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字经(节选)

三字经(节选)

18、《三字经》(节选)良乡二小史秀艳一、教材内容分析:《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形式众多的启蒙教材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相传是南宋著名学者王应麟编撰的。

它的成功之处在于,虽然全书只有1140字,但结构严谨,文字简练,内容丰富,涵盖面广,而且全书均为三字韵语,读来琅琅上口,便于儿童记忆。

教学重点:理解字、词和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给课文正确的划分层次是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分析: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讲述的道理和事例,从中吸取对自己的成长有益的内容。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本课10个生字。

4、体会文章的结构特点,自编校园《三字经》。

三、学生情况分析:本班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够结合课下注释、字典以及课外资料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学习时初步养成了做批注的好习惯。

会小组合作学习,乐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作出自己的判断。

四、教学方式设计:这篇课文的篇幅虽然不长,但由于是古文学生不易理解课文内容。

因此,教学本课之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简介《三字经》的内容及特点。

请学生在课前查阅相关资料,说说他们了解《三字经》的情况,会背的还可以让他们背一背,引发学习本课的兴趣。

五、教学活动设计: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能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

2、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会讲解其中的小故事。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一)导入:同学们还记得吗,我们上学的时候先学习什么呢?对,是汉语拼音。

古时候的孩子们刚上学时首先要学习的却不是拼音,而是几本蒙书,比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等,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认识《三字经》。

(出示课件)(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宏观上对《三字经》进行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通读古文:1、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认真听怎么读好古文,同时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读课文。

(要求:读正确流利。

)4、学生再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字、词的意思。

(设计意图:熟读课文是理解古文内容的前提,所以在初读时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们自由通读课文。

)(三)熟读课文。

1、对照课文注释再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大意。

2、指名读课文。

3、指名说说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4、让学生说说课文中的小故事。

《孟母三千》、《孟母断机》、《五子登科》、《黄香孝亲》、《孔融让梨》。

(四)自学本课生字。

1、学生练习书写本课生字。

重点书写:“杼”、“窦”、“惰”、“琢”。

①强调字形:“乃”要先写右边的“横折折折钩”,再写左边的“撇”。

“杼”不要多写一笔,把右边的“予”写成“矛盾”的“矛”。

“琢”不要少写右边的“点”。

“窦”是上下结构的字,注意观察字的整体形状,把上下两部分都写得扁一点、宽一些,才能把字写得规范、端正。

②学生练习书写。

2、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设计意图:识字、写字是为了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的内容,不管学生用什么方法记住了字形,都应该给予鼓励,因为不管是不是巧妙的方法,只要孩子去思考了,得出来的就一定是具有个性化的结论。

)(六)、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通过学习使我们了解到《三字经》是一本学习中华文化不可多得的入门之书,它从问世起,以其难以比拟的魅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粹之一,并且早已走出中国,传向世界。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讲述的道理和事例,从中吸取对自己的成长有益的内容。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文章的结构特点,自编校园《三字经》。

一、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三字经》这篇课文,并了解了与课文有关的小故事,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都告诉了我们什么?生:学生读文→简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告诉我们了一些做人的道理)过渡:课文都向我们讲述了什么道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

过渡:以前我们学习过一些古诗文,今天我们就用已经掌握的方法来学习《三字经》这篇课文。

三、自学课文。

(出示自学提纲)1过渡:同学们学得特别认真,完成自学的同学可以和同组的同学说一说你的学习体会,互相启发,互相借鉴,这对我们的学习非常有益。

2、小组合作交流。

四、集体汇报。

过渡: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学、交流,一定有很多的想法,想和同学们说一说吗,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一看第一行好吗?(出示课件)↓(一)教:(集体学习第一句)(出示课件)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过渡:请你告诉大家你是用什么方法来理解这句话的。

在理解的过程中你如果有不懂的问题可以随时提出来。

指名汇报:1、理解字意。

性:性格。

习:接受的影响。

相近:相同、相似。

相远:差别大。

2、理解句子的意思。

【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天性都是善良的,由于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受到的影响不同,每个人的性格才有了很大的差别。

(启示: 人生下来原本都是一样,但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所以,人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3、谈感受,读句子。

