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摘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多次提到指导“丰富语言积累”、学生要“有较丰厚的积累”。
由此可见,重视语言积累是《课标》中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
对学生来说语言积累重要,良好的积累习惯更是达到学习目标的关键所在。
本文就从激发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入手,拓展积累途径,教予积累策略,实践运用,强化积累能力;持之以恒,最终养成积累习惯。
【关键词】:语言积累小学生习惯一、激发学习兴趣,形成自主积累语言的动力“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是“新语文”学习方式上的重要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地确定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法,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是培养学生自主积累的前提。
如果以教师的好恶代替学生的自主选择,把积累变成硬性灌输的过程,必然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
巧妙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为积累的对象所吸引,产生读、背的需要和欲望,积累才会有内驱力。
从这个角度来看,语言积累需要教师有一系列的方法、策略。
1、首先教师要做到“以生为本”,把学生还原为活生生的人。
教学时我常这样做,小组学习的时候,面对其中的一组问“我可以参与进来吗?”;范读的时候常说“我这样读,你看行吗?”,在这亲切的话语中其实传递一种平等的信息,传递一种人文的关怀。
这样学生自然而然的就会对老师、对课文产生兴趣,从而激发起强烈的兴趣。
2、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积累与一些动态的、互动的活动、情景结合起来,使学生体验到积累的乐趣,或者赋积累过程以乐趣。
并尽量引诱学生去积累,让积累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需求,让他们感受到语文积累带来的愉悦。
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树立强烈的积累意识,激发他们的积累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用“兴趣”“乐趣”这两把“金钥匙”开启了学生的心扉,引导他们主动积累,愉快地步入知识的殿堂。
3.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与感受,启发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给学生个性张扬的空间。
当学生对课文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以后,再进行语言积累也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了。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而培养学生进行自主积累语言的兴趣,无疑是“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语言积累实效的前提。
二、开辟语言积累途径,丰富语言积累途径。
常言道:厚积而薄发。
首先要多渠道扩大学生的积累途径,为语言积累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
语文教学是一种母语教学。
因此,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是无限广阔的。
当然,可进行语言积累的渠道和可采用的积累方式也就相应是多种多样的。
大致说来,语言积累的渠道主要有:1、开发生活中的语言素材。
南宋朱熹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生活是取之不尽的源泉。
语言素材是学生形成自己语言系统的基本组成单位。
传统的教学行为向我们展示的大多是从多读多听、多抄多背中积累素材。
现代小学生平时接受语言信息的渠道多、范围广,信息量大。
他们的语言素材,既有平时生活、学习过程中的日常用语,也有电视、电脑网络等各种媒体中的大量语言材料。
而小学生对新鲜事物总有敏锐的感受力、较强的模仿力,在日常交际活动中,这些语言素材就会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学生的语言系统中。
这些潜藏着的、老师尚未发现的语言素材,就成为学生语言积累的重要资源。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创造各种机会,引导学生回忆提取、再现使用、交流展示,使学生的生活语言日趋规范,语言知识得以整合,实现生活语言资源的开发和共享。
如教学古诗时,就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现代的表达方式改写古诗,体验同一景物、同一情感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产生的特殊效果。
2、课堂教学是语言积累的主要渠道。
语言积累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没有语言的积累就谈不上阅读能力地提高。
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语言积累需要大量阅读,而大量阅读需要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一切都要凭借课堂教学来培养。
在小学阶段,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文质兼美的课文有二、三百篇。
这些课文既是语言材料(汉字和词语),又包含大量的语言知识(字词句篇、修辞逻辑等)和语言范例(好词佳句、名段名篇名作)。
当我们走进每篇课文时,便会发现教材中对语言积累这一要求体现得相当明确。
认真学好这些课文,可以为语文积累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取最佳手段,扩大词汇量,丰富规范学生的语言。
用尽可能优美的语言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美的语言的熏陶.也可扩展学生的阅读量,鼓励学生从诵读中积累。
3、扩大课外阅读,在读中积累语言。
《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了课外阅读总量,还推荐了背诵的篇目。
吕叔湘先生说过:"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回想大概是三七开吧。
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
"可见积累语言材料光靠课内加强对课文的朗读和背诵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在课外引导学生广泛地进行阅读。
如果让学生多读点,多积累些,天长日久,待到自己说话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左右逢源。
许多文字上有造诣的作家、学者总结自己成长经历时,总少不了青少年时期博览群书,即便是班上语文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常常是对课外书刊情有独钟。
