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北段木花菇栽培技术

东北段木花菇栽培技术

东北段木花菇栽培技术我国东北东部山地,包括小兴安岭、完达山、张广才岭和长白山等林区,由于受日本海的影响,气候具有海洋性温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对森林发育有利。

但冬季气温偏低,1月份多为-10℃以下,无霜期只有115—150天,北部地区更短,很难进行露地栽培香菇,但森林贮量丰富,地形复杂。

区内又分南北二部分,南部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区,主要山脉为长白山,山势平缓,由于纬度偏南,气候温暖,雨量充沛,积温为2300—3000℃,年降雨量600—800毫米,土壤肥沃,局部地区小气候优越,采取一些特殊措施,可以栽培香菇。

这个地区林区内量的废弃材,均可加工成木屑等进行人工室内栽培或室内发菌,露地出菇。

段木栽培以露地栽培为主,必须十分巧妙地利用气候资源,以求有较高的花菇产出率。

本文考虑东北属于规模性开发之新区,除一些常规技术,如菌种生产等不作细述之外,对区域性栽培可行性开发试验;区域性小规模和大规模开发,在理论和实践上提出意见和技术方案。

但在实际应用上,还须因地制宜,灵活掌握。

第一节严寒干燥,可以出花菇东北地区,冬春的严寒,夏日的干燥,就香菇生物学特性而言,是无法适应的。

所以上百年来,中外学者对此都将其作为非段木香菇露地栽培区。

但是,从人类利用环境和生物的生存适应这二者出发;尤其是香菇生产,具有从逆境、即非其子实体生长发育的正常环境——培育其形态变异之花菇——以提高其商品价值这一特点,因此,在东北地区发展花菇生产,具有比南方传统菇区更有利的条件和更重要的意义。

一、香菇菌丝有极强的抗低温能力人们最担心的是-20℃~-30℃的气温环境下,香菇菌丝体能否生存?香菇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是5~32℃,5℃,几乎停止生长,15℃以上生长加快,24~27℃生长最快,30℃以上停止生长。

香菇菌丝耐低温,中村克哉(1981)报导,纯培养菌丝体在-20℃,经10小时不会死亡,在-5℃经8周,在-19℃经10天不会死亡。

菌丝体在段木之内受树皮的保护,可耐受之低温能力更强。

低温期间,东北大地白雪覆盖,积雪在低温之下,不会溶解,菇木尚未受冰冻之害,菇木内香菇菌丝所感受之温度,比气温高而稳定,亦无干燥冷风之害,安全越冬,不成问题。

二、香菇子实体在逆境中可以花菇形式生存近年来,牡丹江地区已成功地发展了段木香菇的露地栽培,5-6月份所出似乎100%为花菇,(但因某些大菇场采、烘不善收得率仍很低)其原因:1、日照时间明显长于南方传统菇场,极有利于段木内菌生和长发育。

2、无霜期短,冬春低温严寒大雪覆盖,菇木在长达200天的时间内处于休眠和半休眠状态,树皮受外界环境人为活动的损害极少,特别受病、虫、鸟、兽危害极轻,所以从外观上,树皮的完整度,新鲜度,东北菇场明显优于南方。

3、七月份平均气温低,决定了东北菇场其时正为出菇大好时光。

南方菇场七、八月份一般为27℃—29℃,不能出菇,而段木还须承受高温烈日摧残,徒增遮荫覆盖之难度。

4、5—9月出菇,正可以鲜菇外销弥补南方鲜菇之不足。

5、所不利者,降水量低于南方菇场。

必须在管理上下功夫,如增加菇木触地吸水保温时间和次数;增加喷灌、浸水设施等。

三、确立“以生产干、鲜花菇为主,高起点、以质取胜”的方针。

1、降水量严重不足。

在技术上必须采取菇木倒地保湿等措施,同时在选择菇场上注意水源条件,在器具上配备浸水摧蕾等调控水份所必须的用具,潜水泵等。

2、空气过份干燥。

5、6月出菇期,空气相对湿度平均为50-60%,这对自然发生花菇十分有利,但须保持菇木内湿外干,使菇蕾能破树皮而出。

3、秋季多雨出菇期,以鲜菇外销为目标,进行管理。

但东北气候,雨后空气湿度亦不高,常会降至60%以下这一特点,也可采取避雨的措施,增加花菇产出率。

因此,在技术方案和目标管理上,应确定“以干花菇和鲜菇为主,高起点地发展,以质量取胜”的方针,不能走先发展再提高;先数量后质量;先大上再提高这条路。

第二节依气候带划分风险试种和栽培适宜区一、香菇生长发育的气候因素东北林区受日本海影响,局部地区尽管纬度偏北,但气候因素十分复杂,非单纯以地理坐标可以划分其适宜栽培区。

