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大专科基础写作重难点

电大专科基础写作重难点

电大专科基础写作重难点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基础写作重难点:写作本质:1、写作的一般属性;2、写作的特殊属性。

2、写作规律:1、写作转化律;2、写作整合律;3、写作通变律。

3.写作者的修养:1、阅历修养;2、学识修养;3、思想修养。

4.写作者的能力:1、摄取能力;2、转化能力;3、表达能力。

5.形成文章思想的方法:1、归纳概括法;2、主客遇合法;3、纵横比较法。

6.结构安排的原则:1、结构安排要符合人类思维活动规律;2、结构安排要服从文章内容表现需要;3、结构安排要具有一定的审美效果。

7.结构安排的艺术手法一、分合与曲直:1、分合;2、曲直。

二、疏密与虚实:1、疏密;2、虚实。

三、抑扬与张弛:1、抑扬;2、张弛。

8.结构安排的主要环节一、层次与段落:1、层次与段落的含义;2、层次与段落安排的原则;3、层次安排的方式。

二、过渡与照应:1、过渡的含义与方式;2、照应的含义与方式。

三、开头与结尾:1、开头的作用与方式;2、结尾的作用与方式。

9、思维与语言的一般关系:1、思维与语言的相互联系;2、思维与语言的相互区别。

10、实现思维与语言自我调控的基本原则:1、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2、正确运用语言规律。

11 书面语言表达的基本特征一、准确:1、要注意辨析词义;2、要注意区分词的褒贬色彩;3、要注意掌握词的搭配关系。

二、畅达:1、造句要合乎语法和逻辑;2、正确地选用适当的句式。

三、简洁:1、要能够抓住事物本质的东西来写;2、尽量用最简洁的形式表达意思。

12 书面语言表达的文采之美一、声韵美与辞藻美:1、声韵美;2、辞藻美。

二、感性美与理性美:1、感性美;2、理性美。

三、朴素美与华丽美:1、朴素美;2、华丽美。

13 写作的表达方式一、叙述:1、什么是叙述;2、叙述的类型;3、叙述的人称。

二、描写:1、什么是描写;2、描写的类型。

三、说明:1、什么是说明;2、说明的类型;3、说明的要求。

四、议论:1、什么是议论;2、议论的要素。

五、抒情:1、什么是抒情;2、抒情的类型。

14 写作的表现技法一、叙述技法:1、顺叙法;2、倒叙法;3、插叙法;4、平叙法。

二、描写技法:1、烘托法;2、对比法;3、错综法。

三、说明技法:1、定义说明;2、诠释说明;3、分类说明。

四、议论技法:1、例证法;2、引证法;3、反证法。

五、抒情技法:1、客观法;2、主客化合法;3、主观法。

15 文体意识与写作一、文体概念:1、文体的两种含义;2、“文体”概念。

二、文体意识:1、文体意识;2、文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3、文体意识体现了人的主体意识。

三、文体意识与写作:1、文体意识与写作之间的三种联系;2、文体意识发展的两种途径。

16文章构成要素中的文体差异一、言之有物中的文体差异:1、文章材料中的文体差异;2、文章思想中的文体差异。

二、言之有序中的文体差异:1、不同文体对结构有不同要求;2、几种文体结构差异比较。

三、言之有文中的文体差异:1、语言“准确性”要求中所包含的文体差异;2、语言“简洁性”要求中所包含的文体差异;3、语言“生动性”要求中所包含的文体差异。

17 文体分类一、文体分类应当具有统一的科学依据:1、文体分类的必要性;2、进行文体分类的前提条件。

二、文体分类的科学依据应当是人的意识功能:1、文体分类可以有多种标准;2、文体分类的科学依据应当是人的意识功能。

三、意识功能的三种基本方式与文体的三大类别:1、意识功能的三种基本方式;2、文体的三大类别。

18 认知性文体一、认知性文体的基本特征:1、认知性文体的写作内容是写作者依据已有知识对客观事实的一种确认;2、认知性文体的写作目的在于以告知的方式交流信息。

二、几种认知性文体简介:1、消息与通讯;2、说明书与解说词;3、调查报告与总结。

19析理性文体一、析理性文体的基本特征:1、析理性文体的写作内容是写作者依据已有理论对客观事实的一种推论;2、析理性文体的结构方式直接体现了理性思维的逻辑特征。

二、几种析理性文体简介:1、评论;2、学术论文。

20审美性文体一、审美性文体的基本特征:1、文学作为艺术的审美心理特点;2、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审美表达特点;3、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审美魅力。

二、几种审美性文体简介:1、散文;2、诗歌;3、小说。

名词:文有大法,无定法所谓有大法,指的是人们通过写作而能够实现彼此精神交流的那些通用性因素和手段;无定法,则是指在遵循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写作者应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以及自身的个性特征而灵活运用。

电大【基础写作】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一、作为写作的一般属性,写作活动的主体性特征表现在主体精神活动的个体性、实践性、创造性等若干层面。

请结合教材的相关论述和自身的写作实践,谈谈你对写作实践性特征的理解和认识。

答:这道题要这样来理解,写作的一般属性有个性性、实践性、创造性三个特点,教材上关于每一点下面都有三个小点的阐述,如果死记,很容易搞混,所以,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写作体会来谈,不一定九个小点都谈到,抓住大的方向就可以了。

关于第一个特点:个体性,任何一种写作活动都是写作者自己的一项精神活动,无论你写什么,选用哪些材料,运用何种体裁,最终成文后所体现出什么样的精神气质,等等,都带着写作者强烈的个人色彩,比如一个中学生,年少,热情,不成熟,阅历轻浅,与一个科学院院士一起去考查黄河或长江源头,然后写出来的文章定会风格迥异。