过渡:说的这么好,你能试着背一背这行话吗?(指导学生背诵第一句话)师小结:再读这句话体会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这些道理我们说了半天,而课文只用了12个字就概括出来了,看语言多简练呀!这是古文的一大特点。

)接着谈(二)扶(学生汇报2——5行)第二层:怎样教(从学生接受良好的教育来讲)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1、理解字意。

苟:如果。

迁:迁移,变化。

道:规律。

专:专心,专心致志。

(渗透组词的方法)2、理解句子的意思。

【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启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是头等重要的大事。

要想使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必须时刻注意对孩子的教育,专心一致,时时不能放松。

3、谈感受,读句子。

4、指导背诵。

(你能试着把这句话背下来吗?)过渡:文中的哪个故事就说了这个道理?快读读课文找一找。

(重点指导朗读)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1、理解字意。

昔:先前,从前。

择邻处:选择邻居而安家。

机杼:织布机上的梭子。

2、理解句子的意思。

【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弄断织布机上的梭子来教育孟子。

启示: 孟子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

做为孩子,要理解这种要求,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3、指导朗读。

过渡:孟子的母亲为了能让自己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不惜一切代价曾经三次搬家,为了能使孟子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果断地弄断织布机上的梭子来教育孟子学习要专心致志、持之以恒。

多么伟大的母亲呀,假如此时此刻孟母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想怎样赞美她。

(重点指导朗读)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1、理解字意。

义方:好的教育方法。

名俱扬:都声名远扬。

2、理解句子的意思。

【译文】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启示: 仅仅教育,而没有好的方法也是不行的。

好的方法就是严格而有道理。

窦燕山能够使五个儿子和睦相处,都很孝敬父母、并且学业上都很有成就,是和他的教育方法分不开的。

3、指导朗读。

过渡:窦燕山正是有好的教育方法,五个儿子都声名远扬,多么让人自豪呀。

(教师范读)→你们再来读一读。

过渡:假如不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教育会怎样?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1、指导学生结合字意理解句子的意思。

父:父母。

【译文】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启示: 严师出高徒,严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途径。

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虽然是做父母和老师的本份,但做子女的也应该理解父母和老师的苦心,才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

渗透分层:过渡:请同学们把2——5行再读一读或背一背,说一说这几行都是针对谁讲的?(生自由发言→你能把你说的话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吗?)板书:(学生根据自己的回答进行板书)→教子有方过渡:家长应该教子有方,那么作为小孩子你们应该怎样做呢?(三)放(学生汇报6——10句话)第三层:怎样学1、(重点指导朗读)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子:你(指孩子)。

非所宜:是不应该的。

老何为:长大了能有什么作为呢?【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启示: 一个人不趁年少时用功学习,长大后总是要后悔的。

每位小朋友都记住这样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要趁视自己生命的黄金时刻。

(引导学生想象)过渡:想象一下,如果你们什么都不会,长大了会怎么样?(指名自由发言)是啊,“幼不学,老何为?”带着你的感受再读读这句话。

生自由发言→指导朗读。

2、小组汇报以下两句。

(跟大家说说你们是怎样合作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译文】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启示: 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译文】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启示: 学会亲近好的老师、好的朋友,并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有益的经验和知识。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头脑。

过渡:课文介绍了哪些相关的小故事呢?赶快到文中去找一找。

3、学生自读自悟。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所当执:(孝顺父母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译文】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启示: 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孝敬父母,这是做人的准则。

要知道父母的甘苦,才能孝顺父母,并激励自己刻苦学习。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宜先知:(弟弟对于兄长)应该先懂得这个道理。

【译文】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启示: 从尊敬友爱兄长开始,培养自己的爱心。

要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就不应该计较个人得失,才会受到别人的尊敬和欢迎,也才会感受到他的温暖。

渗透分层:过渡:请同学们再把6——10句话读一读或背一背,想一想又是说给谁听的。

(生自由发言,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进行板书。

)板书:学习礼仪(指板书)小结:课文仅仅用了10行就对为人父如何教子有方,为人子如何学习礼仪,说得清楚明白,可以说是言简意赅。

这是古文的一大特点。

4、体会“子”字的用法(课件出示四句话)过渡:请同学们读读这四句话,你有什么发现?每个“子”字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体会“子”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不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