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3.甲午中日战争 时间 原因 结果 条约 1894-1895 日本帝国主义经济发展需要(根本) ,中国必战求和,朝鲜东学党起义 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名称 内容 中日《马关条约》 (1895) ①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各岛和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 2 亿两;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只按进口货纳税
后续 影响 时间 原因 结果 条约 第二 次鸦 片战 争
中国开始由封建社会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6-1860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中国战败,签订一系列条约 名称 内容 中英中法《天津条约》 (1858) ①准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②中国增开沿海沿江 10 个通商口岸; ③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通商、传教; ④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航行等。 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1860) ①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②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 ③割让九龙司一区给英国; ④赔偿英、法两国军费白银 800 万两。 与沙俄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 ,后签《勘分西北界约记》
内容
废除一切土地私有制,规定以户为单位,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 分土地。每户留足口粮,其余粮食一律上交圣库。丧失劳动能力的人 由圣库供养 建成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 无人不饱暖”的人间天国 这个纲领反映了数千年来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愿望,但是绝对平均主 义的做法是根本行不通的,实际上该制度也未曾得到施行 《资政新篇》 (1859) ①向西方学习,由公众选举官吏; ②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 ③开设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这是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未曾施行
影响
《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4.义和团运动 时间 原因 口号 评价 1898-1901 民族矛盾尖锐(根本) ,自然灾害与教会(直接原因) 扶清灭洋 ①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的英勇精神,容易调动各 阶层加入反帝斗争; ②容易丧失对清政府的警惕,被其利用,将西方的文明与侵略混为一谈,笼统排外 失败
评价 评价
①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 结 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从 此深入人心。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辛亥革命对亚洲及全世界殖民地半殖民地 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②但是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 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革命果实最 终也被袁世凯窃取。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奴隶制社会) 中央 禅让制→王 位世袭制 地方 分封制 约 BC2070 年,黄河流域,禹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 特点 发展 目的 对象 依托 内容 (周朝) 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王位只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形成 “家天下”的格局(在此之前为“公天下” ) 夏朝建立→商朝沿袭→西周完善 有效的统治被征服的广大地区 亲属子弟、功臣、先代贵族(后来还有同姓贵族和归顺的异族首 领) 宗法制 ①天子要对诸侯诏赐册命,授土、授民、授职。 ②诸侯受封后,定期朝见天子,向天子纳贡、服役,平时镇守疆 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出征。 ③诸侯在自己的封国里,也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卿大夫,卿大夫 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同样要对上一级承担纳 贡、服役、作战等义务。 从天子到士,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开拓了疆域;巩固了奴隶主贵 族的统治,使国家强盛。 以血缘关系亲疏维系政治等级的制度 夏朝产生→商代发展→西周完备 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 嫡长子继承制 防止奴隶主贵族之间因权力和财产的继承问题而发生的争执和 内乱,有利于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巩固奴隶主贵族 的统治。
6.辛亥革命 背景 时间 中 国 同 盟 会 地点 性质 政治 纲领 1894 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 1905.8 日本东京 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三民主义”“民族、 : 民权、民生” 三民主义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 济要求,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推动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展 时间 武 昌 起义 结果 条件 时间 地点 文件 中 华 民 国 的 成 立 1911.10.10 胜利。各地革命党人起义响应,一个月内 13 个省、城市脱离清政府独立 革命思想、革命力量、地理优势、矛盾尖锐 1912.1.1 南京,孙中山宣誓就职(计算±1911) 名称 内容 1912 年春,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中华民国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②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③国民享有人身、居住、迁徙、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 宗教信仰的自由,选举、被选举权利,以及纳税和服兵役的义务。 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体现了民主精神,反映了人的解放和社会解放的历史要求,具有反 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 命的开端。
