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鲍菇栽培技术的方案设计目录1、生物学特征…………………………………………………………2、主要栽培品种…………………………………………………………3、杏鲍菇栽培技术………………………………………………………4、杏鲍菇的加工工艺………………………………………………………1生物学特性1.1形态特征1.1.1菌丝体菌丝白色,浓密、粗壮,生长快,有锁状联合,具有很强的爬壁现象,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使试管斜面培养基的色泽变为淡黄色,有时会出现子实体扭结的现象。
1.1.2子实体子实体单生或群生,菌盖直径2~12cm,初期盖缘内卷呈半球形,后渐平展,中央浅凹至漏斗状、圆形或扁形,成热后菌盖平展,但边缘不会上翘。
菌柄长2~8cm,直径0.5~3cm, 偏生,棍棒状或球茎状,表面光滑,近白色至浅黄白色。
菌肉白色,菌褶诞生、密集、乳白色。
孢子近纺锤形,表面光滑,无色。
孢子印白色至浅黄色。
1.2生长发育时期杏鲍菇子实体的生长发育分为菇蕾形成期、菌柄生长期、菌盖生长期、菌褶生长期、子实体成型期和成熟期等6个阶段。
1.2.1菇蕾形成期菌丝体扭结分化,形成许多锥状白色或蓝灰色的小菇蕾,初期豆粒大小,一般多为丛生,少数单生。
1.2.2 菌柄生长期随着小菇蕾的生长发育,球状物逐渐伸长,在菇蕾的根部逐渐分化出菌柄,上面顶一小球,基部较大,菌柄较粗,形状呈棍棒状或保龄球状。
1.2.3菌盖形成期菌柄生长变粗,菌盖逐渐成为半球形。
随着菌盖的生长,表面逐渐伸平,中间部分稍突起。
菌盖与菌柄中生或偏生。
1.2.4 菌褶形成期随着菌盖和菌柄的生长,在菌盖的下方开始形成菌褶,菌褶延生、密集、略宽、乳白色,边缘及两侧平滑。
1.2.5子实体成型期也叫商品期,菌盖即将展开,菌褶初步形成,孢子尚未弹射,菇柄长至保龄球或棍棒状,长13厘米以上。
1.2.6子实体成热期菌褶由白变黄,开始弹射白色孢子。
菌盖的边缘平展。
菇质密度开始降低。
1.3生活条件1.3.1营养杏鲍菇属于木腐性菌类。
其分解纤维素、木质素能力较强,栽培时需要丰富的氮源和碳源,特别是氮源丰富时,菌丝生长旺盛粗壮,生长速度快,产量高。
1.3.2温度杏鲍菇属低温型菌类。
菌丝生长温度为6~32℃,最适温度24~26℃。
原基形成的最适温度12~15℃。
子实体发育温度因菌株不同而异,一般适宜温度为15~21℃,但有的菌株不耐高温,以10~17℃为宜,低于8℃不会形成原基,高于20℃时易出现畸形菇,并易遭受病菌侵染,引起菇体变黄枯萎。
1.3.3水分和湿度培养料含水量以60%~65%为宜。
菌丝培养阶段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60%左右。
子实体生长期要求空气相对湿度在85%~90%。
超过95%易引起病虫害和子实体腐烂,影响产量和质量;低于80%,很难形成原基,或原基干裂不分化,已形成的子实体也会萎缩死亡。
1.3.4空气杏鲍菇是好气性菌类。
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发育都需要新鲜的空气,但在菌丝生长阶段,一定浓度CO2对菌丝生长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子实体生长阶段则需要充足的氧气,如通风不良,子实体难以正常生长发育,若遇到高温高湿,则会使子实体腐烂。
1.3.5光照杏鲍菇是喜光性菌类。
菌丝生长不需要光线,强光对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
