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危机管理的善后处理机制

公共危机管理的善后处理机制

恢复:改变权力安排,消除歧视、贫困和腐败;所有受灾 公众参与恢复过程的重要性。
➢ (4)新兴—规范理论
✓ 灾害使正常的官僚组织不能正常运行,新型的灾害使得官 僚组织不能做好充分的准备。
恢复:在灾害恢复阶段,许多需求得不到满足,新型的组 织与团体将会出现,并满足这些需求,新型组织是恢复的 重要力量。
• 第九条 开展义演、义赛、义卖等大型救灾捐赠和募捐活 动,举办单位应当在活动结束后30日内,报当地人民政府 民政部门备案。备案内容包括:举办单位、活动时间、地 点、内容、方式及款物用途等。
第三章 接受捐赠
• 、联系人、联系电话、银行账号等。
• 认银行票据,当面清点现金,验收物资。捐赠人所捐款物 不能当场兑现的,救灾捐赠受赠人应当与捐赠人签订载明 捐赠款物种类、质量、数量和兑现时间等内容的捐赠协议 。
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和公共服务设施;尊重科学、
尊重自然,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统筹兼
顾,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主体
功能区建设、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结合,并坚持
统一部署、分工负责,区分缓急、突出重点,相
互衔接、上下协调,规范有序、依法推进的原则

• 四川:灾区居民收入比全省高3.4%
• 魏宏(四川省人民政府常务副省长)在会上( 2011-5-10日上午10时,国新办在国务院新闻办 新闻发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表示,目前四川纳 入国家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项目已完工94% ,去年底,39个重灾县财政收入增速比全省高 12.4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和农村人均收 入分别比全省高3.4和4.4个百分点。
3.恢复重建遵循的原则
➢ (1)政府主导,公众参与 ➢ (2)全面恢复,突出重点 ➢ (3)公平公正,关注弱者 ➢ (4)生产自救,多样补偿 ➢ (5)防灾减灾,寻求发展
第三节 恢复的分类与维度
一、恢复的分类
➢ 1.短期恢复
• (1)时间:危机发生后 很快展开,常与应急响应 重合。(有的活动可能持 续数周)
短期恢复主要工作
➢ 2.长期恢复
• (1)时间:持续数月 或数年
• (2)项目:道路、桥 梁、商店、住宅等设 施
• 要求:提高建筑标准 、改变土地用途、改 善交通设施。
长期恢复重建的主要工作
➢ 3.恢复重建具有促进灾区经济发展的 功能
✓ (1)社会公众及政府决策者通过危机的教训对防灾,减 灾问题上更加重视。
第四节 恢复的过程与管理
一、恢复过程
➢ 1.准备阶段 ➢ 2.计划阶段 ➢ 3.实施阶段 ➢ 4.验收阶段 ➢ 5.反思阶段
汶川重建档案
2008年6月18日《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 》正式颁布,统一部署对口支援任务,创新提出“一省帮 一重灾县,举全国之力,加快恢复重建”,成就了体现社 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汶川样本”。明确要求19个省市以 不低于1%的财力对口支援重灾县市3年。
➢ (2)脆弱性理论
✓ 风险不是均匀分配的。它重点关注的是脆弱群体。他们的 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面临着最高的风险挑战。因而风险 对不同的人群而言存在着差异。
恢复:人们要关注因收入、发展阶段、性别、种族等因素 所导致的差异性风险。
➢ (3)社会政治生态理论
✓ 灾害扰动了社会互动,人类系统内部的互动影响着人们恢 复的方式;人们需要资源恢复,但资源是有限的,恢复阶 段会产生对恢复资源的竞争与冲突,强势团体可能会阻止 对弱势群体的必要救助。
第二节 危机恢复
1.恢复的含义 ➢ (1)恢复:复旧、复兴、复建、复原 ✓ 复旧:回复到灾前水平 ✓ 复兴:突出“改进”的含义 ✓ 复建:物理环境与建筑物 ✓ 复原:突出“法律”意义 ➢ (2)危机“恢复”:既具有恢复原状的意思,也
有加强改进的含义;既包括物理上的重建,也包 括经济、环境、社会、心理影响的消除;即关照 法律责任与义务,也包括社会道德的约束。
1.选址策略: ➢ (1)原地原址重建 ➢ (2)原地异址重建 ➢ (3)异地重建
人们倾向于原地原址重建
2.原因
➢ (1)政治原因 ➢ (2)文化原因 ➢ (3)经济原因 ➢ (4)心理原因
二、住房恢复重建
➢ 1.美国学者认为,住房的恢复重建要经历四个阶段: ✓ (1)应急避难所 ✓ (2)临时安置所 ✓ (3)临时居所 ✓ (4)永久住房
控制与危机问题相关的、可能导致危机再度发生 的各种问题,巩固危机管理的成果。 ✓ 从危机中获益,通过对危机发生的原因,危机处 理过程的细致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提出在技术 、管理、组织机构及运作程序上的改进意见,进 而进行必要的机构改革。 稳定人心、稳定社会,使社会正常生活尽快恢复 。
2.善后处理的内容 ➢ (1)恢复机构正常运作 ➢ (2)资料记录与保存 ➢ (3)事故调查 ➢ (4)清算损失 ➢ (5)补偿损失 ➢ (6)稳定人心
✓ (3)政府,实行宏观性财政政策
➢ 4.心理影响与恢复
案例:“9·11”事件对志愿者的影响
“9·11”事件发生后,大批 的自愿者参与了应急 救援活动,惨烈的场面对许多人的心理和行为产 生了影响。美国学者对其中163名自愿者进行了 调查,发现:57%的人开始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上 花费更多的时间,30%的人开始或加强体育锻炼 ,33%的人吃的更多或更少,29%的人开始或强 化宗教活动,14%的人开始或加强瑜伽或放松活 动,12%的人开始饮酒或更多的饮酒,10%的人 开始或更多的吸烟,4%人开始或更多的开始处方 药。
✓ (2)危机摧毁了不安全的建筑和设施 ✓ (3)灾区可以此为契机,实现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进
而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 (4)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提升社会、经济及
环境对各种风险的弹性。
• 第四章 恢复重建规划
• 第二十七条

