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让小学生爱上作文

让小学生爱上作文

让小学生爱上作文-大学语文论文
让小学生爱上作文
○ 赵民法
(河南省民权县龙塘镇浑东小学,河南商丘476800)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对于小学生来说,作文也常常令多数人望而生畏。

在习作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知道该写什么,没话可说,更不要说灵感,长此以往,渐渐对作文失去信心,不爱写作文。

[关键词]作文教学;生活化;鼓励;创造
中图分类号:H19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3)03-0174-02 一、作文教学现状
作文是一项创造性、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

我们发现,现在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怕学生写不好作文,教师从备课开始就从审题立意、文章结构、写作素材等各方面着手考虑,在教学时将这些内容教给学生,并不考虑学生是否真正消化吸收。

教师做了这么多,但是教学效果仍然不理想,学生写的作文还是缺乏真情实感。

目前的作文教学,一篇作文从指导到学生习作,再到老师批改,最后到老师讲评,历经两周才能完成,这样不仅战线拉得过长,而且反馈信息慢,学生的学习效率必然低。

在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教师一味地以自己心目中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常常求全责备,使学生很少能在写作过程中体验到愉悦和成功,所以很多学生谈作文生变,视作文为烦事、苦事。

把作文寄希望于教师的指导、课外作文选的参考和自己的凭空想象,东拼西凑,乱写一通,写出来的文章既不表“情”,又不“达”意。

这些问题都影响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厌恶之情。

二、让作文与生活相结合
我们倡导生活化的作文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注意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多组织他们参加一些有趣的课外活动。

当他们做到眼观四处、耳听八方,接触和了解了一些事物后,自然会产生一定的感性认识,引起大脑的思考,考虑成熟之后就产生了同外界交流的欲望,加上教师的及时引导和鼓励,一篇优秀的作文就这样创作出来,抄袭和机械模仿的现象当然就不复存在了,也就更加真实了,更能表情达意。

生活是一切创作的源泉。

一切的创作有赖于人的思维能力的发达和创新意识的产生。

新课标要求学生作文时“能不拘形式的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能“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要实现这个目的,教师必须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鼓励自由和有创意的表达。

学生的想象之鸟一旦放飞,想象力就得到一次锻炼,创新的萌芽便又一次破土而出。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这就告诉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思维”十分重要,大量地背范文、套模式,期望通过模仿提高写作水平,是不能真正提高作文水平的,这是因为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思维训练,没有开拓思路。

只有在“思维”中获取灵感,才能做到思如泉涌、下笔有神、笔奕生辉。

例如,教师要带领我们的小学生走入广阔的生活,以拓展思维领域。

法国雕塑家罗丹语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一些学生的作文,往往千人一面,百景一样,写不出新意来,就是因为缺少细致的观察、发现,观察本身就是一种“沉默”的思维。

由于生活面比较窄,圈子又小,出了家门就进校门,缺少社会实践,视野不开阔,活动领域不宽广,导致学生对周围生活了解
非常少。

根据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带领学生走入生活,不仅是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广泛接触社会,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学会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

事实证明,学生往往是参加了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后,写出的作文要好多了,具有文采,也显生动、形象。

所以说,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思维的起点。

三、让学生自己作“文”
小学生的所谓“创造”,只能是相对模仿而言的,我们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学会自己作文,要对他们的创新意识给予充分的肯定,要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积极发现和了解事物,然后运用自己的想象,或者感悟,重组语言,进行“作文”。

只要是书上和其他同学没有用过的,哪怕只是一个句子的叙述,一个词语的新用法,教师都要抓住机会进行表扬和鼓励,让学生尝到独立创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树立他们独立写作的信心,也借以激起其他学生的创造欲。

尤其是在课堂上新学的词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多运用,例如造句,再要求学生把它们用到自己的作文里。

对于有自己新观点、新体会的作文,或者是描写从一个新的角度发现的新问题,可以在课堂上当作范文读给其他同学听一听,让他们在课堂上讨论讨论,为什么写得好,好在什么地方,我们应该怎么写,从而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创造,如何创造。

四、让题材形式丰富起来
就题材方面讲单纯划一的命题作文最叫学生反感,因为它缺少人文关怀,局限了学生的想象力,缺乏新鲜感,不能激起学生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

因而我们要结合课文内容,适时地利用续写作文、扩写作文、想象作文、童化作文等形式,给学生一个自由想象,任意发挥的空间,就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

同时在生活中鼓励学生为班级编写班歌歌词,针对校园里的好人好事写一篇表扬稿;针对校园里乱扔垃圾的现象,写一则倡议书;此外还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把生活中存在,但远离身边的事物通过录像记录下来,让学生“身临其境”,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进行习作。

如此多样的作文变回时刻让学生有新鲜感。

五、让作文评价激励学生的习作热情
小学生作文是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是一种内化的过程,即使是表达生活中平淡的事情,也是对学生一次极好的思维训练。

因此,教师对学生的习作过程,都要给以积极的鼓励、激发,建立一个新的评改模式和评价标准。

批改“好作文”老师固然开心,然而不少学生的作文是不尽如人意的,有的建筑“不堪入目”,那么对于这些作文你怎么办呢?是找到学生大声呵斥一顿,埋怨几句,或是叫来学生循循善诱呢?其实如果你仔细品尝学生的习作,必定会发现其中有很多优秀的地方,或是一个优美的句子,或是一个好词,老师应该做学生习作的引路人,要宠妃挖掘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多鼓励,少批评,让学生既尝到成功的喜悦,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提高作文能力。

评语则要以鼓励为主,如今学生的自尊心很强,也很敏感,一句不恰当的评价可能会浇灭他们的写作热情;一次否定可能就使他们永远不想写作文了。

所以,即使给学生指出缺点,也要先肯定学生的优点,尔后以委婉的方式指出。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

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对学生文章的评价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

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

基础差的学生哪怕是用了
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

教师适当的激励能让一些差生得到鼓励,看到希望;让一些中等生可以更好地巩固和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还可以激发上等生的竞争意识。

作文教学之路毕竟是艰难的。

我们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认识的实际,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注重积累写作素材,指导写作技巧,注重作文评改,让学生从“厌”写变“会”写,最后达到“爱”写,真正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

.。

相关主题