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鲁克《管理的实践》读后感

德鲁克《管理的实践》读后感

《管理的实践》读书报告
工管1002班
20100401687 陈海婷
这是一本关于管理性质、原则和企业管理理论的著作。

在此书中,德鲁克指出,“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惟一权威就是成就。

”他通过研究管理原则、责任和实践,来探索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制度的方法。

本书有三条主线,分别是:管理企业,管理管理者,管理员工和工作。

企业以组织的形式存在,管理企业需要由管理者来执行,企业的生命线是创造顾客,创造顾客要由工作来体现,而工作又是员工完成的。

因此三条主线不但勾勒了该书的清晰框架,也点明了管理是系统的工作,更加指明管理的范围。

关于企业是什么和企业存在的意义的思考,德鲁克认为:“组织并不是为了自己而存在的。

组织的目标,是对个人和社会做某种贡献。

”他洞见了企业的本质:“公司是一个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的,将人们联合起来的社会结构。

”他提出,企业的目的必须存在于企业本身之外,企业的目的只有一个——创造顾客,而非单纯的追求利润。

因为只有创造了顾客,满足了顾客的需求,利润的追求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因此,企业的基本功能,就是创新和市场营销。

企业是为了企业以外的那些需要它的产品和服务的社会上的人群而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并不是为了照顾投资人和在企业中工作的人们的愿望或利益而存在的。

“管理是一种器官,是赋予机构以生命的、能动的、动态的器官。

”德鲁克将社会和企业视为一个有机整体。

他认为,管理作为企业的具体器官,具有管理企业、管理管理者和管理员工和工作三个功能。

企业的主要职能一是营销,创造顾客;二是创新。

企业存在的目的不能从自身寻找,只能从外部,从对社会的贡献中寻找,从客户那里寻找。

要满足客户的要求,简单的各种生产要素组合是不能创造价值的,只有依靠企业的创新。

如何实现创新,只有依靠管理者的管理和员工主动性的发挥。

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的权威就是成就。

因此,管理必须以结果和目标为导向。

管理本质上是依据目标、业绩和责任进行的管理。

管理者和员工在本质上没有差别,只有责任上的差别。

员工的权利不是来自于管理者授权,而是来自所承担的责任。

区分高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的唯一纬度在于时间。

管理者的重要任务就是将员工的目标引向组织目标。

管理者需要在现在和未来之间取得
平衡。

因为管理能力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因而越是高层管理者越是应该集中与组织长远目标。

管理者必须在多种目标、现在和未来之间取得平衡。

管理是什么?管理是一个有着多重目的机制,即管理企业、有管理人员,同时也管理工人和目的。

同时,《管理的实践》特别强调了“企业的社会责任”这一概念。

德鲁克认为:如果企业不尽社会责任,政府一定要强制企业去履行这个责任。

他反复的强调,认真负责的员工确实会对管理者提出很高的要求,要求他们真正能胜任工作,要求他们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要求他们对自己的任务和成绩负起责任来。

责任是一个严厉的主人。

如果只对别人提出要求而并不对自己提出要求,那时没有用的,而且也是不负责任。

如果员工不能肯定自己的公司是认真的、负责的、有能力的,他们就不会为自己的工作、团队和所在单位的事务承担起责任。

进入德鲁克管理世界的捷径就是认识管理者的责任、员工的责任和企业的责任开始。

德鲁克的管理思想的核心就是责任,责任是维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则。

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中阐述了管理的本质,以一些成功的企业为例指出管理者怎样去管理一个企业,以及管理者如何去自我管理。

他在书中分析了企业应该建立怎样的管理结构去发展,介绍了管理者对员工和工作的管理方法。

一个有责任感,敢于担当,对顾客高度负责的企业更能得到社会的尊重,得到顾客的认可,因此也能活的长久。

这不禁又让我想起了三鹿奶粉事件,这是当前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在世人面前维护中国制造形象的永远的痛。

它伤害的不仅是中国人民的身体,更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对中国制造的信心。

就在三鹿事件搞得人心惶惶的时候,我听到了一则新闻:美国苹果公司警告iphone手机用户先不要使用手机充电器——因为在使用充电器时”可能”出现漏电反应。

仅仅是一句可能,苹果公司立刻作出反应,可见该公司对顾客高度负责。

如此负责任的企业,顾客能不提高认同感吗?种种事件更加印证了德鲁克先生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论证,更说明了德鲁克的管理思想不仅没有过时,对我们如今的企业管理更是有着重要作用。

管理企业的过程就是将社会利益变成企业的自身利益,而管理的终极之善是改变他人的生活。

德鲁克帮助我们充分的认识到个人和组织的关系。

组织要求员工要主动积极,以企业的目标为努力的方向,同时要求员工要自愿接受改变。

但员工对组织的要求一般较为弱势。

德鲁克做了精辟的总结。

”组织需要个人为其做出所需的贡献;个人需要把组织当成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工具。

”首先,员工是一个人,通过职位建立地位,希望公平,正义,做事有意义,其次,员工要求企业建立标准,对员工良好业绩的关注。

而公司部门在关注企业
的目标过程中,在员工对企业的要求上是否可以再努力提高呢?两者在辩证中发展,缺失了其中的一个部分。

企业如何留住员工,使员工更加积极主动,依我之见,最重要的是让员工感受到企业的优秀文化,建立与员工自身价值相适应的企业文化体系,让员工认识到他们是企业大家庭的一份子,而不仅仅是一个打工者。

在企业运作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就是文化的力量。

而企业对员工也要抱着一个负责的态度,企业和员工也是一个双向的互动,用市场营销的理论来说,也是一种价值的交换。

员工用劳动为企业创造价值,而企业用来和员工交换的也不仅仅应该是物质:稳定的工作,良好的工作环境,融洽的工作氛围等都可以增加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促进员工与组织的双向互动。

在《管理的实践》的结语中,德鲁克还提到:”公司不能自称(绝对不可自称)是员工的家、归宿、信仰、生命或命运。

公司也不可以干预员工个人的私生活或者员工的公民权。

将员工与公司联在一起的,只是一份自愿的、随时可以被取消的聘用合同,那可并不是一条神秘的、不可撤销的纽带。


纵观全书,还发现德鲁克的一个重要观点:从一开始就要把事情做对。

他建议人们,尽量做正确的事情,而不应该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如何正确地做事情上。

否则,很容易南辕北辙,事倍功半。

善始方可以善终。

找准方向,找准定位,我们才更容易达到成功的彼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