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需要500~1000lx的散射光,完全黑暗条件下,不能形成子实体。
光线强弱还影响子实体的品质,光线强,子实体发黄;光线稍弱,子实体颜色白,商品价值高。
杏鲍菇还具有明显的趋光性。
1.3.6酸碱度杏鲍菇适宜在中性偏碱环境中生长发育,菌丝在pH4~8时均能生长,但以pH5~6最为适宜。
在生产时则要将培养料的pH调到7~8为宜。
2主要栽培品种2.1主要栽培品种的种类按子实体外观形状分:圆柱形、保龄球形、鼓槌形、大盖形和深色型等五大类。
按子实体分化生长温度分:低温型品种和中温型品种。
2.2 主要栽培品种简介杏鲍菇P e - 1号福建省三明真菌研究所选育,圆柱形,出菇最适宜温度为10~17℃。
从接种到出菇45天,出菇密集整齐,产量高。
杏鲍菇P e - 3号福建省三明真菌研究所选育,鼓槌形,菌丝洁白粗壮,抗病能力强。
类似品种漳杏3号等杏鲍菇P e - 8 号国外引进,又名雪茸8号。
保龄球状,菌丝洁白粗壮,抗病能力强。
子实体生长最适宜温度为13~17℃,从接种到出菇45天,生物学效率75%左右。
香杏55号台湾引进,子实体大盖形。
出菇温度偏低,最适宜温度为10~18℃。
菌丝洁白粗壮,抗病能力强。
从接种到出菇45天,现蕾早,出菇密集整齐,产量高。
杏仁香味浓,口感好。
黑绒1号台湾引进选育,子实体深色型,生产上应用较广。
出菇最适宜温度为13~16℃。
从接种到出菇40~55天,现蕾早,出菇密集整齐,不易开伞,口感好。
3杏鲍菇栽培技术杏鲍菇栽培可分袋栽和瓶栽,国内主要采用熟料袋栽。
袋栽可一头出菇,也可两头出菇,目前国内工厂化栽培多采用袋栽一头墙式两面出菇的方法。
3.1菌种制作技术3.1.1菌种的分级杏鲍菇菌种按栽培阶段可分为母种、原种和栽培种。
母种是经各种方法选育得到的具有结实性的菌丝体纯培养物及其继代培养物以玻璃试管为培养容器和使用单位,也称为一级种、试管种。
原种是由母种移植、扩大培养而成的菌丝体纯培养物。
常常以菌种瓶或塑料瓶或聚丙烯塑料袋为容器。
栽培种是由原种移植、扩大培养而成的菌丝体纯培养物。
常常以玻璃瓶或塑料瓶为容器。
栽培种只能用于栽培,不可用于再次扩大繁殖菌种。
3.1.2母种的制作将马铃薯去皮,用电子天平称取200g,用小刀切成薄片,放入铝锅中。
锅内加水1300毫升,其中300毫升水在煮沸过程中因蒸发而损耗。
加热煮沸20分钟,使马铃薯熟而不烂为宜。
用纱布过滤马铃薯汁液,在汁液中加入20g琼脂,继续加热至琼脂完全溶化。
再加入葡萄糖,加热期间注意不断地搅拌,防止溢锅或焦底,大约需15分钟。
趁热分装试管,因琼脂极易凝固,所以在分装过程中要注意培养液的保温。
每管装入量为试管长度的1/5,一般5~8毫升。
分装时注意装量均匀,切忌有多有少,不要将培养液滴在试管口周围的管壁上。
装管后,加入棉塞,棉塞的大小要适宜,塞入长度占棉塞长度的2/3,松紧度要适中,既能保证通气,又能防止污染。
将装好棉塞的试管用小布袋分装好,上面用牛皮纸包扎好,用细绳捆紧,然后放入手提式高压灭菌锅,将锅盖盖好,上锅盖的紧固螺丝时,要左右对称同时旋紧,确认密封严实为止。
灭菌结束后,取出装试管的小布袋,解开牛皮纸,使试管散热冷却,当培养基温度降至60℃左右时,及时将试管摆成斜面。
3.1.3原种的制作菌种瓶的选择和使用:杏鲍菇原种常用的玻璃瓶有750毫升标准菌种瓶、罐头瓶、药用盐水瓶、酒瓶等。
设备与材料:主要设备有接种箱或超净工作台、高压灭菌锅、显微镜、恒温培养箱、天平等。
培养基的制备:棉子壳、玉米芯、小麦、玉米、高粱等都可做为杏鲍菇的制种原料。
培养基的配方:棉子壳培养料取100千克干棉子壳,加入15千克麦麸,再加入1千克的石膏和3千克的生石灰粉,和130千克的水,混拌均匀即可装袋或者装瓶;玉米培养料称100千克玉米,浸泡一夜,开水中煮沸15~20分钟,捞出加入0.5千克的碳酸钙粉拌均匀,冷却后装瓶。