但按与香菇生长发育最为密切的几个因素来分段选择,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这些因素是:地面稳定解冻期;年均春季终霜日期,亦即≤0℃;秋季最早骤然降温日期;积雪初终间日数;一月平均气温;七月平均气温等因素。

但具体到一个区域,其各项因子又交叉影响,必须具体分析。

如黑龙江省嘉荫县为伊春市以北,纬度48度50分,从地面稳定解冻期看,大部份地区为4月12日,属风险较大地区;从秋季骤然降温期看,为9月11日,明显属于风险栽培区。

但其境内部份地区稳定解冻期为4月11日,小气候宜于栽培,应属部份适宜栽培区。

因此,以下之指标定位仅作参考。

附表9-1东北香菇露地花菇栽培区适应性评估气候指标栽培适宜区有风险栽培区不宜栽培区1、地面积雪解冻期2、年均春季终雪日期≤0℃3、秋季最早骤然降温日期4、积雪初终间日数5、一月平均气温6、七月平均气温4月11日5月11日9月21-10月1160天以内-20℃20℃4月15日5月11-5月219月11-9月21180天-22—-26℃18℃4月21之后6月1日9月1日200天-26℃以上18℃以下二、适宜栽培区这个地区基本处于北纬40度30分-46度之间,南北跨越480公里,区内气候差异很大,但其区域内自南至北,均有栽培成功之实例。

除北纬45度-46度这一地区局部气候条件较特殊,必须先以小量试种之外,一般不存在气候因子造成失败。

在这一栽培区内,以牡丹江为介(北纬44度51分,东经129度55分)其南部,包括辽宁、吉林二省的广大地区,已有大量栽培成功之实例。

牡丹江市郊、林村林场及三道关林场,自91年开始,已投入规模生产,笔者与该市中外合资顺昌食用菌公司(现黑龙江省小雨点集团前身)科研人员,曾多次亲临小兴安岭余脉,在完达山包围之中,从1992年起试种段木香菇,已获成功。

1996年止共投入段木达34000立方米。

至于辽宁省,1993-1996年,宽甸、新宾、桓仁、清原、岫岩、抚顺县即已开始栽培,数量达5000多立方米。

宽甸县刁平,周期立方米单产达22公斤,平均花菇率20-30%。

三、有风险栽培区北纬46度-50度偏北有风险香菇栽培区。

这个地区阔叶树资源丰富,气候因素复杂,越是偏北风险越大,必须采取自南而北探索前进的方法发展段木香菇。

由于局部地区小气候,适宜香菇栽培,应在选择菇场上趋利避害,充份加以利用。

四、暂不宜栽培地区此一地区属于寒温带针叶林地区,分布于大兴安岭北部,年均气温-20℃--5.6℃,年积温仅1100-1700℃,不宜栽培香菇。

若将其定为北纬50度以上,则其中之黑河,加格达奇等地区阔叶林较丰富,可进行露地段木香菇试种。

木屑栽培可在室内发菌,五月份以后露地出菇。

第三节菇场与菇树选择一、中心菇场的选择选择菇场有两个含义,一是经营管理上有利;二是符合香菇生长发育对外界环境的要求,使能获得优质高产。

经营上有利,即选择一个中心菇场,使经营管理优势能充分发挥,因此对诸如土地使用费、交通运输、水电设施、居住条件、菇木价格、劳动力市场、看守防护上的有利等,均应作充份评估。

