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基知识点

中基知识点

药物升降浮沉的作用(1)升浮药: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都能上行向外,药性都是升浮的;(2)沉降药: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止咳平喘等功效的药物,则能下行向内,药性都是沉降的。

药物升降浮沉趋向的认定(1)气机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气机升降出入发生障碍,机体便处于疾病状态,产生不同病势趋向。

(2)病势趋向常表现为向上(如呕吐、喘咳),向下(如泄、脱肛),向外(如自汗、盗汗),向内(如表证不解)。

(3)能够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相对说来也就分别具有向下、向上、向内、向外的作用趋向。

升降浮沉的含义(1)升降浮沉反映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

(2)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沉表示收敛固藏和泄利二便(沉实际上包含着向内和向下两种作用趋向)。

(3)药性升降浮沉理论形成于金元时期。

性味合参性和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二者合参才能较全面地认识药物的作用和性能。

(1)气味相同,作用相近;(2)味同气异者,作用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例如,紫苏、薄荷皆有辛味,能发散表邪,但紫苏辛温,能发散风寒;薄荷辛凉,能发散风热;再如,麦冬、黄芪皆有甘味,麦冬甘凉,有养阴生津作用;黄芪甘温,有温养中焦,补中益气作用。

(3)气同味异者,作用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例如,黄连、生地黄均性寒,皆能清热,用治热证;黄连苦寒,清热燥湿,主治湿热证;生地黄甘寒,清热养阴,用治虚热证。

(4)一药兼有数味,则标志其治疗范围的扩大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例如,紫苏、辛夷性味皆是辛温,都有发散风寒的作用。

而紫苏发散力较强,又能行气和中;辛夷发散力较弱,而长于通鼻窍。

(5)性味还必须与药物的具体功效结合起来,方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药物。

五味的作用(1)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血(活血)等作用,如: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麻黄、薄荷;治疗气滞血瘀的药物如木香、红花,都有辛味;辛润——使津液来也!(2)甘:“能补、能缓、能和”,即有补益、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诸药等;某些甘味药还具有解药食中毒的作用,如甘草、绿豆等,故又有甘能解毒之说。

(3)酸:“能收、能涩”,即有收敛固涩作用,多用于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久痢,遗精滑精,尿频遗尿、崩带不止等滑脱不禁的证候,如:山茱萸涩精止遗,五味子固表止汗,五倍子涩肠止泻,乌梅敛肺止咳、涩肠止泻等。

(4)苦:“能泄、能燥、能坚”;①能泄的含义较广——通泄:如大黄泻下通便,用于热结便秘;降泄:如杏仁降泄肺气,用于肺气上逆之咳喘;枇杷叶能除降泄肺气外,还能降泄胃气,用于胃气上逆之呕吐呃逆;清泄:如栀子、黄芩清热泻火,用于火热上炎,神躁心烦,目赤口苦等证。

②能燥即燥湿,用于湿证;湿证有寒湿、湿热的区别——温性的苦燥药如苍术、厚朴,用于寒湿证,称为苦温燥湿;寒性的苦燥药如黄连、黄柏,用于湿热证,称为苦寒燥湿。

③苦能坚的提法源于《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以知母、黄柏等苦味药用治肾阴亏虚、相火亢盛等证为例,认为苦能坚阴,并以“泻火存阴”之理解释;“存阴”是间接作用,“泻火”是直接作用;苦能坚阴与苦能清泄直接相关;坚厚脾胃:增进食欲,如黄连、龙胆草。

(5)咸:“能软、能下”,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多用于大便干燥、瘰疬、瘿瘤、痰核、癥瘕痞块等病证,如:玄参、牡蛎、海藻、昆布能消散瘰疬,鳖甲软坚消癥,芒硝泻热通便。

(6)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多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猪苓、茯苓、薏苡仁、通草等。

(7)涩:“能收敛固涩”,与酸味作用相似,如:龙骨、牡蛎涩精,赤石脂、禹余粮涩肠止泻,莲子固精止带,乌贼骨收敛止血、固精止带等。

五味的确定①五味确定最初是依据药物真实滋味,如:黄连、黄柏之苦,甘草、枸杞之甘,桂枝、川芎之辛,乌梅、木瓜之酸,芒硝、昆布之咸;②随着用药实践的发展,人们对药物作用的认识不断丰富,一些药物的功能很难用其滋味来解释,因而采用以功效推定其味的方法,如:葛根、皂角刺并无辛味,但前者有解表散邪作用,常用于治疗表证;后者有消痈散结作用,常用于痈疽疮毒初起或脓成不溃之证;二者的作用皆与“辛能散、能行”有关,故皆标以辛味;③由此可知,确定味的主要依据有二: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一是药物的真实滋味,二是药物的功能。

阴阳指导疾病的诊断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由此产生的各种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亦都可以用阴阳加以说明。

故在诊察疾病时,用阴阳两分法来归纳其四诊材料,则有助于对病变的总体属性作出判断,从而把握疾病的本质。

故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如:辨别色泽的阴阳:色泽鲜明者属阳,色泽晦暗者属阴。

辨别声息的阴阳:声音高亢洪亮、多言而躁动者,多属于实证、热证、阳证;声音低弱无力、少言而沉静者,多属于虚证、寒证、阴证。

呼吸微弱者属阴;呼吸有力,声高气粗者属阳。

辨别脉象的阴阳:以脉位辨阴阳,寸脉为阳,尺脉为阴;据脉率辨阴阳,则数者为阳,迟者属阴;据脉力辨阴阳,则实脉为阳,虚脉为阴;以脉形辨阴阳,则浮、大、洪、滑属阳,沉、小、细、涩为阴。

