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创业基础》课程标准 (32学时)

《创业基础》课程标准 (32学时)

《创业基础》课程标准
编制负责人:审核人:
课程类别:■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其他
一、课程概述
(一)基本信息
注:课程名称应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名称一致。

(二)先修课程
1.职业生涯规划
2.管理学
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三)后续课程
1.经济法(会计、工管、人力资源管理、国贸)
2.财务管理(工管、人力资源管理)
3.市场营销学(工管)
4.市场调查与预测(工管、国贸、人力资源管理)
5.人力资源管理(工管、人力资源管理)
6.小企业会计(会计)
7.劳动法与劳动关系(工管、人力资源管理)
8.毕业生就业指导等
(四)课程简介
《创业基础》定位为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的公共平台课程(通识课程),旨在通过创业教育教学,使学生掌握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创
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了解创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种下创新创
业的种子;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创新方法,提高
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和全面发展。

《创业基础》是一门理论性、政策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在对创业要素、创业原理和创业过程进行阐述时,涉及许多市场营
销学、管理学和经济法等学科的知识。

这就要求教学中要坚持面向全体、
注重引导、结合专业、强化实践的原则,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坚持理论讲
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小组讨论与角色体验相结合、经验传授与创业实践
相结合,把知识传授、和实践体验有机统一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课程目标(教育部教学大纲相对比较宏观、简单,可以结合教学实际需要和阶段教学目标予以细化)
(一)知识目标
认知创新创业的基本内涵和创新创业活动的特殊性,辨证地认识和分析创业者、创新创业机会、创新创业资源、创新创业计划和创新创业项目。

1.会描述创业的基本内涵、创业的类型和不同阶段的主要特征,了解知识经济时代创业活动呈现的新特质和新的模式;
2.了解创业者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人格特质,知道创业团队的组建过程和组建原则,掌握创业团队管理策略;
3.了解识别创业机会的一般过程和行为技巧,掌握创业机会的评价方法;理解由创业机会开发商业模式的基本路径,掌握商业模式设计的思路和方法,了解创业风险的特征和主要类型,掌握创业风险管理的方法和策略;
4.了解创业计划的作用,掌握创业计划书的基本结构和撰写要求;了解不同企业组织形式,新企业注册要求和流程。

(二)能力目标
能将企业管理、财会、法律等相关课程基础专业知识灵活运用在创业活动各环节
1.能从个人成长发展乃至社会发展角度看待创业教育,正确理解开展创业教育的目标任务,明确创业教育学习目标;
2.能根据创业需要设计和组建创业团队,并能运用管理策略对团队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激励;
3.能通过集思广益的方式寻找到有一定创意创新又切实可行的创业机会,确定各小组的模拟经营项目,并利用工具对项目的行业前景、市场竞争、可行性以及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对应的市场策略和风险应对策略;
4.能通过梳理、整合内外部资源来优化设计商业模式,利用商业模式描述和评价工具(商业模式画布)对案例和小组模拟经营项目的商业模式进行设计和展示,并由此延伸出企业经营战略和运营计划;
5.能结合小组模拟经营项目撰写创业计划书并进行展示,知道新企业的开办流程和特殊管理要求。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敏于发现、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激励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挑战自我、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

2.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形成独立思考、认真努力、科学分析、严谨细致、求真务实的求学态度;
3.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使其具有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品质,以及创造价值、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4.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与人格,乐观向上,正确对待学习与工作中的得与失;
5.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沟通协调能力,促使其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课程内容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四、课程评价
(一)课程百分制评价方式
(二)《创业基础》创业计划书评分标准
五、课程资源
(一)教材
1. 吴晓义,《创业基础:理论、案例与实训》,2014,第一版,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二)参考书目
1.李家华,《创业基础》, 2013,第一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李肖鸣、朱建新,《大学生创业基础》(第2版),2013,清华大学出版社。

3.梅强,《创业基础》(第2版),2016,清华大学出版社.
4.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组编,《大学生创业素质通论》,2010,高等教育出版社。

5.王帅、毛心宇等译,《商业模式新生代》,2016年,机械工业出版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