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控机检验标准

工控机检验标准

深圳市中德佰福科技有限公司企业标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工业控制计算机检验标准2007-01-01 发布 2007-01-01 实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目次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定义 (1)4 要求 (2)5 试验方法 (5)6 检验规则 (7)7 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8)工业控制计算机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工业控制计算机的定义,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存贮等。

本标准适用于工业控制计算机产品。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91-2000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 1002-1996 家用和类似用途单相插座形式尺寸GB 2099.1-1996 家用和类似用途插头插座第一部分:通用要求GB/T 2421-1999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一部分:总则GB/T 2422—1995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术语GB/T 2423.1—2001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规程试验A:低温试验方法GB/T 2423.2—2001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规程试验B:高温试验方法GB/T 2423.3—1993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规程试验Ca:恒定湿热试验方法 GB/T 2828.1-2003 计数抽样检验程序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GB/T 4857.2-1992 包装件基本试验温湿度调节处理GB/T 4857.5-1992 包装件基本试验跌落试验方法GB 4943-2001 信息技术设备(包括电气事物设备)的安全GB 5080.7-1986 可靠性试验恒定失效率假设下的失效率与平均无故障时间的验证试验方案。

GB 6882-1986 声学噪声源声功率级的测定消声室和半消声室精密法(neq ISO 3745:1977)GB 9254-1998 信息技术设备的无线电干扰极限值和测量方法试验GB/T 9813-2000 微型计算机通用规范GB 17625.1—2003 电磁兼容限值谐波电流发射限值(设备每相输入电流≤16A)3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工业控制计算机在网络环境中,能支持多个台式或便携式微型机同时操作,对网络客户端请求提供服务的实体。

它比单个微型机具有更高的处理能力、I/O传输速度和功能扩展能力及安全性、可靠性、可管理性。

能够在网络操作系统的控制下,将其软硬件资源提供给所支持的网络客户端共享,也能为客户端提供集中计算、数据库管理等服务。

本标准规定的工业控制计算机系指在结构上自成一体的基本硬件实体,即以CPU为核心,包括RAM、ROM、I/O接口电路、磁盘控制器以及实体内配置的外围设备、电源等所构成的硬件设备。

3.2 工业控制计算机硬件系统在工业控制计算机的基础上,根据用户的不同要求,可增配扩充功能的单元和外围设备、输入输出设备构成规模和配置不同的硬件系统。

3.3 工业控制计算机系统工业控制计算机硬件系统配置其操作系统软件或再增配应用软件,便构成工业控制计算机系统。

3.4 产品指工业控制计算机加基本输入输出设备(键盘、鼠标、显示器)。

4 要求4.1 主要设计要求4.1.1 硬件设计要求设计产品时,应进行可靠性、可维护性、软件兼容性、安全性和电磁兼容性设计。

4.1.2 软件设计要求配置的软件应与硬件系统的硬件资源相适应。

4.1.3 结构设计要求4.1.3.1 结构设计应遵循标准化、系列化的要求。

4.1.3.2 产品应具有良好的接地系统,逻辑地和保护地必须与交流地分开。

4.1.3.3 产品表面说明功能的文字、符号、标志应清晰、端正、牢固。

4.1.3.4 包装、缓冲材料应优先选择符合环保要求的材料。

4.1.4 文档要求应随产品提供能指导用正确安装、使用及维护的文档。

4.2 工业控制计算机主要技术性能工业控制计算机系统应包括的主要技术性能,其中的系统功能和技术指标来源于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

4.2.1 工业控制计算机硬件系统配置CPU品牌、型号和规格系统核心逻辑芯片型号,I/O控制芯片型号系统存储器类型、型号和大小规格显示控制芯片型号和规格存储设备类型和规格输入输出设备类型和规格系统扩展特性网络设备型号和规格4.2.2 工业控制计算机系统兼容的操作系统工业控制计算机系统兼容的主要操作系统4.2.3 工业控制计算机系统随机软件随工业控制计算机系统配置的软件的名称、版本、使用说明手册等。

4.3 外观和结构4.3.1产品表面不应有明显的凹痕、划伤、裂缝、变形和污染等缺陷。

表面涂镀层应均匀,不应起泡、龟裂、脱落和磨损。

产品各外表面,同一颜色目视应无明显色差,且颜色均匀。

金属零部件不应有锈蚀及其他机械损伤。

产品各零部件装配应准确、到位。

4.3.2产品的零部件应紧固无松动。

各部件的固定应无明显变形。

安装可抽换部件的接插件应能可靠连接。

键盘、开关按钮和其他控制部件的控制应灵活可靠,布局应方便使用。

4.3.3产品表面明显之处需贴有公司的标志及产品型号。

获得认证的产品应贴有认证标志。

4.4 安全4.4.1 接触电流产品接触电流的允许值不得超过 3.0 mA。

4.4.2 抗电强度产品的相线和交流地线与机壳之间应承受有效值为1500V的交流电压,历时1min 而无闪烁或击穿现象。

4.4.3 接地连续性产品的接地电阻不超过0.1Ω。

4.4.4 电源输入口附近的明显部位应标明输入电压、频率及电流容量。

4.4.5 用于国内销售的工业控制计算机电源插头线应符合GB1002和GB2099的规定,插头,连结器和绝缘线必须有CCC的安全认证。

4.5 电源适应能力4.5.1 产品在198V~242V、49Hz~51Hz的条件下运行系统诊断程序工作应正常。

4.5.2 对于直流供电部位应能在直流电压标称值变化±3%的条件下运行系统诊断程序,工作应正常。

4.6 噪声产品工作时,产品的噪声不得高于55dB,加装两个风扇以上的产品,其噪声要求应在产品标准中规定。

4.7 电磁兼容性产品的电源端子干扰电压的极限值和辐射干扰场强的极限值,应符合GB9254中A 级ITE要求,产品的谐波电流的限值,应符合GB17625.1中A类设备的限值要求。

