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一、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送凌十一①归长沙曾国藩昨日微雨送残秋,落叶东西随水流。
世间万事皆前定,行止迟速非自由。
谋道谋事两无补,只有足迹遍九州。
一杯劝君且欢喜,丈夫由来轻万里。
【注】①凌十一:作者的朋友。
(1)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答案】(1)首联描绘了一幅秋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残秋图。
用萧条的秋景渲染了凄凉伤感的气氛,烘托了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2)作者规劝友人好男儿志在四方,不必为今日的离别而伤感。
作者希望友人痛快地饮完这杯酒后振作精神奔赴目的地,随遇而安,去干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解析】【分析】(1)“微雨”写天气,“残秋”写季节,“微雨送残秋”是一幅秋雨萧瑟的画面;“落叶”一词让人想到落叶在萧瑟的秋风在飘飞的画面,而“落叶东西随水流”让人想到落叶飘落到水里,然后随着水流漂向远方的画面。
据此理解答题,意对即可。
(2)结合这首诗的内容分析最后两句话的含意,这是曾国藩赠给朋友凌十一的一首诗,从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分析,凌十一应该是到京城中谋事,但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够成功,因此可以说凌十一当时是失败而归,这让凌十一有一种强烈的挫败感,当然心情非常的抑郁,因此作为朋友的曾国藩就写这首诗赠给他,规劝友人好男儿志在四方,不必为今日的离别而伤感。
作者希望友人痛快地饮完这杯酒后振作精神奔赴目的地,随遇而安,去干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首联描绘了一幅秋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残秋图。
用萧条的秋景渲染了凄凉伤感的气氛,烘托了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⑵作者规劝友人好男儿志在四方,不必为今日的离别而伤感。
作者希望友人痛快地饮完这杯酒后振作精神奔赴目的地,随遇而安,去干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意象、意境和诗歌散文化的能力。
归纳:答题步骤:步骤一、抓住每个意象。
步骤二、展开联想把该意象进行描述。
具体做法,在此意象前加修饰词或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步骤三、点出所用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阅读此题可知:漫山遍野到处都是绿油油的,涨满的江水翻滚着白白的浪花,在烟雨迷蒙中传来了杜鹃阵阵的啼声。
真是一派乡村四月生机盎然的景象。
⑵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写作意图的能力。
分析诗歌的写作意图,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商山早行(唐)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权花明驿墙。
因恩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诗中除了“晨起”“鸡声”表现了早行之外,还有什么词语也表现了早行?(2)请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月”“板桥霜”,月尚未落,板桥结霜,可见其早。
(2)鸡鸣之声从朦胧残月下的茅店中传出,行人的足迹印在那板桥凄清的白霜上。
(3)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的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1)古时旅客为保证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
而本诗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就是很有特征性的景物。
茅店又是具有山区特征的景物。
“鸡声茅店月”五个字,便把旅客住在茅店里,听见鸡鸣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亮,就收拾行囊,准备赶路等很多内容,都绘声绘色地表现了出来。
同样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具有特征性的景物。
雄鸡报晓,夜色朦胧时,诗人就起床出发,没想到此时外面已经到处都是人迹,自己已经不算早行了。
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诗皆用名词,代表了十种景物: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内容涵盖丰富,画面多重组合,可以形成各种景象。
例如“鸡声”,“鸡”和“声”结合起来,诗人想起雄鸡引颈啼鸣的形象。
同样,“茅店”、“人迹”、“板桥”也会使人联想到不同的画面。
如:鸡鸣之声从朦胧残月下的茅店中传出,行人的足迹印在那板桥凄清的白霜上。
(3)抓住“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理解诗人的感情,可知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的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⑴“月”“板桥霜”,月尚未落,板桥结霜,可见其早。
⑵鸡鸣之声从朦胧残月下的茅店中传出,行人的足迹印在那板桥凄清的白霜上。
⑶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的思乡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答题时只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再从诗歌中筛选出符合题意的景物即可。
⑵此题考查理解意象、意境和诗歌散文化的能力。
归纳:答题步骤:步骤一、抓住每个意象。
步骤二、展开联想把该意象进行描述。
具体做法,在此意象前加修饰词或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步骤三、点出所用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⑶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整首诗的大意从中找出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关键句子,然后结合关键句子再仔细揣摩每个词语、每个句子所蕴含的的感情,最后再理解整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用准确、恰当的词语表述出来。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行路难(其一)(唐)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诗中的“顾”“济”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
