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欧洲中世纪艺术走向谈

欧洲中世纪艺术走向谈

欧洲中世纪艺术走向谈
摘要:艺术的分期有多种,中世纪艺术在历史上有着其特殊的地位与作用,作
为一个时代艺术的定位,欧洲中世纪往往被冠以“黑暗时代”的恶名,那么中世纪
艺术究竟有着怎样的命运?是高尚,还是卑微;是进取,还是保守;是自由,还
是专制,都是在这一历史时期所产生的疑问,对中世纪的艺术进行一番疏略阐述,或许会对这些疑问得出些结论。

关键词:中世纪艺术走向
中图分类号:J110.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2-
一、何谓“中世纪”
按照历史学家的大致观点,历史上的“中世纪”(Middle Ages)一般是指日耳曼民族攻占
罗马,即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开始,至15世纪文艺复兴(公元1453年)之后,
资本主义萌芽之初为止。

这只是一个比较统一的认识,史学界还存在着诸多种关于中世纪历
史的界定,但其大致的范围不会脱离此区间。

历史上的中世纪曾长达近一千年,是欧洲历史上(主要指西欧)的一个时代,意大利诗
人彼特拉克(公元1304~1374)将历史划分为古代、中世纪和近代,视中世纪为一个无比混
乱的中间期。

他习惯性地将中世纪这一时期成为“黑暗时期”。

那为什么会叫做“黑暗时期”呢?
“中世纪”一词是从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

在政治上,这段历史也叫做
中古史,指的是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这一时期的历史
(与前表述有)。

封建制度的形成、发展和解体是这一时期欧洲历史的主线。

但是世界各国
封建社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当西欧在5世纪刚刚进入封建社会的时候,中国封建社会的历
程已经持续了约1000年。

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
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的早期在欧美普遍
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

这样看来,似乎中世纪的一切都笼罩在“黑暗”的阴影之下,没有光明,没有喘息,没有
呐喊,没有生机,“黑暗”统治着一切,就连艺术这样最为灵活便利地反映精神生活的方式也
难以开花结果。

事实果真如此吗?
二、中世纪艺术表现思考
提到“中世纪”,人们会想些什么?“中世纪”这个词会使一些熟悉的图景浮现在人们的脑海:哥特式的大教堂,封建城堡,十字军和贵族战争,宗教法庭上燃烧的火焰。

从几个世纪
前“中世纪”作为划分古希腊罗马和近代历史的名称而开始使用时,就带有一种贬义,它暗指
欧洲文化历史的毁灭和空白,并一直延续至今。

“如果人们想找一个形容词来描述落后、缺乏
文化、没有法制,人们就可以使用中世纪这个词。

‘中世纪’实际上成了描写一切黑暗和反动
的词的同义词了。

”①那是否在黑暗笼罩下的一切都是暗淡无光的呢?艺术也是如此吗?我
们不禁会问。

诚然,中世纪在政治上有其黑暗的一面,表现在艺术上也是如此,但艺术有着更加顽强
的生命力,在适应时代要求的同时,它总是能够在黑暗中给人以光明,给人以心灵的慰藉,
并有力地推动了历史前进的步伐,成为借鉴历史的一面明镜。

中世纪的艺术在这方面表现的
尤为突出,虽然因为历史的局限性,它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之处,但其取得的艺术成就
也是前无古人并足以令后世所景仰的,它在世界艺术之林中所占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的。

哥特式教堂的宏伟庄重,拜占庭镶嵌画的优美华贵,罗马雕塑的粗犷沉重,都是对特定时
期艺术现象的风格描述,都有其特定的内涵。

黑格尔在《美学》中把建筑划分了三类:古埃
及的象征主义建筑、古希腊的古典型建筑和中世纪的哥特浪漫型建筑。

“浪漫型建筑在材料和建筑构形的科学性、合理性、完善性方面都超过了古典型建筑,也就是说在审美判断力的主
导之下,最合宜的材料和最经济合理的构形被组合成无与伦比的人类构造物,并体现了人类
最崇高的理想。

