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手术室-针刺伤的预防和处理 ppt课件
手术室-针刺伤的预防和处理 ppt课件
ppt课件
13
三、安全氛围 安全氛围是指组织内员工共享的对具有风险的工作环 境的认知。安全氛围可影响针刺伤的发生。 2008年,Smith等对日本864名护士 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安全氛围的各个维度,如管理者 支持、冲突与交流反馈、整洁的工作区域等与针刺伤 的发生密切相关。
ppt课件
14
四、护士人力配置 护理人力配置与护士针刺伤发生率紧密相关。国 内研究结果显示,床护比与锐器伤的发生相关, 床护比越高,锐器伤的发生率越高。Clark e等在1998年对美国22家医院2287名 护士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 当护患比超过1:6时,发生针刺伤的风险增加 1倍。
ppt课件
5
针刺伤可引起20多种血源性病原体的传播, 其中最为常见的是HBV、HCV和HIV 经皮暴露于 HBV易感者感染的可能性约为6%~30 %、 HCV易感者感染的可能性约为1.8%、
HIV易感者感染的可能性约为0.3%
ppt课件
6
实习护士锐器伤发生率 432 名实习护士在 10 个月实习期间共发生了2756 次锐器损伤,平均每人发生6. 4 次。 其中发生针刺伤1111次,平均每人发生2. 6 次; 发生过锐器伤的403名, 占93.13 %;受伤次数在≥2 次的有371 名,占86 % 。
更高。
ppt课件
17
一、针刺伤的危害
现已证实20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
乙型肝炎病毒(HBV ) 丙型肝炎病毒(HCV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
心理影响
产生焦虑、紧张、悲观、恐惧心理等。 少部分怀有侥幸心理。
ppt课件 18
刺伤后应在24h 内抽血查乙肝、丙肝抗体,必要时抽患者血对比,同
针刺伤的护理研究新进展
ppt课件
1
自 1984 年首次报道了医务人员 因针刺伤而感染艾滋病以来,针刺伤所 引发的职业安全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广 泛关注。
护士作为与病人接触最多的工作人员, 是发生针刺伤的最高危人群。
ppt课件
2
1
针刺伤的相关因素 针刺伤的原因和预防 针刺伤的处理流程
2
3
ppt课件
3
定
义
针刺伤
是指一种由医疗利器如注射针头、缝针、
各种穿刺针、手术刀、剪刀等造成的意外
伤害,造成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
的皮肤损伤。
ppt课件 4
相关研究显示,国外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为 46% ~50%
国内为 88.9% ~96.7%
毛秀英报道国内护士年人均针刺伤的发生次数为 3.5 次/人.年, 国外 Smith 研究的 0.75 次/人· 年,Azadi 研究的 0.52 次/人.年
ppt课件
15
五、 针刺伤的危害风险相关因素包括: 1.刺伤相关因素:刺伤的深度、器械的种类、 污染的血量、接触的途径等。 2.护理人员相关因素:全身健康状况、易感性、 接触频率和时间、使用时的安全模式、接触 后的快速自我防护等。
ppt课件 16
接触血量愈大、接触时间愈长,机 体获得病原的数量越多,感染机率也就
要指的就是每天生活在一起 乙肝病毒的抵抗力很强,在零下 20度时可存活20年,在37度时可存活7天, 在55度时仍然能存活6 小时 。但是,加热到100度10分钟可使其失去传染 的人可能会不知道什么时候 活性 。 皮肤黏膜有破损,接触到乙
传播途径:经血传播,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 医源性传播,生活中 肝患者的血液而感染乙肝。 的密切接触。患者血液、唾液、胆汁、乳汁、尿、精液内均含有病毒, 但所含的乙肝病毒含量是很低的。
时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按1 个月、3个月、6个月注射乙肝疫苗
第1针30μg 第2、3针各10μg ;
被HIV 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在24h内抽血查HIV
抗体,定期做血清学监测,于刺伤后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
监测HIV抗体。必要时同时抽患者血对比。
ppt课件
19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引起的一种传 生活密切接触传染乙肝,主 染性疾病。
ppt课件
9
二、工作相关因素 1.每天工作时间:每天工作时间与针刺伤的发生密切相关。 2005年对土耳其一所教学医院449名护士进行回顾调查,结果显 示每天工作时间超过8h的护士在过去1年内发生针刺伤的风险是每天 工作时间少于8h护士疲劳,注意力分散,容易引起针刺伤 的发生。
ppt课件
8
2.个人防护行为:回顾文献发现,双手回套针帽,徒手分离锐器,徒 手对针头折弯、毁形,徒手传递锐器,为不合作的病人做治疗缺乏必要 的协助等不安全行为直接导致了针刺伤的发生。 3.风险感知:在护理工作中, 随着血源性传播疾病人群的增多,护士 暴露于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工作中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 的风险感知越低,经皮损伤的发生率越高。
ppt课件
7
针刺伤相关因素
一、个体差异因素 1.人口统计学因素:与护士发生针刺伤相关的人口统计学因素有年龄、 工作年限、职称、文化程度、科室、医院级别等,年龄较小的护士针刺 伤的发生率较高,随着年龄的增加,针刺伤的发生率呈下降趋势。 研究显示,工作年限越长,
过去1年内针刺伤的发生率越低;
职称越高,针刺伤的发生率越低
ppt课件
11
3.班次:不同班次的护士,针刺伤发生率存在差异。 Smith等研究表明,倒班护士发生针刺伤的风险为白班护士的 1.67倍,可能与夜班护士工作压力大,应急任务重;倒班护士更易 出现睡眠障碍,从而引起警觉性下降有关。
ppt课件
12
4.工作压力: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对健康保健的需求和医疗费 用的投入相应增加,对医疗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而对护士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护士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工作压力在一定程 度上增加了护士针刺伤的发生风险。
ppt课件
10
2.每周工作时间:每周工作时间与工作人员的疲溃感成正相关,与注 意力集中成负相关
2003年通过病例对照试验对巴西一所医院400名护士进行调查发 现,每周工作于时间超过50h的护士发生针刺伤的风险是每周工作时 间少于40h的护士的2.47倍,而每周工作时间在40~49h与 每周工作时间少于40h的护士相比,两组没有差异。 当每周工作时间超过一定的限度,由于护理人员疲溃感增加,注意力分 散,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危险随之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