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基、经络腧穴教案第一章绪论Ⅰ课程内容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的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也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继后《黄帝岐伯按摩十卷》、《伤寒杂病论》、《诸病源候论》,以及金元四大医学流派,直至温病学派等都发展了中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唯物辩证观:中医学中"天人合一"、"神形一体"、"疾病可知"、"标本缓急"、"正治反治"、"异法方宜"、"病治异同"等观点,都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思想。
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这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一)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包括两个主要内容。
其一人体是有机的整体;其二是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二)辨证论治:包括辨证与论治两个主要内容。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与病、症是有区别的。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也是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辨证和论治有不同的含义,是统一的整体。
-、教学要求:1.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2.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唯物辩证观。
3.掌握中医学的两个基本特点。
4.课时数:4课时二、考核知识点(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2.辨证论治(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黄帝内经》2.《伤寒杂病论》四、考核要求(一)识忆: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二)理解:症、证、病的区别及其联系。
(三)简单应用:说明"整体观念"的概念及其意义。
第二章阴阳五行Ⅰ课程内容第一节阴阳学说一、阴阳的基本概念(一)阴阳的含义: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二)阴阳的属性:这种属性是由相互对立双方的性质、位置、趋势等方面所决定,也是作为区分事物或现象属阴属阳的标准。
如运动的、上升的属阳;静止的、下降的属阴等。
(三)阴阳的特性.阴阳具有相关性、相对性、普遍性和可分性。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对立制约,是指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消长的关系。
阴阳之间相互制约和消长的结果,达到了统一,取得了动态平衡,即"阴平阳秘"。
也就是阴阳的对立是二者性质特点相反的一面,而统一则是二者之间相成的一面。
(二)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之间不仅相互对立,而且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
阴依附于阳,阳依附于阴,它们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双方均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阴阳之间的这种关系,称之为阴阳的互根互用。
(三)阴阳的消长平衡:阴和阳之间是在一定限度、一定时间内的"阴消阳长"、"阳消阴长"之中维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
阴阳的消长平衡,包含有运动是绝对的、无休止的,运动形式是多样化的辩证思想。
(四)阴阳的相互转化:这是指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阴可以转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话,阴阳转化则是量变基础上的质变。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组织结构:如五脏为阴,六腑为阳。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如用以说明人体中功能与生命物质的关系。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如"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阴虚则热,阳虚则寒"。
第二节五行学说-、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的含义:"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行"即运动变化、运动不息之义。
五行,即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的特性:是从木、火、土、金、水五种具体物质抽象出来的,如"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二)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和归类: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表(三)五行的相生、相克1.五行相生:生,即资生、助长、促进之意。
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有序的次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五行相克:克有克制、抑制、制约的意思。
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有序的间隔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四)五行的相乘、相侮五行的相乘、相侮,是五行之间的异常克制现象;母子相及则是五行之间相生关系的异常变化。
1.五行相乘:乘,凌也,也是欺负之意。
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亦即相克太过。
2.五行相侮:侮,亦为欺侮、欺凌的意思。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的一行的反向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
一、教学要求(-)掌握阴阳的含义以及与阴阳属性的区别。
(二)掌握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三)掌喔五行的概念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四)课时数:6课时。