二、常规山林菇场的选择1、选大山中部向阳地方。

这种地方由于山地的垂直气流交替,至夜晚气温下降大,有一股微风时时在吹拂菇木,杂菌难以发生,而香菇菌丝生长良好。

高山或山顶上,一般土壤瘠薄,蓄水力差,气温较低,风势大,保温保温困难,菌丝生长不良。

平坦的山中,如果空气流通,也可以选作菇场,方向以朝东、南较好,最好是东南方的向阳坡。

正北向,日照不足,寒风袭击,不应选作菇场。

由于东北地区7、8月无高温烈日,且落叶松遮荫条件较好,夕阳西下时的照射不至损伤菇木。

某些近水源的平坦场地,虽是朝西或南西方向,但无寒风直袭,也无烈日直射,亦可选用。

2、选择场地要十分重视水源条件。

降水量少,蒸发量大矛盾的解决有赖较好的水源条件:如抽水喷灌,或是浸水催蕾。

水源条件差应以人工满足这些条件。

3、遮荫树:必须选择针叶树遮荫,如落叶松林更佳。

东北林区的人工落叶松林较理想。

遮荫树之郁闭度以80%左右为宜,过密的可适当疏伐。

4、按树种选择菇场,以节约集运劳力。

也可人工搭建荫棚。

上述常规山林菇场选择,均考虑了菌丝培养阶段和子实体发生阶段对温、湿、光、空气诸条伯的要求。

类似这样条件的菇场如不易选择,应以人工补充其不足。

同时,如将菌丝生长发育阶段的场地(发菌场)与子实体发生场地(出菇场)分开安排,容易处理,也有利于提高质量。

第三节以柞木为主,充份利用枝桠废材一、柞木为最佳菇树东北菇场树种较南方简单,大部地区以柞木,即蒙古栎为主。

蒙古栎为壳斗科,麻栎属,学名为:Q.mongolica;此外,尚有壳斗科,麻栎属的辽东栎,亦称辽东柞,学名为:Q.liaotungensis;槲栎(Q.aliena);除以上三种栎木即柞木外:榛科,鹅耳枥属的千金榆(C.cirdata)亦为优良菇木树种。

白桦、风桦、色木、椴树等树种不宜作当家树种,但可试种。

以上树种树龄以20年以上的较好,树龄越大,积贮的养份多,易生花菇。

幼龄树不耐腐,产量低。

二、充份利用枝桠材、小径材、烂心废材传统的砍花栽培,由于其处资源丰富,交通不便,人烟罕至的深山老林,为使劳动效率提高,都将枝桠材废弃山林。

菌丝播种法之实践证明,只要能在其菌丝发育和子实体生长时,具有一定的保水能力,则在任何枝桠上,都能生长香菇。

就单位产量而言,每个立方米菇木,大径材之产量不如小径材。

大径材如30厘米以上,一者笨重,管理不便;二者树皮的表面积不如小径木。

在小径材利用上,韩国人取小头直径5厘米以上;而日本人则以5厘米开始使用。

我们提倡自4厘米以上,不论多么细而弯曲,应一根不丢。

重点林区林业部门收购杂木剩下的枝桠、梢头木、废材数量很大,但大多在夏秋季,这个伐期所砍树木皮层极易剥落,不利香菇栽培。

考虑到有效地利用枝桠废材,如果将收购杂木时间安排在冬末及春季,那末两者矛盾亦可解决。

三、休眠期砍伐伐木还须与接种期密切配合。

休眠期砍伐,有利萌芽更新,树皮不易剥落,营养丰富。

抽芽后不能再伐。

第四节品种选择与桉种安排一、品种东北地区,地域辽阔,不能以一、二个品种当家。

三省境内现有菇场数十处,由韩国人引入之“山林一号”、“山林二号”以及日本“908”等均能适应高寒地区栽培。

从子实体发生情况看,头年4月播种,次年5-6月份即能少量出菇,花菇率因气候而异,一般可达80%以上,且柄短肉厚、肥大、可作鲜菇外销,亦可烘干。

该品种原为日本北海道栽培,经韩国栽培后,以原种进入中国。

除上述品种外,亦可选南方传统菇场常用之241、7410等中温偏低及中温偏高品种。

7410朵大内厚在8-20℃范围内出菇良好。

二、接种期与接种方法东北林区接种期因气候关系,较南方为迟,一般自四月至五月,秋冬季因自然气温过低,接种后菌丝体在已受损伤情况下,难以定植生长,徒然增加其越冬难度,不宜提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