同样,两个一样年纪的少年一起去考查,写出来的文章也不会一样,这跟他们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审美与价值取向,等等元素不一样是紧紧相联的。

这就是所谓的“文如其人”,即“个体性”。

关于第二个特点:实践性,“写作”,顾名思义,那就是要去“动”笔(电脑)。

你得思考写什么,你得去选择适合的材料,你考虑用何种文体最适合于你,然后你得下笔(敲电脑),然后,你还要继续查阅资料进行修改,等等,所以,整个过程就是一个实践(行动)过程。

这就是写作的实践性特点。

关于第三个特点:创造性,不要被“创造性”这个词所吓住,以为这是作家干的活,科学家干的活,这是不对的。

普通人的写作同样是有创造性的,因为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那么每个人的思想、观点、行文特点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也体现了上面所讲的第一个特点“个体性”,所以每一个人写出来的文章都是“唯一”的一篇,举世无双的。

而这“唯一”就是创造性的体现。

当然,创造性也有不同的层次,这就是教材中讲到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的三个境界。

好文章对世界对人类精神活动的贡献是功德无量的,这也是我们要努力追求创造性的最高境界的原因所在。

当然,不好的文章(或作品)对世界的破坏甚至毒害也是不应该忽视的。

二、写作的根本目的,在于以书面的形式将写作主体的感受或认识表达出来,并通过读者的阅读来实现写作者与阅读者之间的精神交流。

结合自身的写作、阅读实践,谈谈你对写作交流性特征的认识。

答:写作的交流性特征是写作的特殊属性。

要这样来理解,我们写作的目的,是要将自己的某种感受或认识表达出来,并通过读者的阅读来实现我们与阅读者之间的精神交流,所以,写作这项活动从本质意义上讲是包括了两个方面的活动:作者的写和读者的读,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互动性”。

没有哪个人会真正让自己的文章或作品永远锁在抽屉里的。

交流性这个特点尤其体在现在极为流行的一种新的写作文体里:博客。

互动性在博客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博客一般都设置了评论和留言功能,跟读者的交流程度和频度都是空前的。

三、教材中谈到写作要“言之有物”,此中之“物”,包括哪两个部分内容请结合教材予以具体论述。

“言之有物”包括材料和思想两个方面。

先看“材料”。

材料包括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材料是拿来干什么的呢是拿来表现思想或观点的。

我们写一篇文章,就是要传达出一种思想或观点,那么,通过什么来传达呢材料。

这里就有对材料的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最有利于我们的思想表达,我们就选择什么材料。

“选择”就是“取”与“舍”两个方面,因为有的材料很可能没有作用,甚至起反面作用,因此,选择、取舍很重要。

所以,由此看来,思想依赖材料来表达,而材料的选择又受制于思想,是双向的。

那么,哪些材料可以是用的呢,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呢教材中说了三点:要有代表性,要有精神启迪效果,具有可读性。

再看“思想”。

3然后,故事进一步发展,“我”发现那个男人在偷偷地哭泣,于是,“我”知道了这个苦难的家庭,知道了这个从来没有见过雪的小女孩因为白血病就走到生命的尽头。

那个男人就是带女儿专程去杭州去雪。

于是,“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走到座位旁,给小女孩耐心地讲起下雪时的种种趣事”。

前面那个“应付”的细节在这里得到了呼应。

第三部分是尾声,是对文章思想的重要烘托与进一步推波助澜。

“我”回到了家里,此时“我”由最怕碰上风雪天变得“希望今天赶快下雪,下得越大越好”。

然而,文章写道:“一天无雪”,“一夜无雪”。

两段话,分别只有一句话。

这样的安排非常强烈地表达了“我”对那个小女孩的心痛的感觉,只是这种心痛是藏在朴素的文字下面的,更是能够揪住读者的心肺。

最后的安排非常地温情,终于,下雪了,越下越大,如一床巨大的被子,“被子下面熟睡着一个善良而又苦难的灵魂”,苍天有情。

文章进行到这里,我们的感情跟随着“我”翻山越岭、一路跋涉,由冷漠淡然走到悲天悯人、温暖而感伤。

这篇文章的结构安排是完整匀称的,有头有尾的,内部材料的组织也是周严缜密,并且有起伏有变化,扣人心弦。

全文分析结束。

同学们不一定要像我这样分析得这般细,但几个大的转折点、重要的地方还是要分析到位。

当然,你也可以有自己的观点与分析,但一定要建立在对客观的原文的基础上,并能够自圆其说,要完整,不要自我矛盾。

三、文本结构的安排涉及诸多环节,对此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请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就其中的某一方面予以具体阐述。

答:结构安排的考虑有这样几个方面:层次与段落,过渡与照应,开头与结尾。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写作实际进行回答。

不一定三个方面都分析,分析一个方面就行了。

可以参照上面对小说《大年初一没下雪》的分析,这个故事的过度与照应,开头与结尾,有很多处理得好的细节,请同学们注意,比如,在开头部分,“我”的冷漠与淡然,到最后变得那样的缠绵和对萍水相逢的陌生人的牵挂,这样的对照,是很引人入胜的。

四、层次和段落是结构安排的核心问题,层次安排好了,文本的结构框架就确定了。

阅读小说《大年初一没下雪》,谈谈小说围绕情感变化安排层次的艺术特征。

这篇小说在上面已经分析了,请参考。

五、阅读19世纪德国作家克莱斯特的短篇小说《智利地震》,谈谈你对小说结构艺术手法的感受和思考。

答:先了解一下小说的主要特点:第一,小说具有完整、生动的故事情节;第二,小说要描写具体、真实的环境;第三,小说要塑造富于个性的人物形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