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音乐史复习题

中国音乐史复习题

学堂乐歌:学堂乐歌内容:(1)目的:为了唤起民众的爱国热情,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2)内容:1、通过不同的角度宣扬“富国强兵”、抵御外强欺凌的爱国精神。

2、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鼓吹学习新文化。

3、向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教育。

(3)形式:以西方和日本通用的简谱或五线谱记谱的、供学生集体咏唱的齐唱曲。

辛亥革命后开始有少量的合唱曲,极少数的作品还配写了简单的钢琴伴奏谱。

歌曲绝大多数是根据现成的歌调以新词编成的。

(4)音乐特点:1、大多采用日本歌曲曲调进行填词。

2、主要选取欧美的歌曲进行填词。

3、也有我国民族音调填词的。

4、按照“选曲填词”或“按词选曲”的方式编写。

5、由我国音乐家自己创作曲调。

意义:1.学堂乐歌是欧洲音乐文化大规模传入中国的开端,也是中国新民族主义文化在音乐领域的萌芽2.学堂乐歌为中国“新音乐”的诞生和发展开启了源头;3.为后来我国的军歌,工农革命歌曲和群众歌曲体裁的发展开了先河;4.为欧洲音乐文化的知识和技能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5.为我国培养了第一批现代意义上的音乐家。

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1)沈心工《体操——兵操》、《竹马》、《蝴蝶来》、《黄河》。

《黄河》是他自编曲调的歌曲,以杨度的词所谱写的歌曲,体现出歌词中要求的那种宏大气魄和强烈激情。

(2)李叔同:贡献:日本留学时学习绘画、兼攻音乐;参与我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的活动;独自编印了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1910年回国任教,为我国近代早期艺术教育事业做出了显著贡献;编写歌曲约70多首。

《春游》《送别》;是强调学校歌曲必须具有艺术审美价值的一位突出代表。

(3)曾志忞:贡献:开展普及音乐的社会音乐活动;致力于学堂乐歌的编写,《春游》《练兵》《扬子江》;致力于音乐方面的著作。

沈心工:创作特点:词曲配合贴切,易于上口,多以民主教育为主要内容。

他善于描写儿童生活中的事物,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学生传达进步文明的思想。

是最早使用白话文写作歌词的作者。

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的生平和音乐贡献。

沈心工:原名沈庆鸿,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家。

1902年留学日本,回国后热衷于推进中国音乐教育事业,最早开设音乐课,并编写了大量学堂乐歌,作为教材出版了《学校唱歌集》贡献:沈心工是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最早在中国开设了乐歌课和音乐课,出版了《学校唱歌集》《重编学校唱歌集》《民国唱歌集》,编写了一百八十多首学堂乐歌,在填词过程中,密切地结合青少年心理、生理特点,编写的题材广阔丰富、语言通俗易懂、意味深长。

例如《竹马》《赛船》《铁匠》。

他的《黄河》是自己根据杨度的词作曲,曲调大气雄浑,抒发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李叔同:原名李文涛,又名岸,字叔同,出生天津,1905年前往日本留学,学习绘画兼音乐,参加了我国第一个话剧社团“春柳舍”,独自编印了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培养了许多音乐家美术家如:丰子恺、刘质平、吴梦非等,法号“弘一”贡献:曾独自编印了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回国后曾在多所学校任教,为艺术教育事业的初创做出显著贡献,培养了许多音乐家美术家。

一生编写七十多首歌曲,如《早秋》《月夜》《送别》《春游》等,这些歌曲曲调流畅优美,文辞秀丽生动,艺术形象和声调音韵上歌词与曲调完美结合。

他的歌曲多带有抒情性质,强调学校歌曲的审美性质。

有的在曲调基础上配上了钢琴伴奏,例如《送别》,三声部合唱曲《春游》曾志忞:1901年赴日本留学学习法律,后又改学习音乐,1908年在“上海贫儿院”设立音乐部,在幼儿中培养音乐人才,并在他们中组织了一个管弦乐队。

