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法人实质要件之内容
笔者认为,团体之形成独立性整体结构,应具备以下几个要件:
(一)具有持续性的合法目的
团体是人们为实现目的谋取福利的手段和方式,正是在一定目的即利益追求的动力推动下,人们才会组成团体,将个人意志转化为团体意志,利用团体实现自己的意志。
正如社会学家所指出的:“团体目标是团体存在的根本甚或关键,也是其之所以存在或形成的基本理由”。
[8] 而更为关键的是,团体组织的目的是法律的首要关注点。
合法目的是法律确认团体之合法地位的首要原因。
如江平先生指出的:“法人制度考虑的不是法律视线中团体的统一形式,而是关注其结合目的,认为正是这一结合目的,才带来个人集团的某种程度的内部和外部的整体关系”。
[9] 人们所欲实现目的是形成独立性整体结构的根本动力。
理解这一要件需把握两点:一是目的需具有持续性,即长久性。
那些为短暂目的临时进行的人的联合,不具有独立性。
普通的民事合伙即是此例,目的的短暂性使人、财产之结合松散,无法形成独立结构。
法律更没必要浪费成本赋予其独立人格,相应的按民事合伙契约之规则处理其内外部关系。
二是目的须合法,即符合法律规定并不违背公序良俗。
非法目的之人的联合或独立财产组织,法律不能承认其独立的法律地位。
在古罗马时,团体的成立起初并不需要国家特许,只要目的合法即可成立。
《十二铜表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团体)成员有彼此缔结契约的权利,只要他们不把它用来破坏任何涉及社会秩序的法令”。
[10]当时的法人理念中也认为:“为了形成一个真正的团体,即具有法律人格的团体,必然有数个(至少为三人)为同一合法目的而联合并意图建立单一主体的人”。
[11]
持续性合法目的有一定的外在表现形式,具体如章程及其他组织协议中的活动宗旨、经营范围,及团体成员的其他协议中关于组成团体之目的的规定。
(二)具有独立的名义
社会主体参与民事生活,首先需借助社会符号达到彼此识别而不至于相互混淆。
在法律人格制度上,就要求法律人格具有外在化形式。
自然人以姓名为其外在人格要素之一,以姓名为其外在标表型人格权。
团体对外须表明其独立性,以区别于其成员及其他主体,这就需要团体对外须具有独立的名义。
在社会生活中,团体之内部组织程度如何,外人不易知晓。
交易相对人主要是以对方是否具有独立名义来判断其独立性。
为保护交易之安全,现代法律对主体之识别实行客观主义标准,以主体之外在表现形式判断其主体性。
就此点而言,独立名义对团体之法律人格的取得具有决定性作用。
像企业法人分支机构,是以所属企业法人的名义对外行为,故外人多认为其并不具有独立的人格,而仅是所属企业法人人格的扩张。
独立名义是团体之独立性整体结构的外在标志,是表彰其独立人格的外在标志,也是团体意志对外表达的载体,其淡化了团体之代表人个人或其他成员或财产捐助人个人的人格,而标明了团体的独立人格。
(三)具有独立的财产
马克思指出:“财富的本质就在于财富的主体”。
[12]财富只有依附于一定的主体才能实现其社会价值,或者依附于一定的个人,或者依附于一定的团体。
自然人为法律的终极关怀,因此自然人具有人格并不以财产为条件,而团体是自然人的手段和工具,团体具有人格则需以拥有财产为绝对条件,财产为法人人格不可或缺的要素。
首先,独立财产对于团体独立性结构的形成至关重要。
因为每个人均是独立的个体,仅有人的联合,则该“联合”及易有松散性。
独立财产与人之因素的结合,使独立的个人有联合之客观物质基础。
独立财产,淡化了个人人格,从而表现出人与财产结合体的独立性。
其次,财产是团体成立,运作的物质基础是团体实现目的事业的物质保障。
民事法律关系中不外乎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而团体所参与之民事关系主要为财产关系,没有独立财产,法人无法顺利参与民事关系。
再次,独立财产是团体对外承担债务的基础,其财产状况关于交易安全与社会经济秩序。
就社团法人,其财产来自成员的投资或设立人的拨付,财团法人之财产则来自捐助人的捐助。
不同类型、不同目的的法人的成立,对财产的要求不同。
