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震知识简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震及地质灾害防治研究会

地震知识简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震及地质灾害防治研究会


遭受地震破坏的北川县城
被地震摧毁的居民楼
遭地震摧毁的汶川县映秀镇 地震触发的大型滑坡摧 毁了北川中学
滑坡堰塞湖淹没了1座小 学和几个自然村
汶川县震中构造断裂处
据美国联邦政府统计,仅二十世纪以来,全世界就有 12O 余万 人遇难于地震灾害;五十年代以来,全球破坏性地震造 成的经济损失已逾 2000亿 美元。地震灾害是最重要的自然 灾害之一。
地震认识专题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地震及地质灾害防治研究会 2016~2017学年度第二次基础知识交流会
第一次交流会的反思总结
形式?内容?反馈?
据联合国统计资料,20世纪全世界因地震死亡人数达260万, 占各种自然灾害死亡人数的58%,地震每年造成的灾害达几十亿美 元,为防震抗震投入的消耗也达几十亿美元,足见这种地质环境问 题对人类的巨大威胁。
一般认为:大地震时在地面产生的地震断层和变形带的走 向代表了震源断层面的走向。
二、世界及我国地震的分布特点
世界范围内的主要地震带
(1)环太平洋地震带(2)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或欧亚地震带(3)大洋海岭地震带
我国强震空间分布及地震区带划分
板块边缘地震带:① 台湾地震带;② 西藏-滇西地震带 板块内部地震带:③ 郯城-庐江地震带;④ 华北地震带;⑤ 南北地震带;
地震震级: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是由地 震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所决定的。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释放能量大小可根据地震波记录 图的最高振幅来确定,按李希特一古登堡的最初定义,震级 (M)是按标准地震仪(伍德-安德森式标准扭力地震仪) 在距震中100km的地面所记录到的最大振幅A(微米)计算的:
地震波(Seismic wave )地震时震源释放的应变能以弹 性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这种弹性波就是地震波。
地震波是使建筑物在地震中破坏的原动力、也是研究地震 的最主要的信息和研究地球深部构造的有力工具。
地震波
通过地球本体传播的波
体波
纵波(P) 横波(S)
沿地表传播的波
由震源向外传 递的压缩波
我国大陆地区在20世纪以来已经经历了4次大地震活 跃幕,每个活跃幕持续约10~20年左右,有活动高潮与低 潮交替的现象。目前已进入了新的活动幕。
三、地震效应
地震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结果,称为地震效应。
地震 破坏 效应
振动破坏效应 地面破坏效应 次生灾害效应
其主要包括由地震引起的地表位移、断裂,地震所造成的 建筑物和地面毁坏,以及水面的异常波动。
中国的地震灾害又居世界之首。在我国历史记载中,1556 年陕西华县地震8级死亡人口达 83万;1920年宁夏海原地震 死亡人数也超过 20万。令人痛心的 1976年唐山地震7.9级, 死亡 24.2万 多人,工业城市毁于一旦,直接经济损失 100亿 元,为世界地震史所罕见。还有1966年的邢台地震,1970年 通海地震,1975年海域地震, 1999年的集集大地震,2010玉 树地震。(我国这些地震震源深都在13km左右)。
由震源向外传 递的剪切波
面波
瑞利波(R) 勒夫波(L)
P波和S波到达地表的时间、两种波速度比率、振幅等可以用 地震记录仪测定记录,从而提供地震的严重程度、震中及震 源深度等信息。
震源:地球内部发生地震时震动的发源地 震源深度:震源点到地面的垂直距离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实际上是一区域 ) 震中距:某点至震中的地面距离

烈度表:地震破坏程度大小的分级标准(中国:十二度表)
等烈度线图:在同一次地震下,破坏程度相同的各点的连线
(1)等烈度线的几何特征: 等震线图上最内一根等震线长轴方向就是断层面的走向。 当极震区两侧的等震线基本对称时,断层面近乎直立,当
等震线不对称时,断层面向波及得宽的那个方向倾斜,不对 称性愈显著,说明断层面愈缓。 (2)地表断层和裂缝
“5.12”汶川特大地震,震级为8.0级,截至2008年9月25日12 时,已确认造成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地 震诱发大量的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地质灾害 的发生。据评估,汶川地震共造成经济损失8451亿元人民币(国 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史培军,2008年9月)。
M=lg A
弱震<3级;有感地震(3~4.5级);中强震(4.5~6级); 强震≥6级;巨大地震≥8级。 目前世界上最大地震震级为9.0级。
地震烈度:地震在地面产生的实际影响,即地震活动造成 的地面和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划分出若干个烈度不同的地区
• 受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震源深度、震中距、震域介质条 件的影响。 • 震源深度和震中距越小,地震烈度越大。 • 在震源深度和震中距相同的条件下,坚硬基岩场地较松软 土场地烈度小。
⑥ 天山地震带
地震灾害表现为西部强于东部,在东部地区北强南弱
本世纪以来发生的 9次大于8级的大地震, 除2次发生于台湾临近 海域,其余7次均发生 于新疆、西藏、宁夏、 甘肃、等西部省份。
本世纪以来,中国 大陆发生的300多次6 级以上的地震,西部 地区为250多次,占 83%。
地震灾情总体特点:东重西轻
对地震及其诱发次生灾害的研究 将是未来环境地质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
11
地震
一、地震相关的基本概念 二、世界及我国地震的分布、特点 三、地震效应 四、地震的形成机理及发生原因 五、地震的活动特点及地震防范
是什么? 怎么样? 为什么?
怎么办?
一、地震相关的基本概念
地震(earthquake)是指地壳某个部位的岩层应力突然释 放而引起的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
我国东部地区人口、 建筑物以及城市等密集, 经济发达,西部人烟稀 少,这就决定了我国地 震灾情必然是东部严重, 特别是地震多发的南北 地震带、华北地区及台 湾的地震灾情最为严重。 特别是地震多发的南北 地震带、华北地区及台 湾的地震灾情最为严重。
4、中国地震灾害 我国地震灾害的周期性
我国地震活动呈现出时间上的明显的周期性。由于东 西部构造运动的差异,东部地震活动周期普遍比西部长。 研究表明,东部地区地震周期大约为300年左右,西部为 100~200年,台湾为几十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