表 1 A级ITE电源端子传导干扰限值表 2 A级ITE在10m测量距离处的辐射干扰限值表3 A类设备的限值4.8 环境条件4.8.1 气候环境适应性见表4表 4 气候环境适应性4.8.2 机械环境适应性4.8.2.1 运输包装件跌落适应性见表 5表 5 运输包装件跌落适应性5试验方法5.1 环境条件试验本标准中除气候环境试验和耐电强度试验外,其他试验均在下述正常大气条件下进行。

温度:15℃~35℃相对湿度:45%~75%大气压力:86kPa ~106kPa5.2 功能和性能检查按产品标准中规定的各项功能、性能、软件配置和文档逐项进行检查,应符合产品标准的要求。

5.3 外观和结构试验用目测法和有关检测工具进行外观和结构检查,产品应符合4.3的要求。

5.4 安全试验5.4.1 接触电流试验按GB4943中5.1条规定进行。

5.4.2 耐电强度试验按GB4943中5.2条规定进行,在交收检验时不进行预处理。

5.4.3 接地连续性试验按GB4943中2.6条规定进行。

5.5 噪声试验按GB 6882规定进行,测试点距离受试样品各表面1m处,在打印机不工作,软、硬盘不寻道的情况下进行测试,取最大值。

5.6 电源适应能力试验5.6.1 交流电源适应能力试验按表6组合对受试样品进行试验,每种组合运行系统诊断程序一遍,受试样品工作应正常。

表 6 交流电源适应能力5.7 电磁兼容性试验无线电骚扰限值的测量按GB9254规定的方法进行,谐波电流的测量按照GB17625.1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过程中运行系统诊断程序,工作正常。

5.8 环境试验5.8.1一般要求本标准规定的环境试验方法的总则、名词述语应符合GB2421,GB2422的有关规定。

以下各项试验中规定的初始检测和最后检测,统一按本标准4.3条进行外观和结构检查,并运行系统诊断程序一遍,工作应正常。

5.8.2 温度下限试验5.8.2.1 工作温度下限试验按照GB2423.1“试验Ad”进行,受试样品须进行初始检测。

在受试样品不工作的条件下,将箱(室)温度逐渐降至10℃,待温度稳定后,加电运行系统诊断程序2h,受试样品工作应正常,试验完成后,待箱内温度自然回到室温,取出样品,在正常大气条件下恢复2h。

5.8.2.2 贮存运输温度下限试验按GB2423.1“试验Ab”进行将受试样品放入低温箱(室),使箱(室)温度降至-40℃,受试样品在不工作条件下存放16h,恢复时间为2h,进行最后检测。

并运行系统诊断程序一遍,工作应正常。

为防止试验中受试样品的结霜和凝露,允许将受试样品用聚乙烯薄膜密封后进行实验。

必要时还可以在密封套内装吸潮剂。

5.8.3温度上限试验5.8.3.1 工作温度上限试验按GB2423.2“试验Bd”进行,受试样品须进行初始检测,在受试样品不工作的条件下,将箱(室)温度逐渐上升至35℃,待温度稳定后,加电运行系统诊断程序2h试样品工作应正常,试验完成后,待箱(室)内温度自然下降至室温,取出受试样品,在正常大气条件下恢复2h5.8.3.2 贮存运输温度上限试验按GB2423.2“试验Bb”进行,将受试样品放入高温箱(室)内,使箱(室)温度上升至55℃,受试样品在不工作条件下存放16h,恢复时间为2h,并进行最后检测,运行系统诊断程序一遍,工作应正常。

5.8.4恒定湿热试验按GB2423.3中“试验Ca”进行。

5.8.4.1 工作条件下的恒定湿热试验将受试样品放入试验箱内,进行初始检验,在受试样品不工作的条件下,将箱(室)温度升至35℃进行预热,待温度稳定后保持1h,再加湿。

试验期间箱内温度保持在规定的工作温度上限值(允许偏差±2℃),相对湿度保持在78%~82%的范围内,当箱内达到湿热平衡后,给受试样品加电,运行系统诊断程序2h,工作应正常,试验结束后,先将相对湿度降至72%~78%的范围内,打开试验箱,使温度自然降至室温条件,在正常大气压下恢复2h,并进行最后检测。

5.8.4.2 储存运输条件下的恒定湿热试验对受试样品进行初始检测,将其放入箱内温度升至40℃进行预热,待温度稳定后保持1h,再加湿,试验期间箱内温度应保持在38℃~42℃范围内,相对湿度为91%~95%的范围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