所以说: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

判定证候的阴阳:即是从疾病的部位、性质等辨别其阴阳属性,大凡表证、热证、实证属于阳证;而里证、寒证、虚证属于阴证。

因此,只有在总体上把握了疾病的阴阳属性。

进行更深层次的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辨证分析,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

所以说:“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

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

阴阳转化阴阳转化是阴阳失调所表现的病理变化。

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临床上阳证可以转化为阴证,阴证也可以转化为阳证。

此种阴阳证候的变化,即是由于阴阳转化病机变化所呈现的病理状态。

此外,临床上寒热真假证候,则是由于阴阳格拒所致。

阳气和阴液脱失,机能衰竭病证,则是阴阳亡失病机的具体表现。

阴阳互损阴阳互损,是指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而累及另一方逐渐不足的病理变化。

包括阳损及阴和阴损及阳两种病理状态。

阳损及阴,是指阳虚到一定程度时,无力促进阴的化生,使阴亦随之不足的病理过程。

此即“无阳则阴无以化”。

临证则常先有阳虚表现,继之又出现阴虚反映。

阴损及阳,是指阴虚到一定程度时,不能滋养生化阳气,使阳亦随之不足的病理过程。

此即“无阴则阳无以生”。

临证则常先有阴虚的表现,继之又出现阳虚的反映。

阴阳互损是以阴阳互根互用为前提的。

由于阴和阳互为其根、互为其用,所以当阴或阳虚衰不足时,就会发生“阳消阴亦消”的“阳损及阴”,或者“阴消阳亦消”的“阴损及阳”病理过程。

阴阳互损与阴阳偏衰不同。

阴阳偏衰中的阴偏衰或者阳偏衰,是阴阳互损病理过程产生的前提,属于病理状态;而阴阳互损则是在阴偏衰或阳偏衰的病理状态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病理过程,此病理过程所产生的结局则是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

阴阳偏衰阴阳偏衰是指阴气或阳气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无论是阴或阳不足,无力制约对立的另一方,必然亦会导致另一方相对偏亢。

(1)阳偏衰是指体内的阳气虚损,推动和温煦等功能减退,以及阳对阴的制约能力不足,导致阴的一方相对偏盛的病理状态。

临床上常表现出虚性的寒证,即“阳虚则寒”。

(2)阴偏衰是指体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内的阴气亏虚,滋润及抑制作用减退,以及阴对阳的制约作用不足,导致阳相对偏亢,机能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

临床上常表现出虚性的热证,即“阴虚则热”。

阴阳偏盛阴阳偏盛是指阴或阳的一方偏亢过盛,对另一方制约太过所导致的病理变化。

《素问》概括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1)阳胜则热是指在阳邪作用下,机体呈现出机能亢奋,产热过剩的阳偏盛病机,临床表现为一系列实热征象的病证。

(2)阳胜则阴病是指阳胜病理变化对阴的制约过度,从而使阴呈现功能减弱的病理状态,此即“阳长阴消”的过程。

多表现在疾病过程中,由于阳热太盛,伤耗阴液,则会引起阴液相对不足,津液亏耗的病证。

(3)阴胜则寒是指感受阴邪,体内机能阻滞或障碍,呈现出阴偏盛的病机,临床表现为一系列实寒征象的病证。

(4)阴胜则阳病是指阴胜病理变化对阳的抑制过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度,从而使阳呈现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此即“阴长阳消”过程。

多表现在疾病过程中,由于阴寒太盛,损伤阳气,则会引起阳气相对不足,机能虚弱的病证。

阴阳学说的应用阴阳学说的应用,能够帮助大家更好的复习,以便通过此次的考试。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医学根据阴阳对立统一的观点,把人体组织结构划分为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若干部分,由于结构层次的不同,脏腑组织的阴阳属性也有区别。

就大体部位而言,躯壳为阳,内脏为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

就腹背而言,背部为阳,胸腹面为阴。

就肢体的内外侧而言,四肢的外侧面为阳,内侧面为阴。

就筋骨与皮肤而言,筋骨在深层为阴,皮肤居表为阳。

就内脏而言,六腑传化物而不藏,故为阳;五脏化生和贮藏精气而不泻,故为阴。

就五脏而言,心、肺位于身体的上部胸腔之中,故为阳;肝、脾、肾位于身体的膈下腹腔,故为阴。

具体到每一脏腑,又有心阴、心阳;肝阴、肝阳;胃阴、胃阳;肾阴、肾阳等的不同。

可见人体结构中的上下、内外、表里、前后各部分之间,以及体内的脏腑之间,都存在着对立、互根的阴阳关系,都可以用阴阳学说加以分析和认识。

因此《素问》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二)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人体的生理活动,可以广泛地应用阴阳学说加以说明。

就人体一天内的寤寐而言,在白昼人体内属阳的兴奋作用制约了属阴的抑制作用而占主导地位,人就处于醒寤的兴奋状态;进入黑夜,体内属阴的抑制作用制约了属阳的兴奋作用而占主导地位,人就进入休眠状态。

所以人的睡眠活动即是机体内部阴阳对立制约运动的结果。

体内物质的代谢过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程,主要是以阴阳互根互用的消长平衡方式进行。

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各种精微物质(属阴)的补充,是在不断消耗内脏能量(属阳)的情况下完成的;但属阴的精微物质产生以后,又在相关内脏器官中转换为种种不同的能量,在能量产生的同时,精微物质随之消耗。

前者属于阴长阳消的过程,后者是阳长阴消的过程。

生命活动就是在这种阴阳彼此不断的消长过程中维持着动态平衡。

所以《素问》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在属阴的物质中,气和血又可再分阴阳。

属阳的气又具有生血、行血、摄血的功能;而属阴的血又具有载气、寓(藏)气、化生气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