”②为了表达对基督的崇拜和解脱的愿望,建筑的形式被夸张到无形式的程度,崇高伟大也被扩大到无限量,浪漫型建筑达到了审美判断里的最高层次——崇高和伟大。

拜占庭的镶嵌画既有鲜艳夺目的色彩效果,又有坚实稳固的结构感,在造型上尤其讲究
概括,不是通过细节刻画而是通过色彩对比来达到其形象的造型,使主体鲜明突出。

可以想象,在光线的照射下,那些互为补色,外型概括的形象在金色背景的衬托下,是如此的绚烂
夺目,又是如此的和谐统一。

它给予信徒的就是这样一种无尚崇高和神圣的宗教感受。

镶嵌
画达到了基督教所要求的肃穆矜持与激动人心的永恒,无疑是具有独特风格与形式的拜占庭
艺术的最好表现。

罗马雕塑的复兴证明了艺术家的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无论是欧坦教堂山花壁面
的人物造型,还是高大的柱头装饰,都显示出了逼真生动、自由大胆、变化多端的效果。

政局动荡,社会混乱,必然会对经济、艺术等领域产生不小的影响,但我们知道,艺术发
展总有它的不平衡性,无序状态下的艺术也未必不能开出绚烂的花朵。

正如中国古代的魏晋
之风,欧洲中世纪的艺术园地也别具一格。

在那一时期所创造的艺术成果和形成的艺术风格
是那段时期特有的精神财富,甚至它的影响遍及世界各地及至现代。

如果要说它的某些弊端
的话,我想大概是宗教意识在艺术上给人的一种精神压迫,这种精神约束力在整个中世纪时
期是一直存在的。

欧洲中世纪的教会有着无比强大的力量来操控着社会事务,中世纪初基督教的支派天主
教会帮助日耳曼人建立和巩固政权,教会的势力随之壮大。

“灵魂救赎”、“人间互爱”等思想
主张不但适用于奴隶主,同样适用于封建主,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成为
封建贵族阶级的宗教,成为其统治服务的工具。

中世纪的西欧在最初主要是自然经济占主导
地位,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无法应用于生产。

在社会上,群众受到教会和封建贵族的压迫,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机会,教会推行的愚民政策流传开来。

教会“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思想等各个方面,通过各种不同的手段和途径控制群众,施加其影响,这就使宗教神学
必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官方意识形态,群众思想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宗教神学的深刻影响,他
们的思想感情是受宗教熏陶的,是由宗教滋养的。

几乎人人都成了虔诚信徒,完全屈服在教
会权威之下,成了正统教义和教会权威的奴隶。

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③至此我们可以理解艺术在中世纪被打上宗教烙印是现象。

历史的发展总有它的高潮
和低谷,以至于后来14、15世纪天主教的神学思想受到了来自“异端”分子的攻击,他们并不认为人活着要有禁欲的必要,他们要求解除天主教困扰在他们头上的精神枷锁。

伴随着资本
主义的萌芽,反教会的斗争也愈演愈烈,终于在16世纪中期出现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这些运动主张在思想和文化上冲破封建的牢笼和教会的精神束缚,给予人自身真正的尊严和
价值,恢复人的自由意志,肯定人在现世所应享的幸福,这使得欧洲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艺术在中世纪所遭受的苦难,但也仅仅是限
于艺术精神上而言,在形式上看来,中世纪的艺术并没有承担过多的罪责。

我们应该记住艺
术精神对自由性,同时也不忘艺术形式的多样性。

3.结语
中世纪已经离我们远去,但历史留给我们的遗产是丰富多彩的。

宗教的神圣光环已经在
中世纪的上空褪去,艺术也早已走下那高不可攀的神坛,它变成了大众得以品评的盛宴。


们姑且不用去考量那段时期的艺术究竟是伟大还是渺小,是光荣还是卑拙,因为艺术的走向
不是单单艺术本身的事情,它牵扯到太多的关系。

在这里,我们只需细细地品味它那独特的
味道,感受其深邃和震撼的力量,或许也能体会出些艺术的精神和启示。

注释:
①【苏】A.古列维奇,庞玉洁、李学智译.中世纪文化范畴.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
②李卫、费凯著.建筑哲学.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年.第357页.
③陈曦文.世界中世纪史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08-209页.
参考文献:
[1]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外国美术简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版.
[2]郑敬高.欧洲文化的奥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庄锡昌.西方文化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