对营利法人,独立财产为其绝对必要条件,并且为实现交易安全,必须达一定法定资本最低限额。
对于公益法人,也以捐助财产为基础;对于其他目的法人,如各种文艺团体,研究团体等,其法人成立则以“必要经费”为标准,即其独立财产足够其运行即可。
对于“独立财产”,不能理解为为法人绝对的所有,因为最终事实上仍属于投资人。
财产之独立,应指财产于一定时空范围内,依团体意思和特定目的,独立地排他地运行。
[13] 也即,财产于团体存续期间受团体意志的独立排他的支配。
即使对于所有权,我们也可理解为是财产权人于权利存续期间依自己意志对财产
进行排他性支配的权利。
前几年理论界关于法人财产权、公司财产权性质的争论,并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结果。
因为诸如企业的财产终极上仍为其投资人、设立人所有。
将财产独立出来投于特定团体之目的,在于实现特定的目的和利益,即无论社团之成员还是财团之财产捐助人,将自己特定之财产脱离自己意志之控制的原因就在于,以此特定财产实现特定目的。
所以,所谓“独立财产”,应是依“团体”之独立目的和意思独立支配运行,而非为实现其他目的而运行,不受其它目的的支配和影响。
“独立支配”当然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等权利,但基于法人财产权的多样性和综合性,我们不能简单称之为“所有权”。
需要明确的是,财产并非法人本身,财产做为物质客体,永远不会从自身产生主动性,不会具有人格。
那种认为财产是财团法人的本质和人身的说法是不科学的。
财产是法人的必备要素而非法人人身。
在财团法人,其独立财产之人格性来源于财产捐助人的捐助意思,法人人格并非凭空产生,而根本上来源于其背后的自然人的意志。
没有捐助意思,独立的财产无从获得独立性;没有作为其管理机构的自然人的管理,该独立财产也无从运作。
古罗马时曾将无主财产视为财团法人,其实,是将该财产负载了国家也即立法者的意志,国家将应用于其他特定事业的意思负载于该无主财产之上,使其具有了相对独立性。
正是“独立财产”的如此性质,我们才认识到商事合伙也已具备独立财产,可以成为独立法人。
因为商事合伙成立时,有合伙人共同投入的财产,该财产于合伙存续期间不与合伙人个人财产相混淆,合伙人个人不能随意支配,只依合伙目的独立地排他地运动,符合“财立财产”的特征。
在法人财产中,团体之固定场所是必备因素。
它不仅具有法律上“住所”之意义,更重要的在于其也是形成和对外表示其独立性整体结构的必要因素。
(四)决策机制和管理人、代表人机制
这是要求团体须具有能形成、表达团体意志的法人机关。
前文已述,团体之成为法人,必须组织得如同完全行为能力自然人一样,才能以自己的名义参与生活介入市场。
自然人之参与生活,最重要的是有思维器官和表达器官,即形成个人意志的器官——大脑,和表达意志的器官——喉舌。
法人之机关,同样以意思形成机关和意思表达机关为基本机关。
法人的意思形成机关即决策机制,是将个人意志整合上升和转化为团体意志的机制和过程,意思形成机关的根本应是能形成团体意志,因此,我们不能将其简单理解为是固定的意思形成机构,如公司股东会等。
机构是常设性,固定存在的法人内部组织,但法人机关强调的是一套规则和机制。
对于各种团体,其意思形成机关就是决策机制。
因此,公司股东会为其决策机制,商事合伙中依合伙协议所确定的合伙事务议事规则也是决策机制,是合伙的团体意志形成机关。
特殊的是,财团法人中,其意思固定于章程中。
法人意思表达机关,即代表人或管理人,是对外代表团体执行和表达团体意志的机制。
代表人或管理人可以更换,但无论更换为何人,团体之对外表达团体意志的机制均存在。
因此,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对外可以代表企业,受企业权力机构授权或代表人委托,指定的企业的其他成员也可以对外代表企业。
同样,商事合伙设立事务管理人,对外可代表合伙,表达和执行合伙的意思,经全体合伙人决议,其他合伙人于特定场合,也可以代表合伙。
此时,合伙的意思表达机制也没有发生变化,仍然存在。
商事合伙同样可以成为独立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