二、考核知识点(-)阴阳学说1.阴阳2.阴阳的对立、互根、消长、转化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二)五行学说1.五行2.五行的相生、相克、相乘、相侮三、考核要求(-)识忆:1.阴阳。
2.阴阳互根互用。
3.阴阳消长平衡。
4.五行。
5.五行生克乘侮。
(二)理解:1.阴阳对立与互根的辩证关系。
2.五行相生与母子关系;五行相克与所胜与所不胜。
(三)简单应用:1.说明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的联系与不同。
2.说明五行相生、相克和制化的规律。
第三章藏象Ⅰ课程内容概说:-、藏象的含义和内容藏象:藏是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是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以及相互关系的学说。
其研究对象为五脏、六腑、奇恒之府以及与它们相联系的组织结构。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借助于古代的人体解剖知识;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长期观察;反复的医疗实践以及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的渗透,并经过长期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而逐步形成的。
必须指出,藏象中的脏和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学和病理学概念。
所以,不能把藏象中的脏腑与现代医学所说的同名脏器完全等同起来。
第一节五脏五脏,即心、肺、脾、肝、肾。
五脏共同生理功能是生化和贮藏精气,如《素问·五藏别论》说:"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一、心(-)心的解剖形态(略)(二)心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是指心气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全身的作用。
亦即心能运血于全身;脉由心所发,脉之功能赖心维持。
2.主神志:心主持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为"君主之管"、"五脏六腑之大主"。
心主神志的功能与主血的功能密切相关,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三)心与体、华、窍、液、志的关系:1.心在志为喜,心的功能与喜与相关,互相影响;过喜可伤心,出现心气焕散等。
2.心其华在面:是说心的功能正常与否,常可从面部色泽反映出来。
这是由于面部血脉极为丰富,全身气血皆可上注于面。
3.心开窍于舌:舌能司味觉和表达语言,有赖于心主血脉和主神志的功能。
4.心在液为汗:心主血,血汗同源,血气化而为汗。
5.心在体合脉:心与脉在结构上直接相通;脉中血液依靠心气推动。
二、肺(-)肺的解剖形态(略)(二)肺的主要生理功能:1.肺主气:肺主气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个方面。
(1)肺主呼吸之气:肺为主司呼吸运动的器宫,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2)肺主一身之气:-是主气的生成,特别是主宗气的生成;二是对全身气机的调节作用。
肺主呼吸之气和一身之气,实际上都隶属于肺的呼吸功能。
2.主宣发和肃降:(1)肺主宣发:"宣发",是宣布和发散之谓。
其生理作用有三:一是通过肺的气化,排出体内的浊气;二是向上向外布散津液和水谷精微;三是宣发卫气,调节膜理之开合。
(2)肺主肃降:"肃降",即是清肃、洁净和下降之意。
其生理作用有三:一是吸入自然界的清气;二是向下布散津液和水谷精微。
三是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以保持呼吸道的洁净。
肺主宣发和肃降,是相反相成的矛盾运动。
在生理情况下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在病理上则又常常相互影响。
3.通调水道:通,即疏通;调,即调节;水道是水液运行的通道。
通调水道,是指肺的宣发和肃降运动对体内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有疏通和调节作用。
故有"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之说。
4.肺朝百脉、主治节:所谓"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通过百脉会聚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而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
这也是肺主呼吸之气具体体现。
"肺主治节",有治理、调节之意。
是说人体各脏腑组织之所以依着一定的规律活动,有赖于肺协助心来治理和调节。
故称肺为"相傅之官"。
肺主治节,是对肺的主要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
(三)肺与体、华、窍、液、忘的关系:1.肺在体合皮:皮,称之"皮肤",其表面有毛发、汗孔等附属物。
皮肤的纹理和肌腠合称为腠理。
皮肤靠肺所宣布之卫气、津液的温养与润泽。
2.肺其华在毛:毛,毫毛。
人体毫毛依靠肺的宣发的卫气与津液滋润,方可毫毛光泽,皮肤致密,增强抗御外邪的能力。
3.肺开窍于鼻:肺司呼吸,鼻为呼吸出入的通道;鼻主司嗅觉而依靠肺气,故"鼻为肺窍"。
4.肺在液为涕:涕是由鼻内分泌的粘液,有润泽鼻窍的作用,鼻为肺窍,故沸为肺液。
5.肺在志为忧:肺虚则易优,过优则伤肺。
三、脾(-)脾的解剖形态(略)(二)脾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运化:脾能将水谷化生为精微且布散于全身。
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湿两个方面。
(1)运化水谷,即是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作用。
由于脾的运化功能,才能将水谷化生为精微且布散全身,营养脏腑,组织、经络、四肢百骸,同时水谷精微又是化生精、气、血、津液的养料,故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2)运化水湿:是指对水液的吸收、输布的作用。
即是脾能将多余的水分及废水及时转输至肺和肾化为汗与尿排出体外。
运化水谷和水湿,是脾主运化功能的二个方面,二者可分而不可离。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是脾的运化功能,在整个人体生命活动,至关重要的高度概括。
2.主升清:升,是脾气的运动特点,清,是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
所谓"升清",一是指脾气上升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上输心、肺、头目;二是脾气上升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的相对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