贡献:曾志忞的音乐贡献可分为三方面:1、开展普及音乐的社会活动。

包括与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一起创办“亚雅音乐会”,上海贫儿院音乐部其管弦乐队,这在当时都是首创的。

特别是上海贫儿院管弦乐队更是中国最早的管弦乐团。

2、编写学堂乐歌,例如《练兵》、《游江》等,3、他对中国新音乐贡献最突出的是对音乐方面的论述,他编写或翻译了许多音乐理论的书籍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新音乐的发展一、音乐教育的发展大同乐会:由郑觐文发起的,成立于1920年,宗旨为“本会专门研究中西音乐、筹备演作大同音乐,促进世界文化运动”。

培养了许多民乐人才,该会还从事我国古代雅乐器的仿制,进行演奏和民乐合奏的试验,如提出了拥有吹拉弹击等乐器组成的新型民乐队的编制外设想,改编了《春江花月夜》、《将军令》《妆台秋思》等民乐合奏曲。

并对部分民族乐器进行了改革试验。

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体操专修科:二、专业音乐教育的创立于发展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的前身是北京大学音乐团,该会正式建立于1919年1月,由当时北大校长蔡元培任会长,由萧友梅等知名音乐家进行指导,会员最多时达二百多人,最主要是北大学生,内分丝竹、昆曲、古琴、钢琴、提琴、歌唱等组。

贯彻中西兼顾的方针多次公开演出,为我国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同登一台表演开了风气之先。

还出版了十五期音乐期刊《音乐杂志》。

国立音乐院: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萧友梅:萧友梅,早年留学日本学习教育和音乐,1912年参加辛亥革命,后再次留学德国,学习理论作曲和教育学,并曾担任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导师。

建国立音乐院,后担任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校长。

直到1940年逝世。

贡献:1、音乐教育方面,萧友梅是中国现代音乐教育之父,早年留学日本、德国,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在国外学习西洋音乐的留学生,回国后为音乐教育事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曾任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任导师,于1922年将其改建为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音乐体操专科任主任、音乐科主任等职。

在蔡元培支持下创立了我国第一所国立音乐院——上海国立音乐院,后来担任上海国立音专校长,这是当时中国最高音乐学府2、音乐创作上,声乐创作是他的最主要领域,代表作有《问》、五四纪念爱国歌《南飞之谚语》等,作有合唱作品《春江花月夜》《别校辞》;器乐创作上,改编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管弦乐曲《新霓裳羽衣舞》,还有大提琴曲《秋思》等其他作品,是当时我国音乐家中唯一的器乐创作开拓者。

3、在学术研究与理论著述上,著有《初级中学乐理教科书》《普通乐学》《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钢琴教科书》等。

设立民族器乐演奏学科,推广民族音乐,尝试将中国古代音乐发展作为课程纳入教学。

三、音乐理论研究1王光祈:王光祈是我国现代音乐学的奠基人。

1、向中国介绍西方的音乐文化,包括西方音乐史、音乐创作、音乐技法、研究方法等。

著有:《欧洲音乐进化论》、《西洋音乐与诗歌》(均1924年)、《西洋音乐与戏剧》等。

这些音乐理论著述,全面客观地向中国音乐界介绍了欧洲音乐史、主调音乐、复调音乐、和声学、曲式学等各种技术理论以及乐器、乐队的基础知识。

2、用西方音乐理论体系对中国传统音乐历史进行研究。

这类著述以《中国音乐史》、《论中国古典歌剧》为代表。

3、用比较学的方法对音乐进行研究。

他是亚洲第一位在比较音乐学领域进行研究与著述的人。

4、向中国介绍西方教育体系、教育方法。

2青主:青主谱写了艺术歌曲《大江东去》。

根据李之仪的词《我住长江头》创作了一首引人注目的同名艺术歌曲,这两首歌都抒发了作者的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

