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 燃烧和灭火第1课时 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情景导入约五十万年前,北京人就已知用火。
火是人类打开化学大门的第一把钥匙。
有了火,粘土烧成了陶器,矿石炼出了金属,陶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机时代,神六升天……人类每前进一步都与火有着密切的联系。
当然,火有时给人们带来一定的灾难,如居民区火灾,工厂火灾,森林火灾……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的损失。
火有“功”也有“过”。
说到火我们很自然就想到燃烧。
合作探究探究点一 燃烧的条件提出问题 物质燃烧需要哪些条件?探究实验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实验装置课堂讨论1.白磷能燃烧,水为什么不能燃烧?2.平常我们燃烧的煤块总是制成蜂窝状,而不制成球状?3.室内起火时,如果打开门窗,火反而烧得更旺,为什么?归纳总结1.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着火点是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2.燃烧的条件:⑴物质具有可燃性;⑵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⑶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可燃物的着火点)。
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知识拓展(1)燃烧,有的不需要氧气参与也可燃烧。
如氢气在氯气中燃烧,钠在氯气中燃烧等。
(2)着火点是可燃物固有的性质。
(3)燃烧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燃烧时一定发光、放热,但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通电发光,属于物理变化。
探究点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提出问题 1.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怎样灭火?纸箱、油罐着火怎样灭火?森林火灾又怎样扑灭呢?讨论交流结合生活实例和经验讨论相关原因。
了解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探究实验【实验目的】探究灭火的原理【实验操作】点燃3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个烧杯;将另两支蜡烛分别放在两个烧杯中;然后向一个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
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实验现象】扣上烧杯后,燃烧的蜡烛一会儿熄灭;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后蜡烛熄灭;另一支燃烧情况不变。
【实验结论】扣上烧杯后,燃烧的蜡烛与氧气(或空气)隔离,蜡烛熄灭;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后,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使蜡烛与氧气(或空气)隔离,蜡烛熄灭。
归纳总结1.灭火原理:(1)清除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破坏燃烧的条件中的任何一项即可达到灭火的目的。
2.灭火方法:(1)用水扑灭火灾是最常用的灭火方法,水起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蒸发时吸收热量而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2)清除可燃物或设防火隔离带,即断绝火源。
如扑灭森林大火时把大火蔓延线路前的树木砍掉,使森林中的树木与燃烧区隔离。
(3)隔绝氧气(或空气)。
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火焰;油锅起火盖上锅盖灭火等。
第1课时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第2课时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可燃物在具备了燃烧的条件后,就能急剧地燃烧,如果在有限的空间内就会给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害,为了使警钟长鸣,大家在一些易燃、易爆场合会经常看到下面的一些图标(投影消防安全图标)。
同学们讨论下,这些图标向人们传递了什么样的信息?合作探究探究点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常识提出问题1.家用煤气、天然气、液化气等泄漏该如何处理,为什么?2.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煤矿等附近贴有“严禁烟火”的字样或图标,为什么?讨论交流结合生生活实例讨论相关原因。
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常识。
探究实验【实验目的】探究粉尘爆炸【实验操作】剪去空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上部,并在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底侧各打一个比胶皮管外径略小的小孔。
连接好装置,在小塑料瓶中放入干燥的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金属罐。
从橡皮管一端鼓入大量的空气,使面粉充满金属罐,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实验现象】听到“砰”的一声响,面粉发生爆炸,金属罐的塑料盖被高高掀起。
【实验分析】挤压气囊,鼓入空气,把面容吹散到金属罐内,与空气充分接触,遇到明火急速燃烧,在有限空间燃烧放热,使罐内气体体积膨胀,发生爆炸。
【实验结论】面粉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就会发生爆炸。
归纳总结1.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急速燃烧,短时内产生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的现象。
2. 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的注意事项:(1)对厂房和仓库的要求:与周围建筑物间有足够的防火距离,车间、仓库要有防火、防爆、通风、静电除尘、消防等器材设备,严禁烟火。
(2)容器要求:要牢固、密封,容器外要有明显的警告标志,并标有物质的名称、化学性质、注意事项。
(3)存放要求:单存、单放、远离火种、注意通风。
(4)运输要求:轻拿轻放,勿撞击。
(5)工作人员要求:严禁烟火,人走断电,经常检查,认清图标。
板书设计第2课时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有限的空间1.可燃物爆炸的条件急剧燃烧聚焦大量的热2.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课题2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第1课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化石燃料的利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多年以来,加拿大已出口石油和天然气到美国。