8.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时间 事件 地点 条件 内容 1921.7.23 中共一大(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上海→嘉兴南湖 内: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外:共产国际的帮助 ①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纲领, ②确定了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 ③党的奋斗目标是用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 ④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任书记。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 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资产阶级 三民主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无产阶级 马列主义 党的奋斗目标 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社会主义国家
意义 地方 内容
意义
②后者加强了地方与中央的政治、军事联系 意义 ①积极影响:巩固了统治,国力大大增强,促进国家的统一,成为封建社会 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 ②消极影响:容易滋生暴政 反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修长城;统一东南、岭南地区,开凿灵渠
其他巩固统 治的措施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①中央政治制度 汉朝 汉承秦制,沿袭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制:西汉的内朝是决策机构,外朝是执行 机构; 东汉光武帝设尚书台, 下分六曹(剥夺九卿职权), “虽置三公, 后 事归台阁” , 三公成为虚衔 逐步形成三省制度:先中书省(决策) ,后门下省(审议) 、尚书省(执行) 以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为政府最高行政机构 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门下省是审议机构,审核政令; 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下设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 在三省六部之外设枢密院,主管军事机密和武装队伍,并参与大政决策 中央二府:中书省、门下省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事机构
魏晋南北朝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国 宋朝 元朝
②地方政治制度 汉 郡 国 → 朝 州.郡.县 唐 道.府.县 朝 元 行省.路. 朝 府.县 汉初,郡国并行制,郡设太守,国设相 汉武帝后期,分全国 13 州,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 唐与隋同,唐朝的州县两级行政制度与隋朝相同 唐太宗时,分全国为道,作为监察区,监察地方州县 唐玄宗时,道成为正式的行政区划 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县 △除大都周围地区和西藏地区以外,均使用行省制。
目的 评价 名称 内容
影响 结果 评价
失败(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和时代的局限性) ①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具有不可避免的时代局限性。 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社会生产力的 代表者,提不出科学的民主纲领,不可能建立一个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新社会。 ②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也狠狠打击了外国侵略者。 它所进行 的反封建反侵略战争, 拉开了近代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清朝
二、近代中国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和民主革命 1.鸦片战争 时间 原因 结果 条约 鸦片 战争 1840-1842 ①打开中国市场(根本原因) ;②1839 年虎门销烟(直接原因) 中国战败,签订《南京条约》 (根本原因:封建制度的落后) 名称 内容 中英《南京条约》 (1842) ①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 2100 万银元;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作为通商口岸; ④中国对英国进出口货物收取关税由双方商定等。 1843 年与英国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补充; 1844 年与美国、法国签订了《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 。
4.明清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 明朝 刚建立时,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总揽全国政务; 明太祖朱元璋时,革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作为最高一级的行政机构,设立殿阁 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明宣宗时,内阁有票拟权,成为辅佐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 入关前,议政王大臣会议为中枢机构; 入关后,仿明设立内阁; 康熙帝时,设立南书房,形成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南书房三个辅政机构; 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军机房) ,集中军政大权,所发出的谕旨称为“廷寄” ,内 阁名存实亡
结果
5.八国联军侵华 时间 结果 条约 1900-1901 中国战败,同 11 国签订《辛丑条约》 名称 内容 《辛丑条约》 ①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 4.5 亿两,分 39 年付清,共 9.8 亿两;
②北京设立“使馆区” ,允许各国驻兵保护; ③拆除大沽炮台以及从北京到大沽沿途的所有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 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④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影响 《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 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变成了“洋人的朝廷”
意义 宗法制 含义 发展 实质 核心内容 意义
△王位世袭制、分封制与宗法制相互联系,相互依托,这三者构成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 要特点。 2.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制 (君主专制) BC221 年,秦王嬴政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定 都咸阳。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 是当时东方的一个强国) 内容 特点 中央集权制 中央 ①改变称号(改称“皇帝”“玺”“朕”“制”“诏”; 、 、 、 、 ) ②总揽军权、行政权、财权,任免主要官员、调动军队的权利 皇权至上、皇权独尊、皇权世袭 内容 设置三公九卿,三公即丞相(政务) 、太尉(军务) 、御 史大夫(掌管图籍章奏、传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 ,九 卿分掌朝廷和国家各项行政事务 巩固统治,三公相互牵制,避免权力过大 ①推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分 36 郡,郡下设县,郡守、 县长均由朝廷任命,不世袭 ②在全国各地统一实行秦律,并且统一全国的文字、货 币、度量衡,修驰道 ①前者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