(2)诗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请简要分析。
【答案】(1)示例一:“顾”的意思是:视,看。
示例二:“济”的意思是:渡。
(2)像姜尚垂钓碧溪,遇文王被重用,又像伊尹做梦,乘船经过太阳旁边。
诗人借用姜尚和伊尹的典故,表达自己希望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和任用,从而施展才华和抱负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拔剑四顾心茫然”的句意时: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句意是:到时定要扬起征帆,横渡沧海!据此可知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分别是:“视,看”“渡”。
(2)结合写作背景分析典故表达的愿望,《行路难其一》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诗词之一。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
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
可是入京后,他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运用的典故是: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
吕尚和伊尹都曾辅佐帝王建立不朽功业,诗人借此表明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故答案为:⑴示例一:“顾”的意思是:视,看。
示例二:“济”的意思是:渡。
⑵像姜尚垂钓碧溪,遇文王被重用,又像伊尹做梦,乘船经过太阳旁边。
诗人借用姜尚和伊尹的典故,表达自己希望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和任用,从而施展才华和抱负的思想感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结合语境理解词义的能力,答题时一定要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再结合句意理解词义。
⑵本题考查赏析古诗运用典故的能力。
答题时要在理解典故内容的基础上再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分析诗人运用典故表达的感情。
4.阅读《黎明的通知》中的选段,回答问题。
①为了我的祈愿诗人啊,你起来吧②而且请你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③说我已踏着露水而来已借着最后一颗星的照引而来④我从东方来从汹涌着波涛的海上来⑤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⑥借你正直人的嘴请带去我的消息⑦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⑧请他们来欢迎我——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原名________,中国现代诗人。
(2)“黎明”的任务是:________诗人的任务是:________(用文中原话回答)。
【答案】(1)艾青;蒋正涵(2)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解析】【分析】(1)《黎明的通知》是艾青创作的一首现代诗,他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省金华人,中国现代诗人。
(2)诗人把黎明拟人化,以黎明的口气把人们的期盼道出,“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就是黎明的任务。
诗人是传达黎明的祈愿的使者,“请你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就是诗人的任务。
摘抄下来即可。
故答案为:⑴艾青;蒋正涵⑵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点评】⑴本题考查名著作家作品的把握,注意把握《黎明的通知》的作者。
⑵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得出“黎明”的任务及诗人的任务。
5.诗歌鉴赏池鹤白居易高竹笼前无伴侣,乱鸡群里有风标①。
低头乍恐丹砂②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转觉鸬鹚③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临风一唳④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注释:①风标:风度、品格。
②丹砂:又名朱砂,一种红色的矿物,可以入药。
③鸬鹚(lú cí):水鸟,俗称鱼鹰。
④唳(lì):(鹤、鸿雁等)鸣叫。
(1)请对“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两句作简要赏析。
(2)说说尾联“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二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这两句诗运用了反衬(对比)的手法,以鸬鹚的“毛色下”、鹦鹉的“语声娇”来反衬(对比)池鹤孤高的品格和不献媚、不讨好的铮铮铁骨,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没有知音的欣赏,没有主人的青睐,只是在囚笼里长唳,惆怅地望向远方,那遥不可及的云水之乡才是梦想的天堂。
丹顶鹤所思的,不仅仅是宝贵的自由,还有知音的赏识,和对自己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但又希望保持自己孤高的品格和非凡的气质才华,将来能鹤唳云端,展翅冲天。
【解析】【分析】(1)。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的意思是:转眼看到鸬鹚觉得它毛色污浊,又讨厌鹦鹉的叫声太谄媚。
这两者不仅形象、气质欠佳,而且善于侍奉、讨好主人,完全没有自己的自由和主见。
由此可知,这是用了反衬的写法,突出了池鹤孤高的品格和超凡的风姿,表达了诗人对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仕途沉浮、官场黑暗的厌倦。
(2)“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的意思是:对风鸣叫想的究竟是什么呢?惆怅地望向青青的田野和天之遥的云水之间。
一个“怅”字,表现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对田园生活向往而不得的惆怅与无奈。
故答案为:⑴这两句诗运用了反衬(对比)的手法,以鸬鹚的“毛色下”、鹦鹉的“语声娇”来反衬(对比)池鹤孤高的品格和不献媚、不讨好的铮铮铁骨,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⑵没有知音的欣赏,没有主人的青睐,只是在囚笼里长唳,惆怅地望向远方,那遥不可及的云水之乡才是梦想的天堂。
丹顶鹤所思的,不仅仅是宝贵的自由,还有知音的赏识,和对自己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但又希望保持自己孤高的品格和非凡的气质才华,将来能鹤唳云端,展翅冲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