现在,美国并不需要它,加拿大正在转向亚洲市场。
在2015年,巴西将成为石油出口国。
人们之所以对石油问题给予高度关注,主要是因为石油是当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能源。
与石油一样,煤、天然气也是重要能源。
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提出问题在化学反应时,是不是只有通过燃烧才能获得能量呢?讨论交流结合以前学习的化学知识和生活现象讨论相关原因。
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实验活动【实验操作】在一支试管中加入一小匙干燥的生石灰(或几小块食品袋中的干燥剂,主要成分CaO),再加入约2mL水,观察现象,并用手轻轻触碰试管外壁。
【实验现象】生石灰逐渐膨胀,碎裂成粉末,产生大量的白雾,用手触碰试管外壁,感觉发烫。
【实验结论】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aO + H2O = Ca(OH)2归纳总结1.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常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即有放热现象或吸热现象。
许多化学反应会放出热量,如:燃烧、镁和盐酸反应等;有些化学反应会吸收热量,如:碳与二氧化碳反应C+CO2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2CO。
2.人类生活对能量的利用(1)生活燃料的利用:做饭、取暖等;(2)利用燃料产生的热量:发电、烧制陶瓷、冶炼金属、发射火箭;(3)爆炸产生的热量:开采煤矿、开山炸石、拆除危旧建筑;(4)食物在体内缓慢氧化放出热量:维持体温和日常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5)能量的转化:电池充电时电能转化为化学能;使用电池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探究点二化石燃料的利用提出问题(1)你家中做饭、洗浴用什么燃料?(2)汽车、轮船等交通工具使用什么燃料?(3)炼钢厂、热电厂等使用什么燃料?(4)以上使用的燃料有什么优缺点?讨论交流结合生产、生活实例讨论相关原因。
了解化学石燃料的利用。
归纳总结1.煤2.石油课堂讨论1.石油可直接用作燃料吗?石油产品中有哪些是常用的燃料?2.煤气泄漏会造成什么危害?石油罐装液化石油气在安全上应注意什么?3.天然气(1)组成: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还含有其他的气态碳氢化合物,属于混合物。
(2)甲烷的性质:①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甲烷是无色无味、极难溶于水的气体,它的密度比空气小。
②化学性质:可燃性,点燃前必须验纯。
现象:产生明亮的蓝色火焰,放出热量。
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水珠出现,迅速把烧杯倒转过来,向烧杯中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震荡,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 CH 2O CO 2H O 4222+点燃+(3)天然气的用途:燃料和工业原料。
知识拓展⑴煤矿的矿井坑、池沼的底部常含有甲烷,要注意安全。
⑵沼气:沼气的主要成分甲烷,它是由秸秆、柴草、人畜粪便等放在封闭的沼气池中发酵产生,属于可再生能源,沼气可以解决农村生活燃料问题,有利于改善农村环境卫生。
4.合理利用和开发化石能源(1)节约能源最重要的是使燃料充分燃烧。
(2)使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①燃烧时要有足够多的空气,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②燃烧不充分不仅使燃料产生的热量减少,无谓的浪费资源,而且还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污染空气。
课堂讨论1.化石燃料是不是取之不尽的呢?2.做饭时,有时燃气灶的火焰呈黄色或橙色,锅底出现黑色,调节一下进风中就可以了,这是为什么呢? 知识拓展“可燃冰”科学家在海底发现了大量“可燃冰”,它是一种甲烷水合物(CH 4·XH 2O ),是甲烷与水在低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具有能量高、燃烧热值大等优点,且储量很大,它将成为代替化石燃料的新能源。
目前存在的问题:开采的关键是解决技术上的问题,防止甲烷气体泄漏造成更严重的温室效应。
板书设计第1课时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化石燃料的利用一、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吸热现象放热现象二、化石燃料的利用化石燃料(不可再生资源)煤:工业的粮食石油:工业的血液天然气:清洁能源合理利用和开发化石能源第2课时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能源的利用和开发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情景导入人类一直生活在空气清新,风景如画的美好世界里。
可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突然发现,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天不再是那么湛蓝,水不再绿,空气不再清新。
请思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合作探究探究点一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提出问题(1)化石燃料燃烧对空气造成污染有多严重,能不能不用化石燃料?(2)汽车用的燃料主要是什么?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有哪些?如何对汽车尾气进行处理?讨论交流阅读教材,结合生产、生活实例讨论相关原因。
了解使用化学石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归纳总结1.化石燃料燃烧造成空气污染主要原因:(1)燃料中的一些杂质如硫等燃烧时,产生空气污染物如二氧化硫等。
(2)燃料燃烧不充分,产生一氧化碳等。
(3)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及炭粒、尘粒等排放到空气中形成浮尘。
2.酸雨(1)形成:煤燃烧时生成NO2和SO2等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反应后溶于雨水,形成酸雨。
(2)危害:①危害人体健康;②导致水体酸化,严重影响水生动植物的生成;③破坏土壤、植被、森林;④腐蚀金属及建筑物。
(3)防治措施:①减少硫的氧化物、氮的氧化物等物质向空气中排放;②用天然气代替煤;③大力推广使用脱硫煤。
3.汽车用燃料的燃烧对空气的影响(1)目前,多数汽车使用的燃料是从石油中分离出来的汽油和柴油。
(2)主要污染物:CO、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等,其中氮氧化合物也会导致酸雨。
(3)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的措施:①改进发动机的燃烧方式,以便燃料充分燃烧,减少CO的排放;②使用催化转化装置,使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物质;③使用无铅汽油,防治含铅物质排放;④改用压缩天然气(CNG)或液化石油气(LPG)作燃料,以减少对空气的污染;⑤加大检测尾气的力度,禁止没有达到环保标准的汽车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