笑的反应,往往与生理的满足有关 。一个月以内 (2)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4周-4个月 ,他们对熟悉人 与陌生人的逗引都可以报以微笑,是不加区分的

克服害怕的几种方法
对抗性条件作用:把一些能唤起害怕情绪反应的刺激
与愉快的活动同时并存,最后以愉快活动所产生的积 极的情绪克服由害怕刺激引起的消极反应。(兔子与 吃饭) 系统脱敏法:指在身体放松的情况下,安排患者逐渐
地接近所害怕的对象。(逐渐提高刺激强度)
模特塑造法:模特或榜样不仅能使儿童获得良好的行
(二)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趋势 :
1.情绪情感的社会化
儿童最初出现的情绪主要与生理需要有关,随着年 龄增长,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化动因不断增加 (表扬—情绪愉快)。
2.情感的丰富和深刻化
情感日益复杂、细腻。
(同情心、责任心、尊敬、亲爱、怜惜、嫉妒、惭愧)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趋势
3.情绪的自我调节化 (1)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 (2)情绪的稳定性逐步提高
为习惯,高尚的思想品质,还能帮助儿童克服害怕的
情绪。 (班杜拉实验:儿童与狗)P180 认知疗法:通过认识和改变不适当的思想来达到改变 行为和情绪的目的。(不合理观念)
三、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1、幼儿情绪和情感不稳定。 2、幼儿的情感比较外露。 3、幼儿的情绪极易冲动。
(一)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有三个主要特点:
情绪的社会性参照作用

视崖实验(Visual-cliff )
如果母亲表现出害怕,婴 儿就不敢向前爬 如果母亲向他微笑,许多 婴儿能够爬过视崖

怯生(5~8月)
影响因素: 父母是否在场; 环境的熟悉性; 陌生人特点(儿童、陌生成人); 抚养者的多少; 婴儿与母亲的亲密程度; 婴儿接受的刺激(婴儿获得的听觉刺激和视觉刺 激越多,则怯生程度越小)
对人类和人类事物进行知觉、思维和推理。
儿童社会认知能力影响情绪
观点的采择能力、移情能力与归因
五、学前儿童意志行动的发展
(一)行动目的和动机的发展
2、3岁儿童的行动往往缺乏明确的目的,其行动带有很 大的冲动性。 幼儿末期,儿童已能提出比较明确的行动目的。
(二)行动过程中坚持性的发展
4-5岁是幼儿坚持性发生明显质变的年龄。 “哨兵姿势”实验
从小培养孩子的“情商”
1.合理宣泄
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诉,你将分掉一半忧愁。把快乐告 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份快乐。---培根
2.转移注意力
3.调整认知 “一根筋”,绝对化的思维方式 4. 寻求社会支持 5.升华
视频三段“我吃了你的万圣节糖果”“皓皓”
“孩子的脸,像六月的天,说变就变”
(3)情绪情感从外露到内隐
喜怒哀乐溢于言表----喜怒哀乐有所控制和掩饰。
幼儿意志行动的发展
(三)幼儿自制力的发展
意志主要表现在能抑制干扰性因素,保持有效行为。
幼儿自制性的两种表现形式: 1.抗拒诱惑 “垃圾食品”;超市 2.延迟满足 “情商”:“棉花糖”实验:
忍耐20分钟,得两颗。
克服害怕的几种方法
对抗性条件作用:把一些能唤起害怕情绪反应的刺激
与愉快的活动同时并存,最后以愉快活动所产生的积 极的情绪克服由害怕刺激引起的消极反应。(兔子与 吃饭) 系统脱敏法:指在身体放松的情况下,安排患者逐渐
地接近所害怕的对象。(逐渐提高刺激强度)
模特塑造法:模特或榜样不仅能使儿童获得良好的行
幼儿意志行动的发展
(三)幼儿自制力的发展
意志主要表现在能抑制干扰性因素,保持有效行为。
幼儿自制性的两种表现形式: 1.抗拒诱惑 “垃圾食品”;超市 2.延迟满足 “情商”:“棉花糖”实验:
忍耐20分钟,得两颗。
“忍耐组”;“冲动组”
总体来讲,幼儿意志行动的发展水平不高。 幼儿的意志行动受以下具体条件影响: 1.分心因素:糖果在眼前和不在眼前 2.活动的特点:符合兴趣的活动坚持性好;兴趣
(二)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趋势 :
1.情绪情感的社会化
儿童最初出现的情绪主要与生理需要有关,随着年 龄增长,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化动因不断增加 (表扬—情绪愉快)。
2.情感的丰富和深刻化
情感日益复杂、细腻。
(同情心、责任心、尊敬、亲爱、怜惜、嫉妒、惭愧)
儿童高级情感
道德感:(中班幼儿爱“告状”)
为习惯,高尚的思想品质,还能帮助儿童克服害怕的
情绪。 (班杜拉实验:儿童与狗)P180 认知疗法:通过认识和改变不适当的思想来达到改变 行为和情绪的目的。(不合理观念)
三、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1、幼儿情绪和情感不稳定。 2、幼儿的情感比较外露。 3、幼儿的情绪极易冲动。
(一)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有三个主要特点:


