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钢铁产业发展规划

钢铁产业发展规划

钢铁产业发展规划20xx年xx月2019年4月8日,国家发改委颁布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征求意见稿)》,在钢铁领域,意见稿鼓励类共列举了15项,鼓励内容包括了黑色金属矿山的绿色化、智能化开采,钢铁生产的节能、环保技术开发、高性能钢材的开发应用、炼钢副产物的回收利用等。

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型产业和优势产业,提质增效,由资本驱动型产业向创新驱动型产业转变。

参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走国际化发展道路。

为加快推进产业发展,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划。

第一条指导路线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责任意识。

坚持走新型产业化道路,加快产业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

第二条指导原则1、坚持融合发展。

推进业态和模式创新,促进信息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强化产业与上下游产业跨界互动,加快产业跨越式发展。

2、机制创新,部门协同。

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营监管机制,强化部门协同,持续推进产业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3、协同推进。

以区域协同发展为契机,找准产业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完善产业协同创新体系,积极对接本地创新资源和优质产业,主动延伸产业链条,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协调发展,打造产业创新中心。

第三条产业环境分析2019年4月8日,国家发改委颁布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征求意见稿)》,在钢铁领域,意见稿鼓励类共列举了15项,鼓励内容包括了黑色金属矿山的绿色化、智能化开采,钢铁生产的节能、环保技术开发、高性能钢材的开发应用、炼钢副产物的回收利用等。

绿色化、高性能化成为钢铁行业发展主题2019年4月8日,在修订《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正)》的基础上,国家发改委颁布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征求意见稿)》,意见稿由鼓励类、限制类、淘汰类三个类别组成。

本次修订的意向旨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先进制造业、服务业发展。

在城镇基础设施领域,意见稿鼓励类共列举了15项,鼓励内容包括了黑色金属矿山的绿色化、智能化开采,钢铁生产的节能、环保技术开发、高性能钢材的开发应用、炼钢副产物的回收利用等。

钢铁行业是国内主要大气污染源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2018年粗钢产量9.28亿吨,占世界粗钢总产量的51.3%。

钢铁行业产生污染的环节多,污染排放量大。

尤其焦化环节,是焦钢产业链最严重的污染环节之一。

在不考虑环保治理的情况下,从钢铁生产各环节主要污染物的具体排放比重看,焦化分别占了SO2和颗粒物排放的35%和39%,烧结环节占SO2排放的33%,炼铁环节占颗粒物排放的23%。

据测算,2018年钢铁行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排放量分别为105万吨、163万吨、273万吨,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6%、9%、19%,是目前我国主要的大气污染排放源之一。

环保高压下推动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2018年以来,国家层面出台多项政策推进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

2018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实行限期达标;2018年5月,生态环境部公布《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要求新建钢铁项目全部达到超低排放水平;2018年6月27日,国务院发布《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要求推动钢铁等行业实行超低排放改造;2019年5月,生态环境部正式印发《关于推进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要求2020年底前,重点区域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取得明显进展,力争60%左右产能完成改造;到2025年底前,全国力争80%以上产能完成改造。

国有钢铁积极推进排放改造,效益明显2018年国有企业积极响应政策号召,推动企业生产节能减排改造,并取得良好效益。

2018年1月,宝钢集团梅钢3号烧结机成功应用烧结烟气SSC干式超净(COA协同脱硝)工艺实现烧结机出口颗粒物和二氧化硫的排放大幅下降,脱硝效率达到80%以上。

2018年11月,鞍钢股份鲅鱼圈分公司405m2烧结机改造项目顺利投产,烧结工序吨矿能耗下降4.38千克标准煤。

第四条区位背景分析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xx%左右。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由负转正,增长xx%以上。

先行指标不断好转。

全社会用电量增长xx%。

清洁能源利用率达到xx%,是近xx年最高水平。

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xx%、xx%,分别提高xx个、xx个百分点;存贷款新增量同比提升速度均居全国第xx位。

减税降费xx亿元。

地方级财政收入、税收收入同口径分别增长xx%、xx%。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这既是决胜期,又是攻坚期。

xx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xx%-xx%,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保持基本同步,城镇新增就业xx万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xx%左右,实现单位GDP能耗下降目标,在实际工作中力争更好结果。

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xx%左右。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由负转正,增长xx%以上。

先行指标不断好转。

全社会用电量增长xx%。

清洁能源利用率达到xx%,是近xx年最高水平。

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xx%、xx%,分别提高xx个、xx个百分点;存贷款新增量同比提升速度均居全国第xx 位。

减税降费xx亿元。

地方级财政收入、税收收入同口径分别增长xx%、xx%。

当前时期是可以大有作为、必须奋发有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实现弯道取直、后发赶超的最关键时期,是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决胜时期。

从国际国内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发展中国家群体力量继续增强,国际力量对比逐步趋向平衡;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外部环境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

全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本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同时也进入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为主要特点的新常态,面临着新的困难和挑战。

综合分析,国内外大环境对我省发展总体有利;国家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区域协同发展等区域发展战略,为扩大国际国内开放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国家实施大数据和网络强国等战略,为我省弯道取直、后发赶超创造了宝贵契机;国家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我省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提供了政策支撑;国家加快补齐发展短板,为缩小与全国差距带来了重要机遇;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完善现代基础设施、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社会事业等提供了良好条件。

经过“十二五”时期持续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基础条件日益改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资源红利、生态红利、劳动力红利、政策红利、改革红利正在叠加释放,区域上下团结奋进、干事创业的激情空前高涨,这些积极因素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了有利条件。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受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的传导影响,一些长期积累的发展性矛盾、结构性矛盾、体制性矛盾逐步显现出来,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面临很大挑战。

主要是: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全省90%以上的贫困人口、贫困乡镇和贫困村处于集中连片地区,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要实现全部脱贫困难不小;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市场预期不稳、信心不足,大企业投资意愿不强,中小企业经营困难,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加快做大经济总量、提高人均水平、缩小与全国的差距难度增大;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高、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转型升级步伐缓慢,大部分传统产业企业生产技术水平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新兴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限,去库存、去产能、补短板的任务非常繁重;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普遍存在,加之劳动力、土地成本持续上升,物流成本居高不下,降成本的任务艰巨,政府债务率不断攀升,财政金融风险加大,去杠杆的压力不小;城乡发展差距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民生保障兜底还不牢,公共安全、生态环境、社会信用等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和风险,改善民生和维护稳定任务依然艰巨;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一些干部能力和素质不高,不同程度存在着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为政不廉等问题,提升能力、转变作风、惩治和预防腐败任务依然繁重。

对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推动科技、要素、产业、产品、组织、管理、品牌、业态、商业模式全面创新,破除制约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发挥创新对拉动经济增长、推进结构优化、促进动力转换的乘数效应,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二)加强创新能力建设。

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平台为支撑、市场为导向、政策为保障,完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

(三)拓展发展新空间。

以优化空间结构、推进集中发展、增强承载能力为重点,挖掘区域发展潜能,激发区域经济活力。

(四)构建产业新体系。

紧扣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

(五)推进金融创新。

发展银行、保险、期货、证券、基金、信托和租赁等金融业,运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提升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撑能力。

(六)发展互联网经济。

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变革的重大机遇,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促进信息网络技术全方位应用。

(七)构建发展新体制。

加快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

第五条目标到xx年,产业结构明显改善,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高端产品自主保障能力增强,高端技术推广应用,能耗水平进一步降低。

第六条核心任务(一)实施创新驱动,加强技术创新加快实施产业创新驱动战略,引导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围绕市场需求,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大力进行引进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