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政务公开对完善政府信用所起的作用

浅谈政务公开对完善政府信用所起的作用

浅谈政务公开对完善政府信用所起的作用
[摘要]政务公开是确保政府信用得以实现的主要制度安排。

而我国现阶段的政务公开,不论在立法上还是实践上都尚存在诸多问题,文章从法律保障层面入手,探讨完善政务公开的法治化。

[关键词]行政信赖保护;政府信用;政务公开
一、政府信用概述
行政信赖保护原则意在保护行政相对方的信赖利益。

然而,与之相伴的是,政府形象受损。

树立政府信用,有助于重塑政府形象、维护社会秩序。

一般认为,所谓的政府信用指的是国家行政机关在社会经济管理活动中所取得的信任,其内容包括三层基本含义:
1.国家行政机关签订并实际履行行政合同所取得对当事人的信任。

2.国家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依法行政而取得社会的信任。

3.国家行政机关在没有法律、法规、政策和行政合同约束的情况下仍能够执行正义,维护公众利益,正确履行职责而取得社会信任。

二、政务公开对完善政府信用所起的作用
(一)政务公开的概念
现代政府管理模式,依照公共管理的要求,已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由全能型政府向有限型政府转变,由权力型政府向责任型政府转变,由人治型政府向法治型政府转变。

政务公开指除属于国家法律规定保密以外的党务、行政事务、社会公共事务等都要公之于众,接受社会群众监督。

它既包括行政部门的政务公开,也包括立法部门、司法部门、政党、社会团体以及其他各种公共组织部门的政务公开。

在现代民主政治国家,政府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工具,政府的职权来自于人民,政府所掌握的各种信息理应为人民群众所知晓,为人民群众所利用。

(二)政务公开对完善政府信用所起的作用
1.有利于保护行政相对方的合法权益
政务公开应注重保障公民充分的知情权。

现代行政法试图在寻求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及个人利益的均衡,只有在坚持国家利益不受侵害的前提下,尽力满足个人的利益。

必要时,因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需要,可损害个人利益,但对损害的结果应给予适当补偿。

2.有利于行政主体更好地依法行政,培养服务意识,防止行政权的滥用
只有增强政府的服务意识,实行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透明运行,才能使政府更明确地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节约行政成本
只有从源头上解决官民关系紧张这一问题,树立政府诚信,实行政务公开才能促使公民积极参与行政的热情,有利于政府与公民的互动,以节约社会资源。

三、完善政务公开制度的法律保障
为使政务公开制度在实践中更具可操作性,公开政府行为必须走法治化道路。

它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制定以行政公开原则为核心的行政程序法
坚持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

对于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事项不予公开,但对于不公开的事项,法律也应明文规定,以减少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政府行为,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行为,都应公开。

对相对人权益产生影响的行政决定必须说明理由,允许其申辩,相对人有权要求听证。

政府官员的选任、考核、个人财产等一些隐私均应公开。

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必须公之于众,使政府行为走在阳光下,也提高了公民对行政主体的信任度。

(二)建立和完善救济制度
对公民知情权的救济制度主要有两种:行政救济和司法救济,又称为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

《行政诉讼法》第11条规定,当事人只能就侵犯其人身权和财产权的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行政诉讼。

然而,公民的知情权受损时,却无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因为,知情权的法律性质无法界定。

此时,有必要将知情权纳入宪法的基本权利中,为政务公开的发展指明方向,最终切实保障相对方的合法权益。

《行政复议法》第6条规定,行政复议的受理范围,明确可对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在内的所有权利受到侵犯时的具体行政行为申请行政复议,但知情权并
未在法律法规中设定,故能否受到法律保护仍不明确。

立法中应先承认该项权利受法律保护,再考虑在权利人权益受损时,应先申请行政复议,再提起行政诉讼。

(三)转变政府职能,更新行政管理理念
政府机关及其政府工作人员应培养自身的服务意识,认清自己的职责及义务。

服务型政府的政府官员应把人民放在与自己相对等的地位,政府是人民的“仆人”。

为此,政府及其官员必须树立新的管理理念,即把权力中心主义转化为服务中心主义,把个人利益中心主义转化为公共利益主义,政府职能要以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为基准。

公众应提高自己的民主意识,自觉参与到政治活动中去,对国家和地区事务进行监督。

(四)《国家赔偿法》中应明确政务公开中的国家责任
根据《国家赔偿法》第2条规定,若行政主体未能恰当履行义务,就会引起国家责任的承担。

该法仅仅做了一个原则性的规定,具体如何操作非常模糊。

这需要修改现行国家赔偿法,增加国家补偿,法律责任主体,赔偿范围,赔偿方式及计算标准的改变。

就法律责任主体而言,不能免除直接责任人的个人责任,更不能以国家赔偿来代替个人责任的追究,而应对职务责任细化。

政务公开义务主体违法不履行公开义务,理应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

若当事人合法权益受损,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应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然而,现阶段法律大多仅规定行政处分,具体如何追偿的程序也未作明确规定,处罚力度不够。

为切实保障公众的合法权益,真正使政务公开落到实处,只要政务公开的义务主体未能及时公开其应公开的事项或不能证明其公开的事项是真实的,给权利主体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就应依法予以赔偿,并追究其相应的法律责任。

[参考文献]
[1]王丽平,韩艺.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的原则和领域,中国行政管理,2008,(1).
[2]徐悦.完善政务公开制度的措施构架,理论与改革,2008,(1).
[3]李晓玉.政府信用研究综述,学习月刊,2006,(2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