因为,只有博览,才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的语言刺激,而且,在阅读过程中,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已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
三、授之以渔,掌握语言积累的策略。
有了积累的需求还要有一定的积累方法,积累方法多种多样。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常用以下几种方法:1 、熟读成诵法“背诵是积累知识、丰富语言材料的好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所以积累语言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背诵,但不是机械的,是在阅读时进行透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抓住感知的重点、理解的难点来阅读文章,同时,教给学生熟读成诵的基本方法,然后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哪种方法最适合自己。
此外,还要根据教材遗忘规律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教给学生防止遗忘的方法。
告诉学生,读到能背下来时不要停下来,应再读几遍,这样才能记得牢;背诵后忘得最快的是开头十几天,因此,在熟读成诵后隔三差五就要复习一下。
同时鼓励学生自己总结背诵方法,相互交流。
如图画法、提纲法、抓重点词语背诵等方法。
2 、摘抄记忆法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阅读中随时随地积累,把读书时发现的好词语、句子、片断摘录下来,将原来文章中以提纲的形式摘录下来。
对让学生自己给他的这本摘记本起名字,有的学生起名叫“采蜜本”,寓意着像蜜蜂一样勤劳,要积累知识。
有的学生起名叫“七彩桥”,是沟通自己与世界的美丽桥梁。
这些名字是发自学生内心的告白,他们自然有兴趣来给自己的采蜜本“添砖加瓦”,老师可以做的就是经常提醒他们有空时经常拿出来看一看,读一读。
俗语说得好“诗读百遍,其义自现”。
3、复述主要内容,内化语言。
复述课文是运用语言的练习,是促进学生将消极语汇转变为积极语汇的有效手段。
经常模仿课文中的语言,就能将课文中的语言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促进语言发展。
4、剪报法。
在阅读报纸的过程中,让学生把自己需要的、感兴趣的内容或图画剪下来,然后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贴到札记本上,旁边还可以配上自画图,这样,学生在读读、剪剪、贴贴、画画中获取了知识,积累了语言。
5、粘贴法。
遇到自己喜爱的语句摘录下来,朗读,粘之墙壁,每天利用休息时间大声朗读,细细琢磨,如此成习惯。
学生掌握了积累语言的方法,就有可能在实践中乐此不疲,进行广泛地阅读,丰富了语言,积淀了文化。
四、实践运用,强化积累能力言语本质上是习得的过程,需要大量的实践才能获得。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让儿童从做中学”,积累语言是为了用,并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语言的积累。
不运用语言,语言的积累是没有意义的。
“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毛泽东)学生学习语文最终的目的是学以致用。
积累是表达的基础;而运用能强化、深化发展原有的积累。
只有通过运用才能真正使语言内化,完成语言知识的建构。
指导学生灵活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成功片断,是深化语言积累的有效方法。
1、在说中运用教师精心设计各种练习,让学生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运用从课文中所学到的新词新句,使学生将课文中的词语、句子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例如一位教师设计的练说:师:“渐渐地”在书本哪句话?(学生答)师:(教师版简笔画)谁能用“渐渐地”说一句话?生:傍晚,太阳渐渐地从西边落下,留下了美丽的霞光。
师:你真会说。
这是小草。
(教师版简笔画)谁来说?生:春天来到了人间,小草穿上绿色的衣裳,渐渐地从土里钻出来,越长越高。
师:哦,老师从你的说话中感受到了美丽的春天,感受到小草的生命力,你的语言说得太美了。
2、在写中运用习作训练是调动大脑中的储存信息进行重组,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
教师应要求学生常练笔,做到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结合、片断练笔与全文写作结合、日记与作文结合、自由习作与统一习作结合。
学生写句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摘录本上分类整理的词语,表达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学生在不断地、反复地语言运用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又吸纳了他人的新鲜语汇,达到语言再积累的目的。
在习作评析时,教师对选材新颖、用词准确、词汇丰富的学生进行及时表扬,在其作业本上用红笔标示出用得好的词句并加注评语,这样调动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积极性,诱发学生积累语言的内动力。
3、在活动中运用可进行课前3分钟交流:词语或成语接龙,连词成段,或背诵优美语段、名人名言,或谈点见闻、复述课文精彩片断等。
此外还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美文共欣赏,展评积累卡、读书笔记、手抄报等,开展讲故事、诗文朗诵会、课本剧表演等。
在活动中,人人互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读书积极性,巩固并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教学中,如果能正确引导学生有效地输入语言,充实语言库存,并有效的激活学生的语言储备,同时引导学生迁移积累,能动表达,那么学生的语文能力就有质的飞跃,语文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
五、持之以恒,养成语言积累的习惯习惯的养成重在坚持,积累本身不是结果而是一个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说,积累就是坚持,积累习惯的养成的成功与否,在于坚持。
作为老师要持之以恒的以“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为教学思想来指导,学生有一个持之以恒地学习态度来完成这一学习任务,只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去要求,学生持之以恒地去不断积累,学生又何以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呢?只有天天积累,我们的学生才会形成深厚的语文素养,才会厚积而薄发,他们的语言才会丰富多彩,不会苍白,他们的思维的火花才会被点燃,课堂上,作业中才会出现妙语如珠、滔滔不绝的喜人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