青主的音乐美学思想主要受其留德时的表现主义艺术美学思想,以及19世纪以来浪漫主义音乐美学思想的影响,虽然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在当时无疑具有很大的进步性,对音乐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青主:音乐贡献:(1)创作:1920年根据宋代苏轼的名作《大江东去》所谱写的同名艺术歌曲,是我国近代最早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作者运用戏剧性朗诵与抒情性咏叹相结合的音调,并配以和声和非常钢琴化的伴奏,以此塑造出气势磅礴又意境深远的音乐形象。

代表作品:《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

(2)理论:中国最早的音乐美学家。

代表性论著有美学著作《乐话》和《音乐通论》。

他认为音乐是一种“上界的语言”。

四、音乐创作1萧友梅音乐创作:2赵元任音乐创作特点1鲜明的体现了要求民主平等自由博爱的五四精神如卖布谣2非常注重追求歌曲旋律的民族风格。

一方面他善于汲取民族音乐的曲调和素材进行创作,另一方面他十分注意歌词声调和音乐的特点,往往按照中国语言的声韵特点来处理歌词字音、语调与旋律音调的关系,使作品词与曲的结合非常自然。

如教我如何不爱他3他在创作中意识到五声音阶对体现中国风味的特殊作用,在和声上最早进行中国派的实验。

4非常注意用钢琴伴奏来刻画音乐形象使钢琴成为表的歌曲情感的有力手段。

如海韵5运用西方曲式和声旋律等作曲技法进行创作。

3黎锦晖与儿童歌舞音乐:黎锦晖,1922年创办儿童文化周刊《小朋友》并担任主编,创办“明月音乐会”和专门培养歌舞人才的“中华歌舞团”黎锦晖创办了明月音乐会。

并结合儿童生活,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创作了二十四首儿童歌舞表演曲,十一部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这些作品潜移默化地对儿童起了启蒙教育的作用,他的儿童歌舞表演曲可怜的秋香《老虎叫门》受到广大少年儿童的喜爱影响了之后的几十年。

是中国现代歌剧的最早尝试者。

他也是中国流行音乐的鼻祖,代表作有《毛毛雨》《桃花江》。

4刘天华的民族器乐创作与国乐改进:刘天华1922年到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任国乐导师,,1927年发起成立国乐改进社,刘天华一生共创作10首二胡曲,开拓了二胡音乐的新天地。

例如良宵月夜苦闷之讴独弦操病中吟烛影摇红《光明行》悲歌空山鸟语闲居吟。

既重视对我国传统民间音乐遗产的继承,又重视对外国音乐科学理论和经验的借鉴,以兼收并蓄的方针从中西音乐文化的交融中推进我国民族音乐事业的新发展。

使民族器乐教学走上专业化道路。

为我国民族器乐发展开创了一条新路,为我国民族器乐在专业音乐教育、音乐创作和表演事业中争取到重要的地位,为我国民族器乐发展揭开了历史新篇章。

刘天华的二胡曲创作比前人有哪些突破刘天华的十首二胡曲贯穿着刘天华国乐改进的思想。

他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的调和与合作中,打出一条新路来。

在作品形式结构和乐思的展开原则上,他一方面有意识保留了以往多段连缀的结构特点,和主题音调作自由加花变奏的乐思展开原则,另一方面大胆吸收了西方音乐创作典型的主题音调的重复、移位重复、扩展、对比等乐思展开原则,以及主题部通过三部性结构和主题变奏结构原则。

使在刘天华的作品中,保留了民族风韵,又体现出中西交融的民族特色。

调式、调性方面,刘天华将作品建立在五声音阶为基础的各种调式上,同时吸收了西方大小调为基础的各种七声调式,有的还运用了半音运动的装饰性旋律。

如《悲歌》节奏、节拍、速度以及与此相关的记谱等方面,刘天华坚持作品体现出民族韵味,能适应一般的习惯用法,有根据内容的需要引进一些西洋音乐节奏因素和西方通用的记谱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