最初的哭声多属于生理反射性的哭,进而由不适宜的 环境刺激引起的应答性的哭;再进一步便出现主动的 操作性哭泣。这后一种哭是从经验中学到的,是社会 性的哭。
3.恐惧:本能的恐惧;(如雷声、闪电、黑暗)
与知觉和经验有关的恐惧 (“以怕养乖”)
(打针;怕鬼;“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恐惧: 与知觉和经验有关的恐惧 视频:“婴儿与呼噜声”
责任心、同情心、惭愧、尊敬、好问、好“破坏”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趋势
3.情绪的自我调节化 (1)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 (2)情绪的稳定性逐步提高
“孩子的脸,像六月的天,说变就变”
(3)情绪情感从外露到内隐
喜怒哀乐溢于言表----喜怒哀乐有所控制和掩饰。
四、儿童情绪的获得
婴儿情绪的发展
(二)林传鼎:1947-1948年观察500多个新生儿, 提出:新生儿情绪可以清晰地分为:愉快和不愉 快;从3岁到入学前,陆续产生了亲爱、同情、 尊敬、羡慕等20多种情感。
(三)斯皮兹提出情绪分化的两个明显表现:
2、3个月:“社会性微笑”;(见三段视频) 7、8个月:出现“认生”,分离焦虑
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诉,你将分掉一半忧愁。把快乐告 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份快乐。---培根
2.转移注意力
3.调整认知 “一根筋”,绝对化的思维方式 4. 寻求社会支持 5.升华
视频三段“我吃了你的万圣节糖果”“皓皓”
儿 童 心 理 学
第八章 儿童情绪的发展
韩宏莉
电子邮箱: hanhonglicz@
一、情绪的发生发展理论
(一)华生认为,新生儿有三种原始情绪:怕、怒、爱。 这三种基本情绪是先天的非条件反射,无需学习。 1. 怕:大声;失恃。 2. 怒。限制活动会使婴儿激怒。 3. 爱。抚摸婴儿的皮肤,抱他,会使婴儿产生爱的情 绪。 经典实验: Albert怕小白鼠 其他的大多数情绪反应是儿童通过经典条件反射习得的。
怕、怒、爱
(四)布里奇斯:提出0—2岁儿童情绪 分化模式
布里奇斯( Bridges,加拿大,1932):观察100 多个乳婴儿,提出0—2岁儿童情绪分化模式。 初生婴儿:未分化的一般性激动。 (只有皱眉和哭的反应。是强烈刺激引起的应。) 3个月以后,婴儿的情绪分化为快乐和痛苦。 6个月以后,痛苦又分化为忿怒、厌恶和恐惧。 12个月以后,快乐的情绪又分化为高兴和喜爱。 18个月以后,分化出喜悦和妒忌。
学习理论
1、儿童情绪可以通过经典条件反射或工具性条件反射 而获得。
华生阿尔伯特怕小白鼠实验 孤儿院孤儿情感淡漠
2、观察学习也是引起情绪反应的重要来源。

知觉再认理论:儿童是一个信息加工的机体。
凯根实验:规则的人脸和扭曲的人脸图片(图式) 儿童见到熟悉的人愉快,见到陌生人害怕
四、儿童情绪的获得
社会认知理论:
“忍耐组”;“冲动组”
总体来讲,幼儿意志行动的发展水平不高。 幼儿的意志行动受以下具体条件影响: 1.分心因素:糖果在眼前和不在眼前 2.活动的特点:符合兴趣的活动坚持性好;兴趣
性弱的活动坚持性差。
3.同伴间的比较 4.成人的强化:表扬与批评 5.儿童自身的态度
从小培养孩子的“情商”
1.合理宣泄
性弱的活动坚持性差。
3.同伴间的比较 4.成人的强化:表扬与批评 5.儿童自身的态度
“情商”
“智商高而情商低”
中南大学命案20110508
2009年11月14日凌晨3时半,在吉林农业大学 17公寓413室,郭力维把手刃同寝室同学赵研
北大毕业生连勇勒死男孩案: 杀人原因系“发泄” 2010
情绪管理 挫折应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