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

1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

1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12.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

(7分)芣苢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④⑤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

采采芣苢,薄言⑦之。

注释: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

芣苢(f úy ǐ):车前(草名),可食。

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

③有:得到。

④掇(du ō):摘取、拾取。

⑤捋(lu ō):成把地握取。

⑥袺(ji é):手持衣角盛物。

⑦(xi é):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①[解析一:宣武分院周京昱]【作品语译】(之一)车前子儿呀采呀采,采呀快快采些来。

车前子儿采呀采,采呀快快采起来。

车前子儿采呀采,一颗一颗拾起来。

车前子儿采呀采,一把一把捋下来。

车前子儿采呀采,手提着衣襟兜起来。

车前子儿采呀采,掖起了衣襟兜回来。

(余冠英译人民文学出版社《诗经选》)(之二)采呀采呀车前子,赶些快快来采它。

采呀采呀车前子,赶些快快占有它。

采呀采呀车前子,赶些快快拾取它。

采呀采呀车前子,赶些快快捋取它。

采呀采呀车前子,翻过衣襟装着它。

采呀采呀车前子,插好衣襟藏着它。

(周振甫译中华书局《诗经译注》)(之三)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起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得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一片一片摘下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一把一把捋下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提起衣襟兜起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掖起衣襟兜回来。

(骆玉明、顾伊译上海辞书出版社《先秦诗鉴赏辞典》)(之四)那朵朵光华灿烂的车前子,我赶忙把它使力地采摘哩!那朵朵光华灿烂的车前子,我赶忙把它堆放在一起哩!那朵朵光华灿烂的车前子,我赶忙把它的吊吊拾起哩!那朵朵光华灿烂的车前子,我赶忙把它的籽籽捻捋哩!那朵朵光华灿烂的车前子,我赶忙把它装进衣襟里哩!那朵朵光华灿烂的车前子,我赶忙把它放在腰带内哩!(蓝菊荪译四川人民出版社《诗经国风今译》)(之五)颜色灿灿车前子,快快采呀采起来。

颜色灿灿车前子,快快把它收起来。

颜色灿灿车前子,快快把它捡起来。

颜色灿灿车前子,快快把它抹下来。

颜色灿灿车前子,提起衣襟装起来。

颜色灿灿车前子,扎起衣襟兜回来。

(唐莫尧译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诗经新注全译》)【文本解读】《芣苢》这首4言12句的古代民歌,将女子劳作的过程和劳作的心情,自然且有味地表达了出来。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是全诗的总起。

“采呀采呀采起来”的歌声,亦可称之为劳作的前奏曲。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是整个劳作过程的总述。

“采呀采呀采得来”的歌声,现出见到芣苢的无限欣喜。

由此,奏响了劳作的进行曲。

由“薄言掇之”到“薄言捋之”,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和真切反映。

从一颗一颗地拾到一把一把地捋,主人公干得起劲,唱得便起劲。

可谓一路辛劳,一路欢歌。

在与自然相交响的情态中,她们情绪饱满,歌诗高昂。

由“薄言袺之”到“薄言之”,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

“提起衣襟装起来”“扎起衣襟兜回来”,将收工时“打包”的情形表现得十分细腻。

此间有收获的满足,有对自身力量的欣赏,亦有与自然相融的愉悦。

此时再度高唱“采采芣苢”,情绪达到高潮。

人虽已远去,歌声却在山谷中回响,飘散到四方。

综观《芣苢》一诗,通过动词的变换,将劳动的细节和劳动的过程真实地表现出来;又通过反复叠唱,将劳动者的精神和情绪自然地吟唱出来。

从节奏、意境、韵味等方面,显示出相当高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解析二:101中学钟晓晨]三小节,每小节四句,每句四言,重章叠唱,反复吟咏,寻常人事中品味出的是欢乐的韵致。

正如清人所云:“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本人小时长于农村,采野菜是常事,不仅仅用来喂猪喂兔,更多时候是人食用,“春日采嫩叶聚粮,久贫而食野菜也”《芣苢》记录的极可能就是这样一回事,“草叶以代粮”,在生计艰难时,百姓也只能如此。

但,其生也艰,其乐也然。

虽苦犹乐,勤而不怨。

生活是清贫的,劳作是单调的,可其中的乐趣又是无限深远的,“从容涵咏,自然生其气象”。

细细品味,乐在其中。

就像我小的时候,打草采野菜过程中的几多乐趣至今难忘。

《诗经》中有许多这一类的生活的诗。

我喜欢。

我也喜欢教给学生。

这届学生高二时,我同以往一样,给他们介绍了十几首《诗经》中的作品:《关雎》《静女》《氓》不必说,教材中有的;《桃夭》《谷风》《相鼠》《木瓜》《黍离》《无衣》《采薇》《七月》《生民》《伐檀》《硕鼠》(《伐檀》《硕鼠》实验版教材中没有)等。

当时有学生问我:“老师,高考考《诗经》吗?”我说:“《诗经》的时候没有高考,可这些诗都可以作为高考题出现。

”我当然没有选这首,但在一部分学生中曾掀起过一小阵《诗经》热,甚而至于在以“背后”为题作文时,我的科代表写岳飞,用的题目就是“背后的灼灼”,有同学问“灼灼”何意,曰“灼灼其华”。