无论选用哪种原料,都要坚持3个原则:一是原料必须新鲜,无霉变、无虫蛀,洁净、干燥。
二是颗粒适中,不能过大或过小。
原料大会造成菌丝生长过程中联结困难,菌丝稀疏,生长过快;原料过小会造成透气性差,菌丝生长受阻,菌丝生长缓慢。
三是就地取材,尽量降低生产成本,其配方因地制宜选用。
装瓶:装瓶时,培养料装至瓶肩处,用专用工具将料面压平,将瓶外壁擦拭干净,装瓶量应以瓶的1/2或2/3为宜。
装好料的菌种瓶用棉花将瓶口塞上,注意棉塞要将瓶口塞紧。
灭菌:一般采用常压灭菌锅,常压灭菌锅的使用和操作要注意的操作规程:第一,装锅时注意锅内瓶子的摆放方式,菌种瓶摆放不能过密,要留出一定的空隙,以保证热蒸汽通畅流动。
第二,加足水量,封闭好锅门,开始时用大火猛烧,尽量在4小时内使锅体内温度达到100℃。
第三,达100℃后,可适当降低火势,使锅内温度始终保持在98~102℃,注意补水,防止烧干锅。
第四,灭菌时间到后,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在封闭一段时间,锅内温度降低至40℃左右时,再打开锅门,冷却至自然温度后再出锅。
3.1.4栽培种的制作制种场地: 制种地址要求交通方便,水电供应正常,环境洁净、干燥、远离污染源,场地宽敞。
制种场所设有原料储藏室、配料场、灭菌室、冷却室、接种室和培养室,布局合理。
培养基配方:麦粒培养基:麦粒95%,木屑3%,碳酸钙1%,石灰1%;木屑培养基:杂木屑78%,麸皮20%,蔗糖1%,石膏1%;棉子壳培养基:棉子壳87%,麸皮10%,蔗糖1%,石膏1%,石灰1%。
培养基配置:培养基含水量60%~65%,pH值6.5~7.5,750毫升菌种瓶装干料150~200克,聚丙烯袋装干料约400克。
以棉子壳培养基配置为例,棉子壳宜先用pH值9~10的石灰水浇湿后,堆放5~7天后再用,各种栽培料拌匀后,堆成小堆,待水分停吸1小时后再装瓶或装袋。
灭菌接种:栽培种灭菌与原种相同,接种在接种箱或接种室进行,采用两端接种,每瓶原种可扩接栽培种20~25袋。
接种后在袋上贴上标有菌种名称、生产日期、生产单位、接种人员、使用方法等内容的标签。
培养:环境温度维持在23~25℃,黑暗,相对湿度60%~65%。
每天通风2~3次,每次20~30分钟。
观察菌丝生长发育情况,发现杂菌及时挑出处理。
3.2栽培方法杏鲍菇的栽培方式主要有瓶栽、袋栽、畦栽或床栽。
日本以瓶栽为主,适用于进行工厂化生产。
我国主要采用袋栽法,具有方便、实用的特点;有些地方采用脱袋覆土床栽或畦栽,能提高单产水平。
3.2.1袋栽法的栽培技术栽培季节:根据杏鲍菇的适宜出菇温度,一般以秋冬和冬春栽培为宜。
栽培场地选择及菇床设置:袋栽采用菇房层架栽培方式,专用菇房的地址要选择近水源,交通方便,坐北朝南,环境清洁,无污染的场所。
菇房要有通风窗,有利于遮光和通风,并能防止直射光照射菇床。
栽培原料及配方:配方一:杂木屑36%,棉子壳38%,麦麸24%,蔗糖1%,碳酸钙1%。
配方二:杂木屑23%,棉子壳23%,豆杆粉28%,麦麸19%,玉米粉5%,蔗糖1%,碳酸钙1%。
配方三:杂木屑23%,棉子壳38%,豆杆粉15%,麦麸17%,玉米粉5%,碳酸钙1%,蔗糖1%。
配方四:杂木屑37%,棉子壳37%,麦麸18.5%,玉米粉5%,蔗糖1%,碳酸钙1%,石灰粉0.5%。
配方五:杂木屑36%,棉子壳36%,豆杆粉6%,麦麸20%,过磷酸钙1%,石膏粉1%。
菌袋制备:按配方配料,先将辅料充分拌匀,然后再拌入主料,含水量应控制在65%~68%,pH应调至7.5左右。
装袋、灭菌:装袋要做到松紧适宜,装至离塑料袋口5~6cm时将料面压平,袋口用线绳扎成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