编制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应当全面贯彻
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优先恢复重建
三、公共危机后的重建机制 四、公共危机后社会心态恢复机制 五、公共危机后的社会调整机制
第七节 加强公共危机后的反馈调整机制
一、建立危机后的调查反馈机制
➢ 调查主体:独立的第三方 ➢ 调查内容:危机发生的原因、危机管理的过程、危机管理
的能力等等。
蓝田四学生窒息死亡事故
案例:12月13日下午5时40分,家住蓝田县焦岱镇焦岱 街村的蓝田县焦岱镇初级中学及焦岱中心小学柳帅等6名 学生在焦岱街村一处废弃的水塔内玩火,造成缺氧窒息, 4名学生死亡,2名学生目前已脱离危险。
➢ 2.住房恢复重建的形式
依靠自己的力量 依靠亲情关系 依靠救灾制度 依靠保险赔付
三、经济恢复重建
1.恢复关键性的基础设施运行
2.对于工农业受到严重影响的灾区,政府要及时出台减免 税收、提供低息贷款等一系列优惠和扶植政策,帮助灾区 恢复正常的生产秩序,甚至实现产业升级。
四、心理干预
思考:蓝田四学生窒息死亡事故有哪些警示?
水塔内壁已经被熏黑 出事的废弃水塔位于镇南土坡上一片麦地边。这是一个直
径约为5米的水泥浇筑成的圆柱体,高约2.2米,四周并无 任何可供攀援的附着物,塔顶东侧的边缘处有一块很小的 缺角。在几名村民的帮助下,记者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从 此处爬到塔上。塔上有一个40厘米见方的四方口,两边有 两只固定在上面的铁环。透过这个口记者看到,在约3米 深的塔底,铺着几层玉米秆,上面还残留着一些燃烧后的 灰烬,一件蓝色的衣服还在玉米秆上,水塔内壁也已经被 熏黑。 “真不明白这些娃是怎么爬上去的?”水塔周围陆续有 村民前来。“以前塔顶上那个小口有盖子盖着,不知道啥 时候被人砸掉了,村里的娃经常三五成群到这里来耍。” 一位村民告诉记者,“村里的娃们在这里都玩了有几年了 ,周末或寒暑假,他们成天钻上钻下,这里都快成游乐场 了……”
➢ (3)美国联邦应急管理署在《风险应急运行规划 指南》中定义:恢复就是指使社区的基础设施和 社会、经济生活恢复到正常的活动,但他应当将 减缓作为一个目标。在短期内,恢复意味着将重 要的生命系统恢复到可接受的水平,同时满足人 的基本需要,确保人和社区的社会需要得到满足 。
➢ (4)恢复中的两对关系 ✓ 恢复与重建。“恢复”中包含着“重建” ✓ 复原与发展。恢复重建不仅意味着补救,而且意
• 来源:凤凰网
二、恢复的维度
➢ 1.社会影响与恢复 ✓ 注意问题: ① 严防次生灾害 ② 保障灾后需求膨胀的
物资供应 ③ 特别关注弱势群体
➢ 2.环境影响与恢 复
✓ 人工环境 ✓ 自然环境
➢ 3.经济环境与恢复
✓ (1)个人在恢复中需要得到支持和帮助以维持生计。如 确保就业安全等。
✓ (2)在恢复重建中,有关部门要帮助企业尽快恢复中间 或重建生产设施。
五、救灾捐赠管理
1.捐赠:救灾属于公益捐赠,是一种慈善事业,指自然人 、法人或其它组织在自愿的基础上向灾区捐款捐物。
➢ (1)捐赠所涉及的人:捐赠者、受赠者、受益人。
➢ (2)捐赠的形式 :
✓ 捐赠者直接向受益者 捐赠
✓ 捐赠者通过受赠者向 受益者捐赠
救灾捐赠管理办法
第二章 组织捐赠与募捐
二、恢复的主要措施
➢ 1.做好灾民安置
据统计,“五·一二”汶川大地震共造成成都市一百多万 受灾群众无家可归,全市城镇和农村共有一百零九万人、 二十八万户需过渡安置。
➢ 2.实现心理干预的长效化
➢ 3.加强未来的风险防范花 ➢ 4.以恢复重建促进区域发展
第五节 危机恢复中的重要问题
一、恢复重建的选址
2.我国救灾捐款 存在的问题
➢ (1)信任缺失
➢ ()政府与公益组 织的关系需要理顺
第六节 完善公共危机管理的善后处理机制
一、公共危机后的安抚机制
1.建立健全受害人的援助机制 2.区分危机相关者 3.恰当处理危机参与者
二、公共危机的转变机制
突发事件与心理问题的关系:
✓ (1)突发事件对人的心理存在负面影响,也存在 正面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