介绍《诗经》,不能不介绍“风、雅、颂、赋、比、兴”,而将这些知识融入到作品中去,学生会记得更为清晰,掌握得更为牢固。

“功夫在诗外”,不仅仅用于写诗作文。

我想,我们也许曾猜想过高考会从《诗经》里出题,但我们也许更愿意把注意力集中在唐诗宋词元曲上,我们甚至曾机械的将诗词分成若干种类别,若干种题型,若干种解题方法,乃至若干种答题“诀窍”……当然,我不是在否定我们在高考诗歌复习过程中的付出,而是想说明,语文教学,夯实基础非常必要,引导学生博学博览非常必要,培养学生得知识迁移能力非常必要。

[解析三:景山学校李巧梅]较之往年,2019年的高考鉴赏题,在选材和题型上有些出人意料:平时在复习备考中被忽略的《诗经》的短诗成为命题材料,让我们的围绕“意象”、“托物言志”等等而进行的诗歌鉴赏复习几“无用武之地”;取消了客观性选择题,代之以主观简答题,学生不再能够从选择题中获取蛛丝马迹,然后顺蔓摸瓜,最后豁然开朗。

好在文本短小,且注释详细,命题难度不算太大,因而考生尽管可能对材料和题型感到不适应,但仍然能够较为轻松地作答。

本次高考提醒我们,在平时的古典诗歌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诗歌鉴赏基础、落实诗歌鉴赏常识,从而使高层次的诗歌鉴赏有了依托,成为可能。

另外,在高三复习中加强训练学生答题的清晰化和准确性。

扩大选材范围是必要的,不仅要注意唐诗宋词元曲的鉴赏,而且要关注《诗经》、《楚辞》这样的作为诗歌源头的作品。

如此才能化“意料之外”的高考题于“情理之中”。

[解析四:31中学张建京]鉴赏评价是在熟练掌握了诗歌的写作内容、意境、语言、技巧、思想感情等之后所具有的较高的综合分析能力。

是高考中考查学生的最高层级要求。

而鉴赏是源于知识,高于知识的。

学生不光要对诗歌题材把握准确,还要对作家、时代背景有所了解,甚至要加入自己的人生体验。

长期以来,高考考生对诗歌鉴赏的感觉,恰似“雾里看花”,懵懵懂懂。

学生喜欢读诗,却看不懂诗,只会对诗歌文辞的华美和结构的精巧啧啧称奇,殊不知“文以载道”,诗中所蕴含的深意也是奇文震惊世人的原因。

鉴于这种情况,高考命题的难度也愈来愈大。

怎样利用好高考指挥棒,为教师教学、学生积累指明方向成为当务之急。

本人就07高考北京卷第12题作了如下的理解:㈠试题小中见大试卷中三道小题,第一小题考察《诗经》的写作手法;第二小题考察诗歌中的炼动词,前两道考点落在知识点上,答案明确唯一。

第三小题是对全诗内容的整体把握,三题均属高考考点要求,是高考对考生诗鉴能力的基本要求。

但高考命题中一直兼顾小语文观和大语文观,从此题来看,《诗经》的选取具有鲜明的导向性。

《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

无论是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

梁〃刘勰《文心雕龙〃物色》:“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

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

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出日之容,瀌瀌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

皎日嚖星,一言穷理;参差沃若,两字穷形。

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

”孔子对《诗经》亦有很高的评价。

对于《诗经》的思想内容,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对于它的特点,则“温柔敦厚,诗教也”(即以为诗经使人读后有澄清心灵的功效,作为教化的工具实为最佳良策)。

孔子甚至说“不学诗,无以言”,显示出《诗经》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深刻影响。

孔子认为,研究诗经可以培养联想力,提高观察力,学习讽刺方法,可以运用其中的道理侍奉父母,服侍君主,从而达至齐家,治国,平天下。

诗经开启了中国数千年来文学的先河,亦开创了中国多年以现实主义为主的文学作品。

成语是一个民族的语汇珍品,承载着千百年来浓缩了的历史文化。

而现今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皆出自《诗经》。

《诗经》中的《风》作为反映民情民风的民歌,流传下来的成语也皆如此,如:“信誓旦旦”出自《卫风〃氓》:“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一日三秋”出自《王风〃采葛》:“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窈窕淑女”出自《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风雨凄凄”“风雨如晦”出自《郑风〃风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

既见君子,云胡不夷”“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试问,如此优秀的文化又引起教师和学生多少关注呢?既然《诗经》是中国文化源头,那么用高考指挥棒指给我们的就应是“回归文化本源”,树立学生的大语文观,从点滴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及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

我想,这才是语文教学的魅力所在!㈡设题稳中求新纵观06、07北京高考试题不难发现,在不断地摸索中,诗鉴命题充分的总结了前几年命题的经验教训,已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如:考点有据可依,知识点可从课内所学入手,让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回归教材,有的放矢;试题难度降低,扫除学生学习诗鉴的畏难情绪;在诗鉴试题中突出学生个体、个性。

注重选拔高层次人才,坚决反对用惯有思维答题,不研读品味诗句。

但本次命题并没有囿于窠臼,力求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做新的尝试与改革:1. 选材新:一改以往选择唐诗宋词作材料,而选用生僻的《诗经》。

《诗经》艺术特点突出,行文结构清晰,学生易于把握。

再者,《诗经》创作年代久远,对其内容语句理解费力,因此注解详细,为考生正确快速解题助一臂之力。

2. 题型新:改变原先主、客观题相结合的方式,均以主观题形式考查学生。

三道小题相互配合,从诗歌内容与形式两方面进行赏鉴。

3. 观念新:虽是赏鉴题,命题观念却大胆创新:为考生提供诗歌及注释,让考生在准备充分下作答,考查学生读书自学能力。

不以怪题、偏题为新,真正回归语文教学的本原,让高考成为检验教师教学结果和学生语文能力的标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