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课导入方法与应遵循原则

小学数学课导入方法与应遵循原则

浅谈小学数学课导入的方法与应遵循的原则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每个成功的课例都离不开独特的课堂导入。

好的课堂导入可以承上启下、牵引全局,对课堂教学成功与否起着关键作用。

而具体的一节课如何的导入,则要根据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而定。

或开门见山,或以旧引新,或情境激趣,或问题设疑。

所以我们常讲,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各有各的精彩,各有各的长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的确,课堂教学导入时,能起到不同的功效。

总之,只要能更好地丰富学生感知、启迪学生探究,让学生真正体验和领悟到数学的价值和神奇的导入,就是好的导入。

在此,我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以及平时的听课学习,浅谈一些数学课新课导入的方法:
一、开门见山式,导入新课
开门见山是最简洁最直接的导入方法。

即根据教材编排意图,利用教材提供的插图、例题等直接导入新课,这种导入法在日常教学中使用率最高。

如我听了赣榆县城头小学的张力娟老师在执教《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就是利用书本提供的挂图展开教学的。

过程如下:
出示书上图:四个苹果、2瓶水、一个蛋糕。

师: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得几个?(学生到黑板
用数字记录)把2瓶水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瓶?
生: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
生:把2瓶水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1瓶
师:数学上把物体分得一样多,叫做?(板书:平均分)
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怎样分?
(生:切成两半)
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是这个蛋糕的一半,这一半该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
生:二分之一
师:像二分之一这样的数就是分数。

我们这节课一起来“认识分数”
……
这种导入法能使学生对新知产生一种需要感、紧迫感,从而激起学习的兴趣。

它能很快把学生兴奋点拉到新授知识上来。

二、旧知引新式,导入新课
在数学课堂上,因为数学知识有很强的连贯性,前面的知识是后面知识的基础,后面的知识是前面的发展。

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进行引新,设问引疑。

比如我在教学六年级《分数除法》一课时,就设计了下面的练习:(1)一辆摩托车2小时行使120千米,1小时行使多少千米?(2)3/10小时是()个1/10小时,1小时是()个1/10小时。

新授例2:一辆摩托车3/10小时行使18千米,1小时行使多少
千米?
三、故事激趣式,导入新课
“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

”生动有趣的数学故事令人终生难忘。

新课伊始,教师如果把数学知识编成童话故事或寓言故事,通过自己语言的铺陈渲染、生动描绘,让学生随着幽默轻松或寓意深刻的故事情节产生喜怒哀乐的情感变化,并能以积极的精神状态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从而取得水到渠成的教学功效。

例如:我在听青口小学王班利老师《分数基本性质》一课的导入时,他编了这样一段童话:
一天,猴妈妈得到了三个同样大小的饼(演示三个圆纸片),她把三个饼分别平均分成了4份。

8份、12份,让三个孩子分别取其中的3份、6份、9份(板书3/4、6/8、/12),话音刚落,三只小猴子瞪大眼睛望妈妈,好像在说:妈妈今天怎么啦?3/4、6/8、9/12,一个个各不相同,以前妈妈可从不偏心呀?猴妈妈看透了小孩子们的心思,神秘地笑了笑说:“孩子们,妈妈的分配公平吗?为什么呢?你们好好想想吧?”这时,老师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三个圆纸片,分别平均分成4份、8份、12份,然后取其中的3份、6份、9份(分的份数和取的份数要对应好)进行比较,最佳的教学情境创设成功,该是讲授新课的时候了。

四、问题情境式,导入新课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学生如果有疑问,就会引起悬念,使心理是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
突。

教师要善于在静态的教材知识信息中设置矛盾,巧妙设疑,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使学生“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一开始就进入最佳状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设计出新颖别致的疑问,激发学生利用旧知识和其他知识、手段来解决“疑问”。

但是如果教师在揭示一个矛盾的同时再制造一个“悬念”,那么这样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
老张与小李合作做玩具生意,一个月盈利3000元,问老张与小李各可分得多少元?”学生议论纷纷,但每一种分法一提出来,就立即被其他同学否定,这样就制造了悬念……这时我适时说:“那么按什么样的方法来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关于分配方法的知识:《按比例分配》。

”这样学生为了解开悬念,自然而然地就会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去。

五、实验情境式,导入新课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

”动手操作过程是知识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

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挖掘教材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的手、脑、眼、口同时参与学习活动,使他们在情境中思维,在活动中思考。

在用这种方法之前,我会引导学生去:猜想——讨论——实验——小结、新课。

比如在新授《圆锥的体积》时,我让学生在猜想的
基础上,讨论其结果。

同时请了两位同学上前面实验演示:一位学生用圆锥器向等底等高的圆柱器内倒入沙子,看几下可以倒满圆柱体?另一位学生用从圆柱器内向等底等高的圆锥器里倒出沙子,看可以倒几下?同时其他学生也在用自己制作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
圆锥实验,最后很快得出:v锥=sh÷3
六、尝试情境式,导入新课
尝试教学法简单地说,不是教师先讲,而是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
础上先来尝试练习,在尝试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自学课本,引导学生
讨论,在学生尝试练习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讲解。

例如,我在听苏老师教学《通分》的导入时,他这样设计:
“比较3/4和5/6的大小”,让学生大胆尝试,学生通过尝试,可得出以下几种方法:①化成小数比较大小;②化成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③化成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④画线段图比较大小。

教师根据以上几种比较大小的方法,及时的小结:
我们把3/4和5/6分别化成同分母(③化成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9/12和10/12的方法,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通分。

这样,在尝试过程中,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独立地进行了“通分”的初步实践。

所以我认为,好的课堂导入应善变求新,出奇制胜;应联系生活,激活思维;应富有趣味,激趣引思。

因此课堂导入的方法还有许许多多,如儿童故事导入、游戏导入等。

只要我们勤于动脑,肯于钻研,就可以举一反三,设计出新颖别致高效的艺术导入方法。

总之,
小学数学导入新课的方法多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探索,就一定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同时课堂的导入一定要紧扣课堂教学中心,要注意导入的科学性、实效性,绝不要哗众取宠,更不能喧宾夺主。

总之,开头开得好,就能先声夺人,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状态,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其注意力,
就如平静的湖面上投石,激起一片思维涟漪,产生急欲一听的感染力。

【参考书目】
1、《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整合的理论与实践》
2、《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3、钱守旺《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设计、上好一节数学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